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中后台待遇

jijinwang
很多人都在说诺安基金诺安创新蔡嵩松7000万年终奖,还有人说其他基金经理可能上亿。
逻辑是1.5%的管理费,基金经理提成15%就够了。
但是问题是1.5%的管理费,销售渠道就要分一半。。。如果是一些强势渠道要价更高,管理费的大部分要归销售渠道。。
你在扣去各种成本,你要扣除研究员,中后台人员,销售人员的成本,再扣去广告费,办公室的钱,再扣除给基金公司股东的钱,咋可能给基金经理15%?
很多人说私募更厉害,20%的业绩提成。
看上去私募**多,他们的逻辑是假设一个私募设置沪深300为业绩基准,那么超过沪深300的部分的20%都归这个私募,你想去年超越沪深300不难吧。
OK,逻辑看上去满分对吧。
但是你以为私募就轻松,以为私募就能全拿到业绩提成?咱们就不说很多私募亏钱或是跑不赢业绩这种了。就是跑赢业绩基准也不行,有些强势渠道连业绩提成都要分,对,你没看错,你不同意?OK,立马卖别家私募,全国成千上万家私募啊。
销售渠道谁靠申购费**啊,都是靠分公募和私募的管理费**,我跟你说,要不是法律法规拦着,很多公募和私募都愿意0申购费卖给你产品。
这就是为啥现在无论公募、私募都要强调自己销售,没办法,渠道分成太狠了。
不论是公募还是私募,渠道都是赢家,这就和互联网,谁有流量谁就占优一样。
资管行业创业真难,成功背后也有很多失意者,你想全国公募一百多家,你知道几家,全国私募成千上万,你又知道几家?
当然资管行业有个好处:你要成功了,赚的真不少,公募顶流的都能千万年终奖,私募可能更多。

1、感觉基金经理买股票都赚的很大,为什么股市散户炒股就都赔钱呢?

哈哈~其实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可以是:基金经理如果真有稳定的**能力,为什么要帮别人**?


想必很多人心里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今天南南也来说说自己想法~



首先是因为基金公司具有深度的专业分工


其实这个关于基金经理的问题和为什么米其林餐厅的大厨不自己开饭店,为什么大牌设计师不成立自己的品牌等问题一样,原因是在一个高度分工化的行业,你看到的可能是其中貌似最有决定性的一环,但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你并没有看到。


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


庞大的研究员团队研究宏观经济走势、上市公司基本面、实地调研访谈,精选优质股票辅助基金经理决策,交易团队根据市场盘面情况执行基金经理的买入、卖出指令,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实现低买高卖。基本面研究是否扎实、交易执行是否到位都会影响到一个基金的业绩表现。此外基金的日常运作中还涉及到基金净值核算、宣传销售、后台的技术保障等多项工作。


以上的工作仅靠基金经理一人是独木难支的,拿上市公司研究来说,一只基金投资的股票少则几十只,多则几百只,要研究这么多股票的基本面、进行实地调研、查看定期报告,持续追踪政策和公司基本面的变化,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公募基金行业有8000多只基金,超2000位基金经理,每年的金牛奖、英华奖等各类权威奖项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基金经理背后都是强大的专业团队和平台力量。


第二是资金的规模效应


基金经理有了专业的投资知识和能力,但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无法充分发挥其投资能力的价值。有人说现在的融资手段很多,但个人的资金毕竟有限,无法和公募基金的资金体量相比,这是money和captial的区别。


一方面大的资金体量投资标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投资不仅仅有我们熟悉的股票投资,还有定增、衍生品等其他品种。这些品种对资金量的门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管理的资本规模越大,相对的运行成本也就越低。



第三是公募基金的特定优势


公募基金是A股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新股的网下申购、大额折价定增、量化交易等,而这些一般个人投资者是无法参与的。


另外一般基金公司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券商一手的研究报告,第一时间了解行业专家意见,辅助基金经理投资决策。个人投资者一般也可以在专业平台上下载研究报告,但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最后是追求成就感和社会认同


公募基金是一个透明、社会关注度高的舞台,基金经理就是演出者,如果投资能力出众,业绩表现出色,就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不仅给个人带来成就感,还因为给客户创造价值而赢得社会认同,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声誉,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上是南南简要总结的四点原因,无论从物质、精神还是专业分工上,基金经理选择帮助别人**都是可以理解的。


谈到基金经理,大多数人的印象应该都是薪酬很高、职位光鲜,最近成立的南方智锐基金经理骆帅曾用两句话分享过他的一天,读不完的研报,开不完的会以及不是在调研就是在去调研的路上。他还提到了“排名压力”。


