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里的钱如何分配(基金会的钱如何运作)

jijinwang
名为慈善实为“避税”,揭秘美国富豪“裸捐”背后的秘密!!!
根据知名财富机构发布的数据,全球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超级富豪一共有2189人,其中美国最多有636人,占全球富豪总人数的三成左右。据估计,这些美国富豪们的个人净资产总额达到了3.6万亿美元,这是多么一大笔财富啊!!
本着“财富再分配”的原则,这些超级富豪不但每年需要交纳数额惊人的个人所得税,其子女在继承遗产税时,还需交纳总额超过50%的遗产税。为了防止这些富人逃税,美国国家财政部成立了国家税务局(IRS) 专门负责盯紧这些人。在美国有句谚语:“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与交税是永恒的。”说的就是IRS
既然逃税是不可能了,那就只能“合法避税”了。在美国利用慈善机构避税,已经成为美国富豪避税的常用手段,而且越是“大富豪”就越喜欢“裸捐”做“慈善”!!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猫腻”呢?
为了逃税,无数美国富豪会在生前以自己的名义成了一个公益信托基金(慈善),而后分期捐出全部财富给这个基金会,宣称用来做慈善,然后享受10%的个税减免。也就是说,捐出10亿美金,自己可以享受1亿的税收返还。(为什么要分期捐,重点就在个税减免上。如果你一次捐得太多,10%的个税减免额度没有用完,就等于白白浪费了。所以要分期捐,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当这个基金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并不会出面接管,而是由富豪本人或其子女掌控,其所有的钱款流向外人无权干涉,内部的规章制度也是属于机密,不会向外界公开。他们只需要按照美国税法4942节的规定,每年捐出其资产总额中的5%用来做慈善,就可以合理合法地拥有这些财富。当然这些基金名义上已经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社会财富,所以该基金日后的投资收益也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直接按1%收税。
以上仅仅是“避税”方法,那怎样绕过法律,把基金里的钱“再拿出来”呢?
方法1,直接指定收益。超级富豪在去世前会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一家“公益”信托机构,除了每年必须把不低于基金总额的5%用于公益与慈善事业以外,剩下的95%的资产就可以投资任何项目。那么,95%的基金投资收益归谁所有呢?富豪还会成立一个家族基金,指定这个公益信托机构的绝大部分收益归家族基金所有。
方法2,用基金的钱,为家族搞公关。在美国,政府高官卸任后,进入大公司担任高级顾问已经成为常态。比如说家族需要同哪个势力搞好关系,就可以聘请关键人物或其关系人充当基金会顾问,开出高额的顾问费。这种打点各方势力的费用,都可以走基金会的账目,以慈善采购的名义进行。
方法3, 通过内部操作,利用“利益交换”,公然套取基金会的资金。比如富豪的儿子成立了一家公司A,经过几年的运营,其估值号称10亿。(当然这只是虚的,没人会买。)而一家位于外国的跨国公司B,以十亿美元买下了该公司的所有业务。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公司B又把该公司以13亿美元卖给了C公司,而C公司又把A公司运作上市,最后由基金会出面买下A公司的所有股票。经过几年的运营,A公司关门大吉。富豪的儿子以一个空壳公司套利10亿,而公司B与公司C合伙从富豪手里低价收购了一家矿业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方法4,安排子女去基金会任职(当蛀虫)。由于慈善基金被富豪家族直接掌握,那安排几个子孙后代去基金会上班,工资不要多开,一年几十万美金就成。当然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等花费,也都可以用基金会行政开支报账。
方法5,用基金会的钱,为子女上学铺路。美国的慈善基金会特别喜欢给大学捐钱,尤其是哈佛大学等名校,这里面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捐给教育也属于做慈善。基金会因为“捐资助教”为自己积累了大量声望,而名校在得了大量捐助后,也会为其子女上学,行个方面。(这在美国是公开的秘密!!)
慈善基金有这么大的税收漏洞,难道美国政府是“瞎子”吗,为什么不修改法律,堵上这个漏洞。其实这些内幕,美国报纸早就爆出来过,美国政府自然也知道。但美国政府真的不能改法律,因为一旦让这些“合法的玩法”变得不合法,那美国富豪就很有可能就不和你玩了。
在西方国家,资本是没有国界的,它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美国富豪可以随时随地地转移自己的财产,政府无法有效监管。你这一收紧,他卷铺盖移民去了国外,你还是一毛钱的税金也收不到,还白白损失大量美元资本。所以说在美国,利用慈善基金“合法避税”是一种公开的做法,是一种政商两界都承认的做法。
看完这些肮脏、龌龊的内幕后,你还崇拜美国式富豪的“裸捐”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1、买基金,你持有几支?金额怎么分配的?收益率好的能达到多少?

