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在买入分众传媒(持有分众传媒的基金)

jijinwang
分众传媒,在周线上看,在中枢之上,有一个回踩不进入的买点,目前处于向上的一个线段上涨之中吧。这是预判,虽然缺少一些必要的技术条件。中长期的机会有。可以有一个底仓,在5分钟上去T操作,以解决你不想寂寞一直想操作的痛点。
#股市分析##股票#

1、3月12日分众传媒大跌之下机构出逃,为什么外资还在抄底呢?

投资,就不要有顶底思维。什么叫抄底?短线博一下反弹而已。不算抄底

首先一个前提条件认知,分众传媒是典型的大白马,广告领域的龙头企业,长期而言是具有一定成长性价值的。

3月12日的下跌,是机构资金的撤离,大概率是基金赎回所致,也就是基民赎回基金,基金不得不减持手中的个股,是一种较为被动的行为。

外资抄底,其风格本身就偏向于中长期的价值投资,而分众这种行业白马龙头,恰好正符合他们的审美。

testsendanswer

2、基金持仓都是公开的,买基金不直接去买股票是不是很蠢的行为?

基金持仓的公开属于相对公开,买基金不是相当于买基金公开的持仓股票,而是买基金管理团队的金融服务。

基金持仓公开的有限性

1.公开时间上的差位。基金持仓一般季度末公开时点持仓,同时各上市公司公开的信息中涉及其基金持股情况也是以季度末时点为准,而公开信息的发布都在各季末时点之后,特别是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甚至在季后一个多月,这之间的时间差,给了基金调仓空间。

2.公开持仓上的差位。基金公开一般只公开其持仓市值得前十位,持仓市值十位之后的一般没有公开,加之基金实操中还可对其前十位持仓股票在公布时点前人为干预,所以,基金的实际长期持仓情况可能并非公众所见。(基金每天的时实估值与基金晚间公布的净值一般有差距,间接证明了这种情况。)

基金管理团队的优势

1.知识优势。基金管理团队一般由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金融人员组成,他们的专业知识就是金融类,请专业人才做专业工作,本身就是非专业投资者购买基金的初衷。

2.专职优势。基金管理者相当于全日制金融工作者,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对基金管理的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调、研、买、卖,普通基金投资者大多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可能有时间、精力来完成该项工作。(前几年基金行业招聘了一批期货操盘手,结果是那段时间的基金操盘风格极具攻击性,普通投资者能做到吗?)

3.信息优势。与普通基金投资者比较,基金管理者可获得更及时、更真实的各类财经信息,并能更合理地对其筛选、利用。

4.制度优势。基金的运作有严格的制度,包括资金持仓比例、股票等标的物的持仓规定、止盈止损等等,用制度来规避人为错误,控制风险。

5.抱团优势。这一条不需要多解释,只需要明白抱团后信息更全、资金更大、力量更强,结果就是强者恒强。

综上,购买基金是非财经专业人员理智地参与投资股票等理财的行为。

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到此为止了。题主这个想法可能不少人都会有,但这个想法确实是错误的。

下面我分别从投资理论的角度和市场数据的实证来讲一下这个想法到底错在哪里。

欢迎双击屏幕点赞后细看。

投资理论角度分析

1、盈亏一定是同源的

在投资市场,盈亏同源是最基本的原理。你想获得多大的投资收益,就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暴露。同样,你承担的风险暴露越大,你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也相应越大。

如题主说的,如果只买某个基金持仓的前几大重仓股,那么你的持仓集中度就会很高,你整个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也就相应越大。如果这个波动性对你来说是正向收益的,比如2020年的牛市,那么你就会获得超额的收益。就像题主说的,如果只买宁德时代一年涨幅230%,比农银基金涨幅160%还要多很多。但你要知道,你只买两三个股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组合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超额收益,很多时候是因为你承担了比市场平均收益的风险高得多的波动性风险。而当这种波动性对你不利的时候,你不仅不会有超额收益,反而可能会有超额损失。

