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呢?
此时的宁德时代,两年股价涨幅已经超过5倍,这时候张磊还敢进去,众人惊呼,张磊的胆子真是大。
但是,一年多时间,宁德时代的价格一度达到了创记录的650,张磊浮盈300%以上。
2005年,张磊放弃了美国高新证券工作,回国创业。
这一年李泽楷撤资腾讯,马化腾一度资金链断裂。张磊用文森特给他投资的2000万美元投资了腾讯。
当时腾讯一落千丈,市值估值已经不足20亿。
2008年,蓝月亮已经连续亏损七年,马上就要见到利润的总裁罗秋萍,正准备招呼下手办庆功宴。结果投资人张磊适时地出现在他办公室,并严厉呵斥:如果你不让蓝月亮继续亏损下去,我马上就撤资。
2017年用531亿买下百丽国际。
百丽号称中国鞋王,然而这一年百丽的两大创始人邓耀和盛百椒毫不犹豫地套现130亿,潇洒撤退。完全不心疼自己创立的品牌。并且很庆幸能有接盘侠在经济下滑的时刻,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离场。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没用两年,百丽在张磊的强大大数据分析团队拆分下,分成了线上和线下,增加了电商渠道的那一支,升级为新运动品牌,并冠名滔博国际。
2019年10月,滔博国际在港交所上市,总市值高达571亿港元,随后增长到740亿。
张磊就这样从百丽一个拆分出的分支,变通一下渠道,就豪赚了200多亿。
这就是张磊当年号称“中国投资界的巴菲特”的实力。2010年9月6日,百丽成为全球市值仅次于耐克的第二大鞋类上市公司;2011年百丽的营业收入攀升至289.45亿,坐稳全球第二大鞋企宝座。百利得市值最高达到了1500亿。
张磊是谁?
张磊出生于河南驻马店农村,家境一般,小时候他很调皮不爱学习,差一点就没考上中学。
那一年,中学分数线是140分,他的分数是141分,这次考试差点让张磊辍学,他才开始醒悟,从此埋头苦学。
1990年,张磊成为河南省文科状元,张磊报考人民大学金融专业,家里拿不出那么多报名费,张磊利用这个暑假,在火车站卖水、方便面,最后赚到900元,父母种地几年的收入。
1994年,留学热在中国兴起,张磊考入名校耶鲁,由于无力担高昂的学费,他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兼职。
张磊在一家咨询公司面试时,面试官让大家分析波士顿需要多少加油站。当其他人埋头分析解答时,他却举手提问:为啥只建加油站?开些杂货店不行吗?
面试官觉得张磊是疯子,当场把他赶走,他的怪异思路,被耶鲁基金会的导师知道后,为他提供一份实习工作。
1998年,张磊耶鲁硕士毕业,由于在耶鲁基金兼职经历,华尔街为他抛来橄榄枝。张磊开始纵横美国资本界,月薪数万美元,每天四点多下班,日子轻松又自在。
几年后,纽交所选张磊做中国区负责人,张磊坚决的拒绝了,因为他看到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前所未有的活跃,他毅然决定回国发展。
2005年,张磊拿着导师大卫·斯文森投资的2000万耶鲁捐赠基金,回国创建高瓴资本。
创业资金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就是第一笔投资要投给谁,要投资那些中国企业?
恰巧这时传来香港首富之子李泽楷抛售了全部持有的20%腾讯股份。
此时,张磊,正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行市场调研。
他发现每个摊主的名片上都有QQ号,招商处留给外界的联系方式也有QQ号。虽然李泽楷不看好腾讯,但张磊觉得腾讯日后必定崛起。
几天后,张磊推开马化腾办公室的门,在腾讯资金链快要断裂时,将手中2000万美元全部投给腾讯。几个月后,腾讯市值翻倍。
正如曹德旺所说:因为李嘉诚看空中国,抛售腾讯的股票,让他失去了唯一一次登顶世界首富的机会。
2005年,投资腾讯,当时腾讯市值20亿美元,短短15年投资收益达到500倍;
2008年,投资蓝月亮4500万美元,实现洗衣液市场份额第一的目标,获得10倍回报;
2014年,投资京东3个亿,帮助刘强东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回报38个亿!
2020年,417亿投资格力,拿到了15%股份,成为格力的大股东;
2021年,340亿收购飞利浦,为格力国际全球化发展打通了前进道路;
张磊去年首次将自己的打拼心得汇总在一本书里,并公布于众。
他在书中说:一个人只要做好3件事,即使现在很穷,将来也会变得越来越富有。
一、长期价值投资永远是排在投资的首位。
二、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投资更不能分散。
三、奉行长期主义的人才观。
张磊的《价值》包含了10个经典的投资案例,内容涵盖了投资的本质、投资的技巧、日常的理财以及如何培养**的思维,能帮助你全面开拓你对价值投资的认识,帮助你用钱生钱。
《价值》这套书出版半年就销售了50万套,马化腾,曹德旺、董明珠、刘强东、雷军、李开复这些商界大佬极力推荐!还犹豫什么,链接就在这里~
1、为什么感觉阿里更偏向全资收购(比如高德、优酷、饿了么等)而腾讯则偏向投资?
