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一级交易商(基金一笔交易待确认)

jijinwang
【重磅!交易商协会推出用于股权投资和基金出资的王牌债务融资工具 】2020年12月31日,交易商协会在之前公布的并购型票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升级,正式公布了《权益出资型票据信息披露表》,明确权益出资型票据的募集资金用途可以用于股权投资和基金出资。这是交易商协会对于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途的重大突破和范围的提升,超越了之前的偿还公司债务、补充流动资金和项目投资范围。详情: https://app.dahecube.com/nweb/news/20210103/85321ne17c4334b937.htm

1、如何看待3月18日桥水基金遭大幅回撤?会带来哪些影响?

很高兴你的邀请

事实上,当中国、日本、沙特等美国国债大买主逐渐丧失了对美债的胃口之后,高倍杠杆的对冲基金一跃成为美国国债最重要的新买家,在前两年美联储加息缩表卖出国债时,正是对冲基金们承担起“为国接盘”的重任,成功地压制了国债收益率的上涨势头。

当达里奥们在上周被“黑风双煞”彻底打垮之后,高杠杆成了“索命鬼”,迫使他们启动了疯狂的国债抛售模式,在3月11日终于导致美国国债市场丧失了流动性,一级交易商们的自有资金已难以应付对冲基金的大溃败,被迫向美联储求救,这才有了3月12日美联储紧急开始的1.5万亿回购注入资金的救命行动。

从3月16日本周一开始,对冲基金的雪崩态势终于开始冲击美国金融体系的心脏—回购市场。在这种风声鹤唳的情况下,哪家银行敢于借钱给这些“残兵败将”?

对冲基金手中的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背后平均有三个主人,这种“一女三嫁”的回购抵押品,谁敢接手?银行不是傻子,为了区区2%的套利,却冒着赔掉本金的风险,这买卖没人愿意干!

还有另一种情况,银行的1.3万亿超额准备金根本就无法动用。为什么?对冲基金也好,影子银行也罢,所有资金的源头都在银行,银行“清白”的资产负债表与影子银行的“黑暗交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大批对冲基金破产,银行岂能独善其身?简单地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怎么办?还得美联储出手拯救。3月16日周一,美联储急急忙忙地宣布下午1:30分,再一次向市场注入5000亿美元的回购资金,目的是为了“确保准备金供应充足,以支持短期资金市场(国债回购)的正常运行”。说白了,对冲基金玩砸了要跳楼甩卖国债,最终还是要美联储印钞票接盘。

上周美联储刚搞了1.5万亿的回购,这周又追加5000亿,再加7000亿的QE,达里奥们究竟玩砸了多大规模的资产?又会有多少交易对手将被这帮人拖下水?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可都是达里奥们的金主。美联储一连串的高强度救援,反而印证了市场的猜疑,加剧了市场恐慌

撤出市场的居多,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一.关于桥水基金。桥水基金是世界头号对冲基金。于2016年3月进入中国。

2018年6月29日,桥水基金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正式成为境内私募管理人,标志其在华私募业务已经正式启动。

二.关于3月18日的爆仓事件。2020年3月18日,网传桥水爆仓,导致股市下行。

2020年3月18日,有传言称,桥水爆仓了。“知情人士”称亏损主要是股市多头仓位和国债空头仓位所致。还有人称爆仓的原因是来自于沙特的大额赎回;或者沙特持有大量的美股空单。此后,有分析认为,爆仓的主因在于疫情发酵导致黄金、股票、债券、商品的逻辑出现惊人逆转。

而对于桥水基金爆仓的传言,桥水基金中国区总裁王沿回复媒体称:假的,今天所有的传言都是假的。王沿提到,桥水基金在岸的全天候基金2020年至今跌了约3%,市场跌了30%。

三.桥水基金的投资策略。事实上,桥水基金日前通过一份《每日观察》对旗下产品的净值表现作出解释。桥水基金旗下有两类基金,一是全天候基金,另外则是Pure Alpha基金。桥水基金提及,两类策略的回撤幅度在10%-20%不等。采用风险平价策略的全天候基金跌了9%-14%不等,完全对冲的中性策略跌了7%-21%不等。