我一只也不会买❓坑太深❗

我投资一百万,购置基金三十只,开始先都购买两千,下来看的那几只上涨的好,就逐步加仓,如果购买几只感觉不出好赖,觉得有些基金上涨不太好,即使亏损也损失不大,一般我的收益率都在百分之十到三十之间!不知别人是怎样看法?

我目前持有4支鸡金,分別是白酒、医疗、新能源和创业板指数。今年的弯路走了不少,主要是追涨杀跌所至。白酒是从六月初的一次大跌建仓,至今加成重仓深套。我是按平均每支鸡一万元为满仓的。再加选错了赛道,至今还是亏的。去年的盈余全部亏完,止今持平。今年的收益还跑赢了19%的江苏鸡民,亏损的人肯定很多!

2、业绩分成真的能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吗?

在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2/20。2/20的意思是,基金经理从投资者那里收取每年2%的管理费以及20%的业绩分成。

那么,这种设计对于投资者公平吗?真的能提高投资收益吗?

(一)业绩分成对投资者公平吗?

2%的管理费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投资者购买100万的基金,那么基金经理从中就会收取每年2万元的管理费,作为他提供的代客投资管理服务的收费。

20%的业绩分成也不难理解。假设基金经理拿着这100万去买股票,一年之后,刨去所有费用,赚了20万。那么基金经理会拿走其中的20%,即4万元。而投资者,最后拿到手的就是剩下的16万元。也就是说,赚了钱的话,基金经理和投资者“二八分成”。

为什么会有业绩分成这么一种安排呢?主要是为了给基金经理更好的激励。

假设基金经理只收取管理费,那么最后到他口袋里的净收入,主要取决于基金规模,而非基金业绩回报。一支基金最后的回报是5%、20%,还是50%,对基金经理来说几乎没区别,因为他的个人收入和基金业绩是不挂钩的。因此基金经理的激励因素,主要在于扩大基金规模,而非追求高回报。

很多公募基金因为这条理由被诟病。因为绝大部分公募基金都只收取管理费,不收取业绩分成。而那些做出一点名堂的公募基金经理,确实会倾向于另立门户搞私募,比如国内原“公募一哥”王亚伟。可以收取高额的业绩分成是这些基金经理选择发私募的重要动力之一。

但是对于购买私募和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安排则未必划算。这是因为,20%的业绩分成是不对称的。

假设基金赚了100元,按照20%的业绩分成,基金经理拿20元(外加管理费),投资者拿80元。但是如果基金亏了100元,基金经理照样收取管理费,而投资者则要为全部的损失埋单。

当然,很多基金公司和理财机构的销售会告诉你:“别担心这种不对称性。这个基金的经理非常牛,买了他的基金,你肯定能赚大钱。一年30%的投资回报,去哪里找?”

(二)业绩分成能提高投资收益吗?

那么给基金经理支付了业绩分成后,投资者是不是会得到更好的投资回报呢?口说无凭,让我们来看看这方面的证据。

我这里要援引的一篇研究(Broeders, 2017),主要统计分析了2012—2015年间,218个荷兰的养老基金的业绩回报。养老基金是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他们资金量雄厚,有实力雇佣一批专业的研究团队,是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中相对比较成熟和专业的投资者。

这些养老基金管理的总资金量,从2012年的8500亿欧元上涨到2015年的1万1千亿欧元,占到了荷兰全国养老基金资金规模的97.5%。因此该研究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该研究的主要结论:

1)那些向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经理支付业绩分成的养老基金,其投资回报和不支付业绩分成的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不相上下。

就是说,向基金经理支付业绩分成并不能提高投资者的业绩回报。即使不支付业绩分成,也能获得至少一样好的投资回报。

这条研究发现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基金行业里一个不易被大家认识的真相:基金经理的高度理性。基金经理高度理性的意思是,他非常明白自己的投资技能以及市场价值。因此一个理性的基金经理,绝不可能“贱卖”自己的投资技能。如果他能够创造出10%的超额回报,那么到最后,他绝无理由将这些超额回报拱手送给别人。理性的结果是,基金经理通过业绩分成等其他形式,把这10%的超额回报揽入自己的口袋。这样到最后,投资者在被扣除各种费用后,拿到手的净回报也就是一个市场平均回报,不好也不差。