阿里巴巴自从在美国上市之后,就在国内开启了买买买的通道,几乎国内半个互联网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们比较熟悉的UC浏览器,优酷,高德,饿了么都是阿里集团下属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简单占股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全资控股基本上创始团队拿钱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盖,这种算法相对比较霸气,因为这种霸气的做法在业内也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开始属于阿里集团极力扶持的项目,结果王兴也不是这么容易备受束缚的人,就这样王兴偏向了腾讯集团,腾讯集团也是和大半个互联网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腾讯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注资,说白了就是能够分钱,至于控制权基本上还是大部分创始人团队拥有,京东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腾讯属于绝对的大股东,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规模的支持,但实际控制人还是刘强东本人,保持原生团队足够的创造力,只是在资金和流量给与足够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都属于抓住移动互联网而做强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时期,百度公司属于绝对的霸主,手握着绝对的流量,但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步伐明显没有跟上。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了微信这个社交巨无霸产品,并且打造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夯实了国内电商霸主的地位,并且通过每年的双11活动不断的刷新记录,通过大量的收购部署自己的护城河,现在拥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国内半个互联网江湖。当然这两个企业掌握着支付的入口,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
从市值上看百度已经和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相提并论了,今年的财务报表收入已经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了,本来从最初的bat的属性来看百度是最注重技术的公司,现在已经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为了真正的技术公司,现在排名全球第三的云计算阿里云还在国内外不停的拓展业务,成立的达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术领域,现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从涉足领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马行空一些。腾讯公司相对保守一点,从公司的调整来看阿里巴巴变化总是比较大,腾讯公司只是在初期业务比较臃肿的时候调整成聚焦的几个目标,基本上延续到现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创始人赋予这个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阿里自从诞生就弥漫着一种强大的运营气息,在这种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双11等等活动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种文化就是迎接变化,从阿里内部调整的频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体来讲阿里集团在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腾讯在外界看来这些年变化不是很大,投资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资占股份很少直接参与运营,但腾讯有一点就是在关键的转型期从来都没有掉过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实际推出了微信,并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用户量就上亿,这些都是商业奇迹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万物互联时代现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点,百度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毕竟现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东西并且挺到市场的爆发期,那么注重技术的百度公司还是会回来的,但这一切里面的变数非常大。腾讯公司在不温不火中也是在积攒着下一次的发力点,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能帮到你。
先抛核心观点:
阿里的全资收购和腾讯的投资不控股,不是霸主霸气、盟主怀柔的区别,是业务逻辑的区别,也就是基因问题,和价值观没什么关系。
阿里业务的起点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电商逻辑。而腾讯业务的终点是流量,是输出流量的社交逻辑。
很多人都觉得阿里很霸道,像秦灭六国一样,吞并高德、优酷、饿了么,要的是完全控制,一旦阿里开启投资,那么被投业务大部分会以并购或者占据控制权而终,包括最近重整并入阿里的车联网企业斑马网络。