其中,宏观纯阿尔法策略基金的一只子基今年以来亏损已经达到了21%。

桥水解释道,“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迅速蔓延并在最糟糕的时刻袭击我们的流行病,因为我们仓位向长期倾斜,以便我们能够利用金融/经济体系的流动性,利率水平相比其它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偏低,以及没有经济下滑的即刻迹象(虽然我们确实担心经济低迷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存在财富、政治和地缘政治差距和冲突,使得央行在此期间缺乏刺激经济的能力)。”

桥水还指出,这种回撤程度以前也发生过,而且每次净值也都回来了;这次损失在可承受范围里。

不过,桥水Pure Alpha旗下的两个子产品在2019年就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回撤,这主要和桥水掌门人达利欧的多空判断失误有关。

桥水这段时间的回撤,估摸着一方面是因为海外疫情引发市场流动性骤然紧张,导致海外股市也大跌、债市也大跌,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杠杆比较高,进一步放大了下跌风险。

在海外成熟市场,融资利率低、而且融资非常便利高效,所以用上好几倍杠杆做投资的手法非常普遍。这也是近来在疫情诱发下,市场一个大跌又连着一个大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剔除杠杆的话,桥水这回的回撤会小很多。

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后,正如桥水boss达里奥自己说的,亏损虽大,但尚不算非常超出预期。

也就是桥水近来走了一波背字儿,就有人开始怀疑它的策略模型是不是失效了。

现在说桥水策略模型失效,为时太早。任何策略模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在某些市场阶段暴露出策略的某些缺点是正常现象。

这次桥水的大回撤,应该是策略模型对各类资产统统大跌的长尾风险考虑不够充分,暴露了策略的缺点,但还不能说策略失效。

桥水的策略纵横资本市场几十年,久经考验,自有其精华,即使近来它的业绩表现不太好,但也掩不住它的光芒。

那这么些桥水精华里,有没什么是咱们能吸收的?

还真有的。

这里就要说到桥水的全天候策略了。

全天候策略,就是通常说的风险平价策略,策略思路并不复杂,小伙伴不要被这些词眼给吓着了。

简单地说呢,风险平价策略,就是根据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各大类资产的风险水平来确定到底要配置多少比例的股、债、期等,目标是要让这些不同类别资产对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贡献度近似。

这样呢,就可以在市场周期轮换过程中,避免某一类资产的风险对组合业绩产生过大的冲击,以达到长期稳健获利的目的。

更直白地说就是,如果只投股票、债券两样东西,那股票波动大就少配点、债券波动小就多配点,这样的话,不论未来股市惨,还是债市惨,咱这组合都不至于被过分拖累,要的就是“稳稳的幸福”。

四.桥水基金的风险平价模型。

桥水基金用到更为复杂的全天候风险平价模型,桥水认为大类资产70%的波动可归因于经济增长和通胀两个因素,通过高于和低于预期区分上述两个因素可以得到四个象限,全天候策略在四个象限中进行平配,这实际上是对预期差进行平配,其中运用杆杠在四个象限资产中对低波动率资产配比。

而这次疫情的发生,让本来所有的资产高度现关,一起跌。原来负相关的资产变成了正相关甚至是高度正相关,这个时候原来的通过多样化配置避险的功能失效了。就造成业绩的异常表现,这就是风险平价策略的阶段性失效。

五.带来的影响。

看过塔勒布的《非对称风险》。塔勒布在该书语境中所说的遍历性,是指对一群人在同一时间的统计特性(尤其是期望) 和一个人在其全部时间的统计特性一致,集合概率接近于时间概率。

我所说的“概率权”,是指概率是一个人的权利。人们对这项权利的理解和运用,决定了现实世界中财富的分配。

如果没有遍历性,那么观测到的统计特性就不能应用于某一个交易策略,如果应用的话,就会触发“爆仓”风险(系统内存在着“吸收壁”或“爆仓点”)。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遍历性,统计特性(也就是概率,以及对应的“概率权”)不可持续。

遍历性和概率权,这两个与概率相关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告诉了我们在当下这个危机时刻最该做的两件事:

1、别出局。

活着比什么都强。

要**,你首先得活得长。

2、别旁观。

不要浪费了危机。

参与其中,但不是简单抄底。

《随机漫步的傻瓜》建议不以结果论英雄,而是从“假如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发论断成败。你也许会说,这个世界不是以成败论英雄吗?请记住,我们的一生,最终是统计的结果。