当然,更糟糕的情况是基金经理“贵卖”自己的投资技能。就是说他可能可以创造5%的超额回报(或者无法创造超额回报),但最后他的收费达到了10%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拿到手的净回报反而不如市场平均。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2)养老基金支付的业绩分成,都只是基于基金的总回报而非超额回报。对于对冲基金获得的1%的投资回报,养老基金支付的业绩分成平均为0.3%。也就是说,投资回报的差不多30%被基金经理拿走了。

理性地讲,投资者应该只为超额回报支付业绩分成,而非总回报。举例来说,一位基金经理买了两只股票,上涨了10%。同年的股票市场,标普500指数,也上涨了10%。这样的话,投资者向该基金经理支付业绩分成合理么?如果想要获得10%的回报,投资者自己去购买一个低成本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就行了,每年只需要支付0.04%的管理费。为什么还要向该基金经理支付20%的业绩分成呢?这完全不合理嘛。

这个研究结论意味着,在养老基金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经理的博弈中,养老基金不知不觉被基金经理收了智商税。

3)平均来讲,养老基金的规模越大,获得的投资回报越好。而他们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可以支付更少的业绩分成。养老基金的资金规模每增长10倍,他们支付的业绩分成,每1%的回报中就下降0.055%。

这个研究发现非常重要。我以前的历史文章曾多次强调,投资中最重要的道理之一,叫做数学现实。就是说,投资者能够拿到手的净回报,等于投资的费前回报扣除投资费用。被扣除的费用越多,那么我们拿到手的净回报就越低。

很多时候,那些高大上的机构投资者看似深不可测,其实他们能够获得比普通人更好的投资回报的秘密没那么复杂:无他,费用低尔。由于投资的资金量比较大,因此他们能够实现比较低的费用:管理费、业绩分成、交易费用等。每降低0.01%的费用,就是额外的0.01%的投资回报,就这么简单。

对于我们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我们很难控制投资的费前回报,但是我们能够主动控制的是自己付出的投资成本。在选择基金理财产品时,我们应该像逛菜场的大妈那样,货比三家,斤斤计较,为了几分钱也要磨叽半天。这是因为,看似不起眼的0.1%,乘以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的投资资金,都是一笔很大的数额,值得我们反复比较和考虑。

(三)总结

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吉姆·查诺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对冲基金经理收取的费用是荒唐的。另一位对冲基金经理,AQR的阿斯内斯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对冲基金行业收取的费用太高了。如果是我的亲戚问我投资建议,我会让他们去找博格尔(注:先锋集团的创始人,以提供低成本指数基金闻名)。

即使是财大气粗的养老基金,也深受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的收费方式之苦,无法从和基金经理的“博弈”中获得好处,那我们广大的普通投资者又有多少胜算呢?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金经理的收入来源于管理费以及业绩分成。


管理费是相对固定的,按照资金量的比例来收取,当期的投资收益的好坏与管理费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换句话说,只要开始组建基金,买入基金以后,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基金管理人都会有固定的收入。但是,好的业绩在未来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来增加基金的底数,从而促进基金管理费收入的增加。与此同时,管理费水平之间也存在差异,如果投资收益好,那么管理费水准也可以要求更高。因此,即使没有业绩分成,管理人也有要把基金做好的动机。


可是如果没有业绩分成的话,那么基金管理人就会显得趋向于保守,在选择投资标的以及风格的时候就会尽量笔免费风险,因为投资收益过高基金管理人没有太大的直接好处,相反,如果出现了投资失败的问题,那么将会对未来的基金募资造成影响。


如果有业绩分成,那么基金管理人就会趋向于冒险一点,因为收益里面有他的一份。可是如果有了问题,未来募资基金将会是一个问题。因此,业绩分成不一定能够提高基金的收益。但是可以降低道德风险,如果遇到了大的行情,那么基金管理人也只能够干看着投资者吃肉,自己自然就会想办法从中获取收入,比方说手续费等等。业绩分成不过是一个空头支票,不过分成比例不宜过高,否则就是为别人做嫁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