其实很多人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最大的担忧是:不管基金涨还是跌,基金管理费都是固定的,基金经理工资还照发。但事实上一般每位基金经理的业绩都是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公募基金业绩如此透明的产品,月排名、季度排名、年度排名的压力可想而知,业绩的好坏一般与基金经理的考核结果和收入直接挂钩。所以基金经理和持有人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最后关于基金经理为什么要帮别人**的问题,恰巧基金经理骆帅也曾回答过,南南在这里分享下:电影《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首先是帮别人实现财富增值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收入,实现财务自由;另一方面帮别人**达到财富增值是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这个问题,属于我觉得,有有意思的问题之一。

而且属于许多门外汉,股市小白的认知判断——当然也属于那些被套了多年,只会死死拿着股票的老股民的疑惑之一。

所以我会比较耐心的回答一下。

基金经理在金融上,对上市公司的判断上,以及消息面上,都具有着超越A股里面80%股民的优势。

请仔细看,是A股市场里80%,之所以我会说这个数据,你或许会不相信。

但如果你身旁有炒股的股民,你可以询问他一下,他是否金融专业毕业?对于消息面是否有灵敏的渠道?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可以去实地调研,或者是去调研过呢?

你生活中身旁周围的股民,他们是不具备金融知识的,换句话说,他们唯一懂的就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然后可以**。

通过股票**,的确是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但你身旁的股民们,大多数都是在股市里面赌一下而已。

请看清楚。

是赌一下。


通过我刚才提问的问题,或许你大概已经有了一些答案。

当然。

我还可以进一步举例。

基金经理每天工作,并非是盯着电脑去买卖股票,而是调研上市公司的经营,以及这些公司的经营市场,有多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公司扩大生产,或者是营销有了变化,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多少的利润增加,然后根据往年分红的比例,计算一下今年如果营收达到一定的幅度后,以现在的价格买入,得到的回报换成年收益率,可以达到多少。

在一定的价格内买入这家上市公司,从而赚取公司的分红,又或者是消息面上得到了某些消息,从而去调研某家公司,然后去买入,持有。

这是基金经理的工作。

而你生活中的股民,他们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盯着盘面的波动,寻找买入,卖出的机会,频繁的进行短线操作。

另外再告诉你一个数据。

假如股民通过各种消息面,去深入了解了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后,决定这家公司有前途,有发展,然后买入,持有五年,到十年,那么,他赔钱的概率是很低的。(某油除外)

不说其他的,就从概率上来判断,这个股民买入一只股票,持有十年,他**的概率为二分之一,不是赔钱,就是**。

而假如有一群股民,痴迷于短线交易,而又没有短线技术,一个星期买卖一次,一年54个星期,那么他**的概率为54分之1.

随着频繁交易的次数增多,赢钱的概率会降低。

这是从数学逻辑上来推断的。

当然。

从现实情况中来说,有可能这个股民,交易了54次,亏了30次,盈利24次,盈利24次的时候,每次平均盈利为2000元,亏损30次,每次平均亏损为200元,那么,再减去佣金和印花税后,这个股民依然是**的。

但这需要具有短线交易技术以及仓位管理的等技术辅佐在内。

但之所以很多股民赔钱,是他们不具备短线交易技术,仓位管理能力,但他们还频频痴迷于短线交易之中,正所谓牛市给券商打工,熊市输掉血汗钱。

回归正题。

这就是许多股民亏钱,而基金经理**的原因。

一个是门外汉,将股市当做赌场来操作,一个是专业人士,明白什么是股票,明白他买入股票的公司。

隔行如隔山。

如果门外汉能够打败专业人士,那么这个门外汉肯定是修了野狐禅,并且自学成才。

想要凭借运气来战胜专业人士,概率不大。

基金经理一般都是财务系出身。 他当经理之前都长期接触这个研究上市公司,都是有备而来。基金经理对于很多散户来说,都是胜而后求战。而大部分散户却是战而后求胜。所以很多基金公司也是远远跑赢散户了也意外。

基金公司因为资金大接触的消息面儿啊信息面儿啊国家宏观面儿也比散户站得高看得远。基金公司有很多人分工不同。有的是只研究一两个行业,比散户钻而精。

基金公司一般都分散买很多行业的股票,就是有一两个股票出现爆雷,对整体影响都不会太大。散户喜欢重仓全仓一个股。这两年市场对业绩不好的财务造假很不友好。实行注册一次以来,市场上实行优胜劣汰对业绩不合格的,严重的甚至退市。很多散户买股票之前就不分析股票的真正的财务情况,甚至公司主营业务干什么的他都不太清楚。只能说**了是运气,赔钱了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