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篇继续聊,上篇说到为了检验所学知识的有效性,需要到实践中去进行检测,而我比较倾向于在学习初期把模拟交易作为主要的实践手段。这样认为是有原因的。
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最佳实践”,说的是它认为存在某种技术、方法、过程、活动或机制可以使生产或管理实践的结果达到最优,并减少出错的可能性。所以我想,如果借用到学习股票期货交易这个事情上,应该也是存在最佳实践这种现象的,也就是说,在通过实践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时,应该存在某种技术、方法、过程、活动或机制可以使得检验认识的结果达到最优,并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从《实践论》中对于认识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过程有一大段论述,主要讲从感性认识到概念认识最后达到论理认识这一过程,前几篇日记里提过很多次,这里就不重复了。也就是按照这段论述的思想,我开始仔细考虑如何实践才能让学习的效果更好,也就有了摸索所谓“最佳实践”的想法。
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尤其是筛选出有效的知识以后,应该说是对所学到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甚至可能有了一定的概念认识,也进行了一定的推理和判断,那此时的在实践中检验也就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需要检验的东西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这么几方面:我们所学到的——无论是行情分析还是操作方法——是否具备足够的实际可操作性?是否具备实际上的普遍性?实际上是否可以满足特殊性的要求,或者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以上篇日记中提到的均线理论为例,既然上篇日记中已经判断其为有效的知识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
- 在实时的市场环境中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 能在多大程度上普遍应用?或者换句话说,在满足哪些条件时在哪些范围内可以普遍应用?
- 应用这种知识进行交易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或者特殊的要求,在哪些情况下不适合使用这种知识。
乍看起来要达到上面所说的实践检验的目的,实盘交易和模拟交易并没有什么分别,其实,上面的目标里隐藏了另外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至关重要的目标,这也是我认为单纯对知识的检验最好放在模拟交易里进行的原因。
以第一个检验目标“在实时的市场环境中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来说,实盘交易中的可操作性必须包括人的因素,也就是说人在实盘交易环境中运用这种知识是否具备可操作性;而在模拟交易中,由于没有真金白银的压力,人的因素造成的影响可以大大降低。试想一下,在模拟交易环境中都无法驾驭的技术,放到实盘交易环境里,加上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难道就可以驾驭了吗?另外,加上心理影响的因素,结果也会变得难以评价,很难说成功的交易究竟是指导理论的正确还是由于坚强的心理加上一点运气造成的。
所以,如果只是想检验知识是否有效,还是在模拟交易里进行实践比较好一些。
开始时提到最佳实践的名词,也就是说应该有一些技术、方法、活动或过程可以使结果达到最优,减少出错的可能性,我的学习经验告诉我,确实存在这些一些所谓的“最佳实践”。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均线理论为例子,下面这些方法、活动或过程或许有些参考价值:
- 检验均线对于价格方向的指示作用时,先在历史回忆(很多软件有这功能)中对不同周期、不同股票或者期货品种,一根K线一根K线的跑一遍,以便对这种分析或操作技术的普遍性和适用条件建立初步的印象。
- 第一条下来会发现有些股票在有些周期下或者某些形态下不是很适用这种理论或者技术,这时可以把那些适合的股票和周期筛选出来,作为下一步检验的样本,缩小目标范围,也可以节省时间。
- 对筛选出来的股票和期货品种以及它们对应的周期再放在历史回忆里跑一遍,对照上面的三个检验方面进行分析记录,建立初步的概念。
- 在实时行情中,把筛选出来的股票和期货品种放在它们对应的周期上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检验,并进行分析记录,以便进一步验证第三条建立的概念。
- 对照上面的三个检验方面,对比分析第三条和第四条得到的认识,总结出初步的结论,然后继续在实时行情中进行检验。
我把自己学到的、自认为是有效知识的东西经过了上面这个模拟交易检验的过程之后,收获是出乎意料的,就像以前我看均线时看到的只是一条线,现在再看均线时,看到的是环境、方向、空间和时机。
我说的这种模拟交易的方法耗时甚多,且消耗脑细胞无数,属于比较笨的办法,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缺乏经验,也没有良师,只能自己这么摸索[呲牙]。但是相比收获,我觉得还是值得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云“磨刀不误砍柴工”。
总之,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模拟交易之后,我已经可以把之前学到的多数知识贯穿起来了(当然还是很肤浅的),还总结了一套操作系统(虽然很简单粗糙,但是该有的都有了),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实盘练习阶段了。
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待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