投资圈内,看中控制权的小巨头、独角兽都不太喜欢和阿里合作,愿意站队腾讯。
美团的王兴,就是因为在控制权这件事情上,和阿里闹翻了,即便当时美团主力有很多老阿里人。
相反,腾讯对于合作者广结盟友,把自己的流量拿出来扶持投资对象,投出了一系列独角兽和上市公司,滴滴、美团都先后从阿里投靠到腾讯。
因为这种业务模式区别,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个局面,腾讯和阿里之间是代理人的战争。阿里每条核心战线都是亲自下场,腾讯是用流量扶持京东、拼多多VS天猫、淘宝;同程VS飞猪;美团VS饿了么……
造成这种业务差别,大部分说这是马云和马化腾性格使然,其实这只是占了一部分,一小部分的。真正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刚才强调的业务逻辑、基因:
阿里业务的起点是流量, 是吸入更多流量的电商逻辑。而腾讯业务的终点是流量,是输出流量的社交逻辑。
通俗讲,这是个人奋斗和“躺赢”的区别。
腾讯的佛系、对被投资对象的怀柔,是因为腾讯社交基因打造了一个大的流量池,流量是腾讯业务的终点。一旦建立起强大势能,就可以积蓄一个巨大流量池,后续基本就可以靠流量坐收渔利了。
所以,腾讯这些流量就像发电厂的电一样,不用白不用,腾讯可以靠流量投资,这对于被投资对象就是个巨大筹码,比如微信九宫格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腾讯自然是比较佛系了,就像个中央上国向朝贡的打赏一样。
但阿里则完全不同了。
虽然都是你做流量生意,但为什么说阿里的流量就是业务的起点呢。
阿里的基因是电商,大部分业务的逻辑也是按电商来操作的。
流量为了成交,因此需要不断圈入新的流量来刺激GMV(成交总额)增长,因此阿里就成了是流量怪兽。
更多流量才意味着业务增长,阿里投资高德、优酷,也是为了让流量不要离开这个生态,为自己的成交服务。控制力,意味着我圈进来的流量,要为我核心目标服务,生态企业从属于我成交目标。
这些流量兜兜转转都是还是阿里的。
阿里就像个不断奋斗的穷小子,要拉流量进来,才能捍卫自己增长、成交。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会长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头,腾讯还比较佛系的规模。是因为是前者需要不断裂变,不断扩展边界,寻找一切可能流量;后者势头起来就是考虑分流量收过路费了。
新的业务盒马、天猫精灵也是这样,一个是语音打捞流量近体系,一个是从线下打捞流量到线上。
而且,由于现在app封闭造成的信息孤岛,阿里还要不断收购有大流量的入口,接入自己的生态。
这种业务逻辑,当然不能像腾讯那样纵容自己被投资对象野蛮生长。
归根结底,这是业务特征决定的,和谁霸道谁慈祥无关。阿里真是赚得辛苦钱。
如果答案能帮到你,就点个赞吧。
更多财经、房产内容请关注我——姆们研究者。
如果你能搞清楚这两家对流量的需求就能明白为何阿里要全资,腾讯只要投资!
互联**钱的核心就两个字流量,有量啥事都好说,没量你东西再好也白搭,因此整个国内互联网都是围绕这流量在转的,官方点的说词就是运营。
阿里和腾讯这两家目前均拥有国内最强大的流量池,阿里就是淘宝系电商平台,腾讯就是社交平台。但是这对流量的取向却是是完全相反的,阿里的流量池就是个黑洞,不断吞噬流量(内部和外部)来为自己的电商服务,而腾讯是不断往外传输流量给扩张自己的地盘。
阿里吞流量:为何阿里需要不断吞噬流量来为自己的电商平台服务呢?因为这是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淘宝系的本质就是一个搜索平台,和百度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一个搜的是各种资讯信息等,一个搜的是商品信息。
但是电商这块又和普通搜索不一样,淘宝必须得将自己的流量圈在自己的平台才能让买卖双方在这上面交易,从而才能让阿里自身获得稳定的收益,如向卖家提供竞价排名,收取各种技术服务费等。如果淘宝系流量外流,那平台显然就废掉了,人都跑光了还怎么做生意**。
所以阿里必须让淘宝有流量,圈住卖家,然后再拉来买家,最后再从卖家身上赚取各种费用。依靠这种模式阿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电商仍旧是阿里最核心的**机器。
也正因为为了保证淘宝系平台的流量,最终就造就了阿里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阿里的收购基本以全资收购为主。些收购的产品在自身行业内基本都数一数二,拥有不菲的用户基数,这样的产品就能为阿里提供稳定的流量入口。同时这些产品也能让阿里补自己的短板,对现有的产品线做出一定的补充,使得整个阿里战略体系更为完整。
此外,由于对外部流量很依赖,阿里也很担心被外部流量卡脖子,因此对于不能收购或无法掌控的流量就直接封堵,比如屏蔽百度,比如直接封扼杀蘑菇街这种导流平台。
腾讯流量输出:腾讯的社交流量池和阿里是完全相反,由于其不是电商平台本身不需要靠吞流量来生存,而社交属性又导致其自身能源源不断的产生流量。这种流量溢出的情况下,腾讯能做的就是将这部分流量导出然后来扶持那些需要流量支撑的产品。
因此,我们能在腾讯的平台上能看到很多其投资合作的产品的入口,最典型的就是京东、滴滴,以及当年的摩拜等产品,都通过微信的流量输出再进行扶持。
此外,腾讯现有的投资模式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和当年的3Q大战相关,经历此役之后的腾讯承诺搞开放,也就是此后腾讯不再简单的复制人家的产品,而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一些新产品以及创业公司。
我想也正因为承诺开放,因此腾讯对于投资的产业和公司采取了不管的模式,只扔钱,不干预实际运营。再加上腾讯本身能提供流量支撑,可以较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综合来说,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是由这两家的基因或者业务体系所决定的!阿里天生需要外部流量为自己服务,但又为了不被外部流量所左右挟持,就只能全资收购以便控制,不能控制的直接封杀掉。而腾讯有大量的流量溢出,以流量+投资的形式就能很好的获得效果,也就没必要搞全资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