回购+增持杯水车薪?长春高新4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超300亿

jijinwang


文丨吕行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长春高新的暴跌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是因为可以参照同样“白马”光环加身的乐普医疗,冠脉支架集采后,股价的腰斩只要了一年时间。


意料之外,是因为砸盘的还有诸多机构资金,躺在业绩温柔乡被蒙蔽双眼的,不仅有上市公司,还有一众摇旗呐喊者。



01

地方集采说来就来


2021年下半年举行的第六轮胰岛素专项全国集采,是首次进行的生物类药品集采,预示着集采正式从仿制药、医疗器械,进入到生物药领域,这也给国内生物药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


主要产品为重组人生长激素的长春高新,同样面临集采的压力。在没有利空消息和业绩变动情况下,其股价在2021年中触及历史高位522.20元/股(前复权,下同)后开始震荡下行。到2022年初,跌幅接近了50%。迄今为止,相比历史高位,市值已蒸发1368亿元。


近期的突然连续跌停,在许多人还搞不清状况时,《正经社》分析师就发现,已经有投资者直指这背后,是集采对消息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语成谶。在1月19日第一个跌停后,《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流出。其内容显示,在这次地方联盟集采中,生长激素被纳入集采名单,而这正是长春高新的核心产品。


1月20日,长春高新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宣称,根据相关文件,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针剂)、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纳入了广东联盟地区集中带量采购范围。目前,此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尚未正式开始招投标程序,且具体影响还将取决于实际参与投标情况、中选结果、中选价格等,后续事项及对影响程度尚具有不确定性。


虽然长春高新还宣称,公司及各分、子公司目前日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团队稳定,回购计划持续实施中,但随后几个交易日,股价仍然连续跌停。



02

护城河说塌就塌


2021年9月,长春高新曾在互动平台上宣称,重组人生长激素一直属于乙类医保,目前无集采政策落地。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从曾经跟投资者互动的几次表态来看,长春高新心目中的护城河足够宽阔,对于重组人生长激素集采的到来,表现得并不重视。但如此这般传递给投资者的信心,在集采突然来临后就走向了瞬间坍塌。


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被称为重组人生长激素,是一种应对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产品。传统的生长激素针剂型为粉针剂,第二代产品为水针剂,目前国内仅有3家企业获批,其中就包括长春高新旗下子公司金赛药业。


近年来,长春高新的业绩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源于对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的深耕和产品迭代,在2014年成为国内唯一上市长效生长激素制剂的企业。


业绩的快速提升也始于2015年,归属净利润从3.84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30.47亿元,同期营收也从24.02亿元增长至85.77亿元。营收增长3倍多的情况下,归属净利润增速达到了惊人的8倍。其中,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占长春高新净利润比例,达到90%以上。


2012-2020年长春高新归属净利润情况


2021年前三季度,长春高新实现营业收入82.39亿元,同比增长28.75%;实现归母净利润31.47亿元,同比增长39.25%。子公司中,金赛药业实现收入61.61亿元,实现净利润30.42亿元,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还在持续放量。


因此,当广东联盟集采将生长激素纳入名单后,尤其是粉针剂和水针剂都纳入了集采名单,带给长春高新的影响,不仅仅是产品面临集采降价压力,更是投资者信心的坍塌。


参考仿制药集采历史,过去占市场份额较高的药企,往往因为集采导致市场份额压缩和产品价格下降,业绩快速下滑。只有那些“光脚”产品,即药品刚刚进入市场,并未形成有效收入的药企,才能以量换价获利。


显然,长春高新属于前者。安科生物、厦门特宝、维昇药业等企业都在积极进入这一行业,试图打破长效型生长激素高端治疗领域长春高新一家独大的局面,集采,恰恰给了这些企业一个打破僵局的机会。


