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局“抗跌”榜单背后的基金经理调仓趋势摸底

jijinwang

“这几天跌得都不敢去丈母娘家蹭饭了”,西部利得基金经理盛丰衍近日在社交平台自我调侃道。

评论区不乏基民共情,或出言安慰,或接龙调侃。A股开年颠簸,尤其是机构重仓赛道大幅回调,短短两周,基金不止一次跌上热搜。情绪低迷之下,开年新基金爆款寥寥。


绩优基金“洗牌”,2022年买基金,还有没有机会布局赛道,获得类似去年"一骑绝尘"的收益?投资有哪些难点?


基金进入“艰难模式”?


开年两周,A股市场表现疲软。沪指累计跌去3.26%,创业板指及科创50指数调整更为明显,均跌超6%。基金收益也受到明显拖累,截至1月14日,各类型公募基金中,股票型、混合型2022年以来平均收益表现最差,平均跌幅都在4%左右。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1年初曾经出现的新基金火热销售场景,未能在2022年开年重现。新基金销售近期“遇冷”。


1月4日,2022年首个工作日,有17只新基金开启首发,但没有出现"爆款日光基”。首周交易结束,31只新基无一宣布提前结束募集,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产品。直到1月11日,新年首只“爆款"才出现。


市场表现不佳,尤其一些基金投资“明星"赛道剧烈调整,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基金在2022年初遭遇“艰难模式”。不过,寒意之下还有一些情况值得关注。


基金表现继续分化,但领涨者不再是2021年12月的传媒、中药相关基金。随着“稳增长"预期带动A+H银行、地产走强,新能源虽然在2022年第二周出现反弹,但远未收复失地,截至1月14日年内跌幅靠前的基金,大多仍为重仓锂电、军工等方向。


冠军基金新年快速“跌落神坛”,也引发较多讨论。不过,2021年表现较好的基金中,新年回调幅度并不一致,有些基金显得相对抗跌。


这背后,基金经理进行了哪些调仓操作,我们还无法完全获知。但从已知持仓信息和相关数据看,重仓股集中在单一行业的基金,投资者在上车前就需做好承受更高波动的准备。


同时,对比2021年收益前六的基金,新年跌幅较小的,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也相对较低。这未必是这些基金抗跌的必然原因,但或许在提醒投资者思考,分散投资、平衡配置,这在**不易的市场中是否格外重要。


如何应对回撤?

市场开年不利,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们已有所行动。


新一轮的基金“自购潮"开始出现。1月12日,由冯明远管理的信达澳银智远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开售,该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认购该基金,表示要与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此前一日成立的南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联接基金,公告至1月6日募集完成后,南方基金已使用固有资金逾2亿元认购该基金,占比达28.62%,为开年以来完成的规模较大的一笔自购。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4日,自年初以来,公募基金的累计自购金额已接近3亿元。


基金积极自购,站在投资者角度如何理解?通常,基金自购会被市场解读为基金公司释放积极信号,向投资者传达信心。


不过,即便如此,落到具体操作上,投资者还需要基于对行情的判断,视具体情况来操作。招商证券认为,虽然从业绩来看,部分获基金公司自购的基金年内斩获正收益。但在选择自购基金时,还是应关注市场的整体情况,综合考虑,切忌盲目跟风。


大跌之中,不仅基金有公开动作。从近期ETF资金动向看,在部分深度回撤的板块,有资金“越跌越买”。


据安信证券统计,2022年首周,资金净流入股票型ETF基金163亿元,消费行业ETF基金流入最多,达到44.88亿元;而在消费行业中,医疗ETF的净流入金额居首,为11.22亿元。同期除新能源主线相关板块重挫领跌外,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同样在申万一级行业中跌幅居前。


新年首周,医药生物板块跌近4%,且行情疲弱已久。近半年以来,股票型ETF中,医疗类ETF在跌幅榜上“霸榜”,多只区间跌幅在20%以上,互联网50、双创ETF也表现较差。但从基金份额变动看,有医疗ETF半年份额涨超300%,双创基金份额也增长超50%。


一些港股ETF近期也受到关注。港股市场虽然近日有所反弹,但2021年表现"吊车尾”。2022年开年后,恒生互联网ETF、中概互联网ETF及恒生科技指数ETF等多只港股相关ETF资金净流入一度超50亿元。


大跌之中,普通投资者该如何自处?