“历史存在着多种可能,我们不能被历史的一小段过程所迷惑,而要在较大尺度的历史范围内考察一切。”

从“遍历性”去计算,正是《对赌》里所说的,不能简单从单局的结果来评估决策判断的质量。

重点在于:

思考带来决策,决策产生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个人决策系统,个人决策系统决定命运。

再往前一步,“遍历性”警告我们,你的几百几千个平行宇宙中某个看起来似乎毫不起眼的“你”,一旦炸掉,有可能让你所有的平行宇宙同时坍塌,无一幸免。

要小心那些造成不可逆伤害的、系统性的风险。

这些风险,通常看起来都是极小概率的、百年不遇的。

然而,“遍历性”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似乎极难发生的小概率灾难,也许早晚都会发生。

也就是说,某个时间下极小概率的事件,会随着时间叠加起来。

2、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哪些?

主要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为主,三类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量占比达到85%左右,其中商业银行就达到了70%。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市场规模已居于世界前列,形成了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为辅、互联互通、分工合理的市场格局,有90%以上的债券托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在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之初,商业银行即作为首批市场成员进行债券现券和回购交易。目前,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的做市商机构,是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核心成员,也是国债承销团的主要成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以来,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遭到市场个别人士的质疑,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持债比重高,单一的投资者结构使得债券市场成为买方市场;还有观点认为,商业银行持有债券与贷款一样仍属于间接融资,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上述观点明显混淆了债券与贷款间的差别,漠视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忽视了我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这一现实。

  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

  已日趋多样化

  尽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居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独大”的局面已有所改变,一是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中商业银行绝对数量增加,但相对数量下降。2008年年末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1857家,其中商业银行361家,占比19%。至2015年5月末,银行间本币市场成员数总计8366家,其中商业银行832家,占比降至不足10%,表明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以众多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构间市场。

  二是商业银行在银行间现券市场交易占比呈下降趋势,非银行金融机构已成为信用债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商业银行参与的现券交易市场占比在64%~68%之间,低于2007年至2010年的71%~75%。分市场看,在利率债市场,2007年至2014年商业银行交易市场占比在72%~81%之间,在信用债市场,交易比重在49%~64%之间,表明非银行金融机构已成为左右信用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三是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比重呈下降趋势,在信用债市场占比已不足五成。2009年年末商业银行的债券持有量为12万亿元,市场占比接近70%,至2014年年末,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升至20万亿元,但市场占比已不足60%。分市场看,2009年年末,商业银行国债持有量为30740亿元,占国债未偿余额的58%,2014年年末这一比例升至70%。2009年年末,商业银行国开债持有量为24126亿元,占国开债未偿余额的75%,2014年年末这一比例大体保持不变。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利率债,一方面满足了银行的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开展流动性管理,参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提供了便利。在信用债市场,2010年年末商业银行持有企业债4964亿元,占企业债未偿余额的34%,至2014年年末这一比重已降至23%;2010年年末,商业银行持有短融及中期票据的比重均超过50%,但至2014年年末均已不足50%。

  商业银行深度参与

  银行间债券市场意义重大

  尽管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持债比重呈下降走势,但总体规模依然较高,这与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有关。以资产规模计算,截至2014年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达134.8万亿元,虽然2014年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余额仅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5.2%,但庞大的资产规模使得商业银行仍是债券市场主要的持有者。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深度参与银行间债市,对于优化社会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等均具有积极意义。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比14.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占比为2.6%。从存量数据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27.6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存量为12.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存量为3.9万亿元。数据表明,债券市场已成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决定性力量。

  这其中,商业银行作为以间接融资业务为主的金融中介,通过将部分资产配置于债券,既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化,又客观上提高了我国直接融资比重,那种将银行持有债券简单地等同于贷款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一是与贷款相比,债券作为标准化产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银行可随时转让。二是银行可通过债券远期、利率互换等衍生品对债券投资进行风险管理,因此与单独持有贷款相比,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更高。三是信用债发行人往往面临较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其所面临的外部约束明显高于银行贷款。四是银行开展债券投资,不仅有助于债券顺利发行与转让,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将一部分资金配置于利率债及信用债,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银行体系风险。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银行间债券市场仍是主战场