此次广东联盟集采规模并不高,但水针的降价幅度较大,超出了市场预期;而且,一旦顺利进行,其它地区联盟集采将很有可能按图索骥,进而带来全国集采。

2020年年报显示,长春高新主要研发产品依然是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更多适应症,相比占营收比重30%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比重只有5%。


种种迹象表明,留给长春高新应对集采变化的时间并不多,转型的路径更是匮乏。



03

机构早已闻风退场


长春高新一直是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的重仓股。截至2021年末,围绕长春高新身边的机构为112家,其中108家为基金,基金持仓占比超过10%,非机构持仓占比为88.94%。其中,中欧医疗健康混合、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分级、易方达裕丰回报债券等知名机构,位列长春高新前十大股东。


截至2021年末长春高新机构持仓情况


然而,相比2021年半年度时,有211家机构持仓长春高新——其中207家基金持仓达到23.57%——背后的机构们,已经在2021年下半年撤离大半。


截至2021年6月长春高新机构持仓情况


尽管如此,一些机构在长春高新2021年下半年的股价下滑途中,还在持续唱多并加仓。如易方达新收益灵活配置混合,长春高新是其第一大重仓股;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知名基金经理葛兰,一直坚定看好,在2021年11月23日,再次加仓41.8万股至持有551.72万股,显示出了越跌越买的热情。


然而随着股价接连跌停,背后也是机构的疯狂涌出。龙虎榜数据显示,1月19日深股通卖出9730万元并买入2.78亿元,其它游资营业部也是边卖边买,但一机构席位直接卖出8869万元。


1月20日机构出逃情况更加明显。龙虎榜显示,卖出前五有四家机构席位,合计净卖出约1.7亿元。只有游资当日还在积极买进护盘,为主力资金离场提供方便。


长春高新1月20日龙虎榜数据


此番连续跌停后,长春高新股价已经跌到近一年多来的最低点。众多机构和普通投资者一样被套,虽然仍然还有券商发布研报称,长春高新是生长激素龙头,国内市场空间大,竞争格局良好,维持对公司“推荐”评级,但这种研报的说服力,在股价表现面前,显然难有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段时间里闪崩的基金重仓股,不止长春高新。有数据显示,开年以来新基金成立的总规模,不足2021年同期的1/6。基金发行难背后,除了投资环境复杂,还有热门基金的踩雷不断,比如中欧医疗的回撤幅度已经超过10%。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机构资金已经逐渐从领头羊位置,变为了最后的接盘侠,基金重仓股杀跌,不仅基民熬不住,散户也得尽早择机离场。


04

股份质押危机凸显


这次长春高新股价的异常反应,除了集采的当头棒喝和机构的蜂拥离场,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就是大股东存在质押爆仓风险。1月20日第二个跌停时,这个问题更是被放大。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长春高新股东质押是否会被平仓?对此,长春高新宣称,大股东相关股份质押为在相关银行借款提供的质押担保,与质押式回购交易平仓线的设定不完全一致,公司会提示股东充分关注股价波动情况,避免发生相关风险。


长春高新此前的公告显示,第一大股东超达投资累计质押股份3803万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 49.99%。


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1月21日,超达投资已经有两个质押低于平仓线,这两笔质押约有1100万股,分别是2020年12月28日和2021年5月27日开始质押,此时也正是长春高新股价高位时期。


不过,长春高新高层貌似正在积极应对股价的暴跌。1月21日,其公告称,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于当日通过深交所系统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了公司股份;具体而言,包括公司董事长马骥在内的9名董监高合计增持8.47万股公司股份。


同时,长春高新宣布完成回购。此次回购股份时间区间为2021年12月3日至2022年1月21日,累计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约24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61%,合计成交金额为人民币约6亿元。


然而1月19日至21日,长春高新连续三个跌停,合计成交金额44.67亿元,下跌幅度为27.01%。1月21日,卖一还有12万手封单。在卖出压力面前,长春高新的增持和回购,犹如杯水车薪。【《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