用俗话说就是:“别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高度集中的持仓会把你暴露在更高的风险波动下,如果吃肉,你就可以比别人吃更多的肉;如果挨打,你也要比别人挨更多的打。

2、不要站在上帝视角看市场

就像巴菲特说的:不要看着后视镜去开车。涨跌很多时候是市场走出来以后才知道的。至于像:“如果我五年前买了茅台,五年来我的收益率可以完爆各种基金”、“如果我去年初买了阳光电源和酒鬼酒,所有的基金经理都干不过我!”这一类的话说出来都是毫无意义的,都是事后诸葛亮。

在K线图真正走出来之前,你始终是处于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之中的。当然,你对公司基本面的把握和研究可以帮你较大幅度地提高获胜的概率,减小可能的风险,但你仍然无法完全规避市场波动的风险。基本面再好的股票,也从来都没有必涨的说法,所有我们看到的“必涨的股票”都是我们事后才看到的。只要处在市场中,你就随时面临着风险,只是风险暴露程度和风险概率不同而已。

3、抄基金持仓的作业你会面临很大的时间差风险

公募基金需要到季报、年报才公布持仓情况,当你看到目标基金最新的持仓的时候,它的重仓股很可能已经走出相当长的一段行情了,尤其这两年机构抱团的现象下更是如此。这时候你再进场的位置是否合适? 是否已经处于高估值的状态了? 这些都是你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人家基金本来进场位置就比你低,浮盈比你多,再加上还有其它非重仓股分散风险。重仓股就算回调个30%都可以接受。而你呢,你手上只有那几只重仓股,一下子回调30%你是否能拿得住?

另外公募基金每隔一个季度才公布一次持仓,就算你根据基金公布的持仓及时上了车,三个月里市场也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说远的,光今年的1月到3月,对基金的重仓股来说,就已经是天上和地下的差别了。假设你在一月份易方达张坤公布持仓以后,买入了他重仓的几只白酒股,那么你现在可能就已经面临了近20%的浮亏了。而他是否已经把白酒大幅调仓了你目前也并不知道,只能通过预估净值和实际净值之间的差异来进行猜测他是否调仓了,而真正的结果还是要等季报出来。

这个时滞性其实是很要命的。

市场数据实证

关于持仓集中度、风险暴露、波动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我觉得用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来做类比是非常贴切的。

上证指数因为是包含上交所所有股票的全股票指数,可以看作是“分散持仓”的代表。

而创业板指数因为只包含100只股票且里面像宁德时代、金龙鱼、迈瑞医疗、爱尔眼科、东方财富等几只大市值股票占据了非常高的权重,可以看作是“集中重仓”的代表。

我们来看近十年来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的差异:

可以看到,创业板指的波动性要远远大于上证指数。如果是在2013年、2015年、2019年和2020年,你可以说如果我买了创业板指,收益率会比上证指数高很多。但如果是下跌的年份或者是震荡的那些年份呢? 创业板指显然也要比上证指数承受更多的损失,这就是我上面说的盈亏同源的道理。既要看贼吃肉,也要看贼挨打。集中重仓在优势时可以高歌猛进,在不利时也会更多挨打。你只有能扛住更多的打,才有机会吃到更多的肉。

我们再看一下最近的基金数据:

看看葛兰、蔡嵩松、刘格崧他们最近的业绩怎么样

可以看到,去年一些很火的明星基金经理葛兰、蔡嵩松、刘格崧等近两个月都遭遇了很大的回撤。去年还被粉丝们前呼后拥捧上天,今年他们管理下的多只基金却排名掉到了下游,有的甚至到了吊车尾的位置。

是他们的投资管理能力突然变差了么? 显然不是。

是因为他们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原本就要大于市场平均组合的波动性。成也波动性,败也波动性。在市场顺势时他们享受了更多的超额收益,在市场反向时他们也要承受更大的回撤。而你如果只买了他们组合中的重仓股,那你现在回撤的更惨。

所以,不管是从投资理论的角度,还是市场数据证明来看。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要是直接买某某基金的重仓股,肯定比某某基金还赚得多啊”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

不过,多研究基金的重仓股本身倒是一种不错的选股方式,毕竟基金敢于重仓的股都是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们有相当大把握的股,都是A股中的优质资产,至少可以帮你避开很多的雷。但能不能跟车还要看具体的大市情况和这些股本身的估值,更要考量单吊某只股或者重仓某几只股背后的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章内容仅供交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基金持仓都是公开的,买基金不直接去买股票是不是很蠢的行为?