  尽管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依然偏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银行系统风险,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自2005年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相关制度已初步建立,产品发行和交易已开始采用备案制和注册制,目前我国已迎来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大好时期。未来,我国应遵循国际金融市场一般发展规律,立足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动以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在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用风险相对比较突出,但风险对冲工具匮乏。虽然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启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试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交易极不活跃,风险管理功能无从发挥。有关主管部门应打破利益藩篱,携手推动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基于前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可考虑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以经济主体为参考标的的单名信用违约互换,适时推出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结票据以及信用违约互换指数等其他信用衍生产品,以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选择。

  三是进一步优化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基本成形。年初至今,人民银行又推动私募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并将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入市申请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额度管理同时取消。未来可考虑将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线投资者直接引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以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体范围。

3、最近,美元为什么会走强?哪位大神能尽量专业地解释下?

各类资产在不同的风险情况下,会体现不同的波动特征。这次美股大跌是由开始的疫情恐慌演变成了流动性的枯竭,在这种情况下,美元要回流回美国补充流动性,就会造成美元指数的上涨。附上几种情况下各类资产的波动情况供您参考。

模式一:情绪冲击造成的下跌,情绪造成的下跌与经济基本面无关,这种情况下,美元基本会平,美债和黄金会由于风险偏好下降上涨,铜价和油价波动不大。

模式二:担忧美国国内衰退的下跌,资本多半会外流,伴随美元指数下跌,美债、黄金涨,铜和油由于衰退担忧下跌。

模式三:资产价格持续下跌会造成流动性危机和金融机构破产,这种情况下,美国在全球的资本将会回流美国救流动性以及应对赎回,则美元会涨,美债和黄金也被抛售回收流动性,也会下跌,铜和油将会暴跌。

模式四:担忧全球/欧洲经济衰退但是美国相对强,则美元指数会涨,美债黄金上涨,铜和油下跌。

最近美元的确很强,今天已达最高102.992了,刷新了3年多来的新高,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其一,最近美国股市崩跌,两周四次熔断,前所为有,已发生了严重危机,才导致了美元指数的大幅走强,并不是美国股市太好或经济太强,相反是股市和经济太差,又加上油价暴跌和新冠肺炎疫情做为导火索,引发了美股崩跌,投资者纷纷恐慌性抛售股票,加大持有了美元和美债,使美元更为紧张引起美元指数进一步上涨。

其二,特朗普上任以来,为了经济,为了选票,为了股市,经常给美联储压力,使美元低估而推升股市,而各国纷纷抛售美元、美债,如今美股暴跌,投资者选择了持有现金和美债,使得美元的流动性更紧张,美联储虽然降息和稀放流动性,但美国银行在此种危机下再不敢借出现金,使得美元流动性更差,美元更稀缺,引发美元指数上涨。

其三,在疫情的冲击下,各国纷纷降息和大幅宽松,使得各自的货币相对的贬值,特别是欧盟不仅经济很遭而且负利率,更受到疫情的影响引发了危机,欧元和英傍的货币权重又比较高,这样情况下反而更推升美元上涨。

总之,最近各国的危机,世界经济的衰退,在此情况下而美元指数突破了100,尽显强势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将引起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愿各国通力合作,化解目前的危机。我们拭目以待,各位大神认为呢,有不同观点吗?

谢谢邀请。

1、首先美元是国际上最流通的货币,抗风险性较强,所有国家都认可。举个例子,你去银行兑换一个很小的国家的货币,可能没有,这就是国家实力差,货币不流通的缺点。所以美元的优势显而易见。

2、疫情导致全球陷入恐慌,股市大幅度下跌,人们把股票卖出以后,手中留存了大量的现金,又害怕由于疫情导致本国现金也贬值,就会涌入第一条咱们所说的,流通性强,抗风险性强的美元。好多人会说,我身边咋没几个人兑换呢,小资金一般不明显,但是几十亿,几百亿的大资金会很敏感,就会涌入美元。

3、身边真实例子,当遇见美股大跌的时候,好多投资人都一致认为,如此暴跌,简直就是白菜价捡金子,所以就想抄底美股,买美股就得用美元,这样又推动了美元的上涨。

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