有基金公司点评认为,近期的波动背后除外部因素影响外,与市场自身运行规律也有关,投资者不必过度恐慌。中欧基金认为,岁末年初为业绩真空期,市场容易受到情绪扰动。


“在稳增长或政策发力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市场都不会特别差。"鹏华基金表示,从大方向来看,上半年更看好政策驱动的稳增长方向、或者之前的政策纠偏的方向,可能会体现出行业景气反转的特征,估值或有所修复。


开年A股颠簸,风格切换,普通人投资难度加大。尤其对基金投资者而言,虽然也有一些细分板块近期走强,支撑部分曾经坐“冷板凳"的基金上涨,但若盲目追随短线题材热点,不仅要承担行情快速轮动的风险,通过基金进行短线投资,在交易成本和操作灵活度上也不占优势。


至于那些重仓大跌赛道的基金,“性价比"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以2021年的“业绩之王"新能源赛道为例,若持有相关基金已经积累了一定收益,但错过了去年行情高点的止盈时机,投资者仍可以考虑有节奏地落袋为安;如果依然看好新能源赛道前景,想继续持有,做中长期投资,也要结合估值,尽量选择更合适的上车时点。


除此之外,现在摆在投资者面前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2022年该如何制定投资策略?还有没有可能复刻2021年“选对赛道"的胜局?


2022年把握这些要点

对于基民来说,首先需要接受的一个事实是,无论从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轮动的大环境,还是基金表现的均值回归维度看,基金涨跌常常会在“风向"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切换,这是一种客观规律,很难出现基金年年“红火”,或者某一只基金连年夺冠的情况。


理解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基金大跌。盛况推至顶峰时,对估值水平和交易拥挤度保持警惕,面对回调冷静制定策略,是选择对上涨空间有限的高估值赛道落袋为安,判断行业趋势向下及时止损,还是认定投资方向依然向好,选择继续持有甚至逢低加仓,赚长期趋势向上的钱。


择时是门大学问。把握行情趋势,除了理论知识,投资者还要把握那些对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2022年,聚焦何方?为什么说对普通人而言,投资难度可能加大?


新年伊始,资金面、估值、政策面等因素共同催化市场风格变幻。对基金开年遇冷的原因,川财证券认为有三点,一是开年市场整体走势波动较大,尤其是前期的热点赛道,如新能源板块出现回撤,使得投资者对基金的预期收益率存在担心;二是疫情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资金流向的角度来看,投资者会有一定的谨慎情绪;三是当前市场对美国3月是否加息高度关注,全球之前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转向也是讨论的重点,这也会直接影响到新的投资增量会否进入市场。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年初交易“稳增长”主线,对国内支持政策仍有较强预期。2022年经济工作定调"稳字当头”,后续政策如何出台,重要经济、金融数据指标释放何种信号,对把握经济大势、市场预期方向,都会是重要影响因素。


另外,回看过去两年行情,基金在某一方向"抱团”,依然是推升行情的重要原因,如2020年的“茅族”,2021年则切换至新能源。2022年,会有新的抱团方向出现吗?


回顾过去A股几轮抱团,机构往往会挑选最具性价比优势的方向。被抱团的板块,可能由于政策、流动性或行业景气度等因素,业绩增速或性价比优势明显。2022年,如果还有新的抱团方向出现,这一逻辑仍有较大可能继续成立。但也有机构提出,这种差异目前并不突出。


中信证券近日称,年报预披露渐进,高位赛道业绩难超预期,低位板块的业绩难低于预期,配置性价比此消彼长。该机构认为,“稳增长"至少是一季度的持续主线,市场对低位蓝筹的共识将更加强化,上半年行情起点将有所延后。


对于基金投资者而言,2022年如何设置投资目标,也会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目前的情况看或许需要适当降低投资收益预期,注意防控风险。估值合理时参与,避免无脑跟风、盲目追高,注意平衡配置,亦可提升胜率。


(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