大家好,我是谦秋说,一个浸润资本市场18年的老股民。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投资者比较有共性的问题。我也深度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你看好某基金的话,最好是优先选择买入这个基金,其实再考虑是不是适当买一些符合你投资逻辑的权重重仓股。为啥要这样呢?我来举例说明下吧,供大家参考。


首先、基金公布的季报,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公布季报之前的20天里面,组合的变化还是蛮大的,虽然不至于直接清仓,但增仓、减仓是常态。好比你在2020年3季报看到某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是永辉超市,居然在下一个季度里面,清仓了,虽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但减仓的事情还是蛮多的。而你看到的宁德时代,贵州茅台,好像稳如泰山,其实只是选择性的看待问题而已。

其次、往往基金的前3大重仓股,都是出于高估,甚至是泡沫状态,至少我是没有勇气去追涨的。我一般会去观察新进前10大的重仓股,从这点来说,机构重仓股中的增持榜跟减持榜,更有研究的价值。好比最近出来的增持榜,第一位的京东方A跟第二位的分众传媒,我都有关注过,但京东方A的历史数据,我觉得比较一般,被机构重仓,我觉得赛道的意义更大一些,而分众传媒差不多是戴维斯双击的存在。只是分众传媒我是在5元左右就建仓买入,现在从丑小鸭变成了天鹅。在这种情况下,我本来已经翻倍的小目标可能多看高一点了。

最后、当下机构投资者,受业绩的压力,以及资金推动的压力,已经无法做纯粹的价值投资,现在蛮多的机构重仓股只是趋势投资而已,不仅仅是透支了未来5年的成长性,甚至于将来蛮多个股是会被证伪的。投资者可以看看增加的机构重仓股南极电商的表现,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跌幅70%以上。我只想问,当初的看多报告是怎么做出来的。


总体看来,盲目抄机构投资者的重仓股,不对基本面,不对技术面进行预判,就有一点以虎谋皮的节奏,在我看来相对比较稳妥的做法,还是打不过机构,还是买他们的基金为好。这是相对稳妥的做法。否则曾经的乐视网、暴风科技这样的大类,说不定就在等着你。敬畏市场,敬畏投机

谦秋说问答,开心有内涵。

3、分众传媒的护城河坚固吗?

男人看女人有几个层级,读书的时候看脸蛋,二十多岁的时候看漂不漂亮,性不性感,成熟后你会穿过外表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个性,精神世界,价值观等。只有在更深层的了解后,你才能确定她适不适合做老婆。

做投资也一样,看看财务指标其实不难的,难的是对他商业模式和企业本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你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当我们理解了分众传媒的商业模式,也就理解他的护城河是否坚固。


一 分众传媒的商业模式

在分众的电梯广告出现之前,中国的广告模式有几种: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户外广告,互联网广告等几大类。

那时候的媒体是单向传播的,有一个中心点,然后向几亿观众传播,所以那些收听率高,覆盖广的媒体是非常的牛,非常稀缺的,导致价格也很贵。比如在9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经常出现标王,有企业花几个亿去买个标王。很多原来一文不名的企业,通过购买标王一夜成名,进一步让更多的企业花更多的钱去抢黄金时段的广告资源,企业在这一块支付的成本过大,很多企业就这样垮掉了,比如当年的秦池酒。


除了贵,广告主的第二个痛点是钱花的不明不白的,在广告界有一句话这样描述广告主的痛点:“我知道我一半的广告浪费了,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因为无法对消费者进行精准投放。


在这个背景下,分众传媒出现了。

创始人江南春在读大学的时候,是学文学的,喜欢写写诗,做过学生会主席,在大三暑期打工进入了一个广告公司。那个时候广告公司的业务模式很简单,先在电视台包下一个时段,报纸的话就包下一个版块,户外的话包下一个位置,然后招聘业务员一家一家去找企业来做广告,本质上是先批发,再零售,赚的是差价。

江南春特别的勤奋,在第一批去的30多个人中间最后只剩下江南春一个人,他的业绩也最好,就这样他一直留在这个行业里,大概在2000年前后,他在IT广告领域赚到了第一桶金,但竞争日趋激烈,他就退出IT广告行业,寻找新的业务。


有一天他站在电梯口,看见很多人等电梯的时候极其无聊,突发奇想:如果我在电梯口装一块液晶广告会怎么样?他被这个想法惊艳住了,然后开始研究。


1 消费者为什么要看你的广告?

广告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东西,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只要是广告,马上就换台或者上厕所。但是在电梯口这个特殊的场景下一切都变了,各位记住那时候是没有智能手机的,人们在电梯口的几分钟极其无聊,尤其面对半熟不熟的同事又不想说话的时候。

所以这个场景下广告变成了一个拯救无聊时间的工具,不讨厌了。


2 广告主为什么要买单?

前面聊到广告主最大的痛点是广告费贵,而且“不知道哪一半的广告费浪费了”,但是电梯广告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二个问题:

这个场景下的广告反而比家里的收看率要高的多,这是广告主梦寐以求的事情,收视率提高了,浪费减少了,广告主花钱就很痛快。

第二,价格也便宜了很多,只有原来在电视上做广告的十分之一,为什么如此便宜?关键是传统广告模式的成本结构和分众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先是提供内容给观众看,为了吸引观众,要购买电视剧,电影的版权,要制作综艺节目,这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的,比如像湖南卫视,浙江卫视这样的电视台,做《我是歌手》,《跑男》等节目,往往要先在国外购买娱乐节目的版权,然后回国策划,制作,请明星,推广,中间的花费巨大。但是只为了吸引观众看个十分钟的广告,所以广告费必定非常昂贵,我记得那时候王老吉做一个冠名就花了2个亿。

但是电梯广告却完全不需要为内容制作花一分钱,它里面只有广告没有节目给你看,所以成本非常低,第二,广告的时间也比电视上长的多,一个综艺节目放十分钟的广告已经是观众忍受的极限了,但电梯广告是无限循环,总的广告播放时长远高于电视,所以他特别便宜,广告主很容易接受。


二 分众的独特优势

除了收视率更高,费用更加便宜外,其实分众这种广告模式还有以下独特优势:

1 目标客户更加精准

过去传统广告无法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这不仅仅导致广告的低效,更导致品牌传播的难度增加了。

但是分众的楼宇广告出现在二个地方:办公的地方,住家的地方,

那些在办公楼里出现的人,基本都是商务人士,中产白领,精英阶层,是这个社会最有消费力的阶层,也是这个社会最有话语权,最有影响力的阶层。

2 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电视广告也好,报纸广告也好,是面对所有的观众的,但是分众的广告不一样,比如滴滴公司通过数据发现长沙市河西的订单量很少,他就可以只在长沙市河西投放广告,这特别适合那些需要针对某个地区进行广告投放的广告主,那些以前没有钱打全国性广告的现在可以做广告了。

还有那些做高端品牌的产品过去很难选择目标客户,但是通过分众传媒可以直接在高档的小区投放,非常精准。

它甚至可以做到只在你指定的几个小区做广告,所以他对市场的细分程度,定制程度是以前的媒体无法做到的。


3 消费者无法逃脱

一个典型的消费者生活轨迹是这样:从家里出来上电梯,在电梯里看到分众的框架广告,到了办公楼等电梯看见分众的电视广告,进入电梯里又看见框架广告,然后下班的时候,这个过程又要重复一次。

所以这是一种深深的潜入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广告模式,消费者无法逃脱,不想看也要看。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分众开创了一个品类:户外电视广告,在过去电视广告,户外广告是二个完全不同的媒体,但是分众创新的把二个模式融合在一起,并且围绕在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出现。

开创品类的,往往他的品牌也会代表这个品类。

正是基于以上的优势,今天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独角兽无不在分众打广告,比如滴滴,饿了吗,美团,优信,爪子,还呗,拼多多,必要,聚美优品,等等,有一句玩笑话说要看看这个公司能不能成为独角兽,就看看他有没有在分众打过广告,或者“要找独角兽,先在分众广告里找找”。


三 分众传媒商业模式的护城河是什么?

无论是小区的广告,还是办公楼的广告,分众的主要合作对象是物业,物业之所以愿意合作,第一,可以分一部分利润,第二,电梯广告好像成为了大楼里的一个标配。


分众会和物业签订独家协议,意思是说我放在这里后,别的人就不能放了,那么对于这栋楼来说,其实就是独占的,垄断的。当占领了很多城市后,分众就在市场上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垄断。

面对着一些小的,地方性的对手,分众的做法就是资本整合,比如收购聚众传媒,框架传媒就是资本模式,它必须要整合对手以达到规模效应,如果他屏幕太少商业的价值就无法最大化,因为广告主越大,对覆盖人群的规模就有要求,在一个地方性的电梯小媒体和一个全国性的电梯大媒体中,大的广告主肯定更加中意大媒体,这种大客户的需求会驱动着行业不断并购,最终一家独大,其他的小的对手只能吃些汤汤水水。

实际上这是垄断生意,垄断对于客户并不好,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却是获取丰厚利润的重要方式,因为有垄断就有定价权,就有高毛利,高净利润。

四 分众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一个行业越来越成熟,其增长会越来越慢,户外电梯行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行业,行业的并购,整合已经完成,分众已经是绝对的老大,那么分众未来的增长来自哪里呢?

事实上分众走过弯路,做过多元化,导致毛利润,ROE等指标急剧下降,那段时间江南春以为自己可以放手分众了,因为在2009年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热,通过市场运营和资本整合分众已经是市场绝对老大,只需要顺着市场走就会获得高速发展,但事实是残酷的,他放松的那段时间分众业绩很差。江南春在2009年回归后业绩的增长是稳定的。

营业收入在2014年之后是比较稳定的,在15%到22%之间,平均18%的增长率。


净利润的增长平均在30%左右,而净资产收益率呢?

2017年67.65%

2016年70.73%

2015年73.2%

不仅仅超高,而且是非常的稳定,这就是一个成熟的 ,具有垄断特性生意的财务表现,好生意的ROE往往都比较高。

但是在前期扩张阶段,需要大量是资本整合市场,运营市场,所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还有现金流等几个指标都不会好,分众也是这样。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投资最好等行业的格局基本确定再去投,投资风险就小很多。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要回答,未来的增长在哪里?

像电梯广告这种模式,其基础必须是人口集中的城市,人口密度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没有高楼,就没有分众这个模式,所以欧洲和美国其实市场并不大,因为他们没有多少高楼,但是亚洲还是很多的市场和中国类似,比如印度,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这些城市基本都是人口密集,高楼林立,亚洲还有大概23亿人口的潜在市场,这是未来分众的增长潜力。

这种增长模式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横向市场扩张,而不是多元化。就依靠一种产品,一种服务做成全球老大,比如可口可乐就是这样,这种模式的核心聚焦,优势明显,不确定性小,投资的获利能力强,风险相对多元化要小很多。

当然,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习惯于看手机,是否对分众有影响?有,江南春自己也承认,但是很有限的影响,否则互联网独角兽为什么只要融到钱就在分众打广告?

从财务数据来看,这几年的ROW都是70%以上,说明客户并没有降低他们对这个模式的支付价格。

以上就是对分众商业模式的解读,我们可以用这种分析框架去了解你要投资的股票。

懂了商业模式,就懂了企业的本质,这是投资的高级阶段,只有大量的学习,阅读才能做到。

希望对你有帮助。

谢谢点赞,欢迎关注黑马财经圈!

暴雷年年有,今年有点多!作为昔日白马股,分众传媒(002027.SZ)顶着“海归”的殊荣,市值一度飙升至2700亿元,然而回A不到4年市值仅剩700亿元。

除了业绩暴雷之外,股东减持、市场竞争加剧也让昔日“中国传媒第一股”的日子不轻松。曾经表示“我用80亿美元买了一个教训”的江南春,面对2000亿市值缩水不知作何感想?

近日,分众传媒发布2019年中业绩快报,营收和利润双双大降。这也让分众传媒成为继东阿阿胶(000423.SZ)、大族激光(002008.SZ)后,又一业绩暴雷的白马股。就在分众发布2019年中报的前一周,其股价就已经显现出颓势,甚至创下回A以来的股价新低。

四年市值缩水2000亿

分众传媒2019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营收57.17亿元,同比下降19.59%,利润9.76亿元,同比下降75.98%。

图片来源:分众传媒2019年中业绩快报

事实上,分众传媒的业绩下滑早有端倪。

野马君翻阅分众传媒历年财报发现,从2015年开始,其净资产回报率就在逐年下滑,近4年分别是73.2%、70.7%、67.7%、46.6%。

2018年三季度,分众传媒上演业绩大变脸,归母净利润从二季度的21.39亿元下降至三季度的14.63亿元,第四季度下降至10.18亿元;2019年一季度更是降至3.4亿元。利润下滑的口子已经开始被撕开。

如今,不出意外。2019年半年快报显示,分众传媒利润还在持续下滑。分众传媒业绩反弹的拐点在哪里?没人说得清。中信证券(600030,SH)发布的研报称,由于广告投放相对经济回暖滞后、新经济投放收缩等,预计分众传媒2019全年收入、盈利仍然面临较大下滑压力。

分众传媒还面临着市场的激烈竞争。

虽然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一再强调“分众传媒仍然没有竞争对手,在楼宇广告中仍然处于垄断地位”,但是2018年新潮传媒在百度扶持下的扩张,还是对分众传媒的垄断地位形成明显的挑战姿态。

新潮传媒在2018年营收达10亿元,几乎处于盈亏平衡。新潮传媒也一再对外表示其主要任务是扩张,换言之目前当然重点不是盈利。对于梯媒而言,扩张就是抢占点位。

年报显示,分众传媒在2017年底有150多万个点位,分众没有坐以待毙,到了2018年底已经增至260多万个。然而,分众传媒2019年一季度的营收相比2018年同期,不增反降11.78%。

不可否认,分众传媒的梯媒广告确实炒出了很多热门的新经济,从神州租车、饿了么到瓜子二手车、优信二手车、从瑞幸咖啡到BOSS直聘,都是分众的客户,分众也因此被誉为”新经济媒体之王”。

这些不断在跑马圈地的新经济企业背后都有资本助推。

如今随着一级市场融资变难,互联网企业自身也在过冬,能分出来用于广告的投入还会增加吗?华创证券研报显示,分众传媒广告主来源结构中,互联网公司营收占比从2014年的32.06%下滑至2018年19.82%。

股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司经营的晴雨表。业绩低迷,股价也随之一路下滑。相比刚回A上市时的2700亿市值巅峰,如今分众传媒市值仅剩700多亿。


今年2月,分众又发布公告,将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从原来的30亿调整为不低于15亿元,不超过 20 亿元。


对于分众传媒能否守住自己的护城河,你怎么看呢?

护城河不宽也不深,假设给你100个亿去投资和分众一样的业务,你觉得你能从分众手里抢多少生意?分众主要是与物业公司、电影院线恰谈广告门槛并不高。广告谈成与否关键是价格,所以后来者外来者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