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夹头使者
请搞清楚你花毕生积蓄买入的是什么东西?
周末了又到了,本周兴业银行探底22元,周五接着一个莫名其妙的印花税消息拉回,说明市场非常的纠结,一方面知道下行空间不大,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是否应该在6月挑战春节高点。
毕竟无论从市场情绪,政策态度,资金面都不支持。
因此,创业板继续热热闹闹,沪深三百继续在3600上下窄幅波动。
这样的市场,做T都只有2%的空间,太难了……
本周对有些股民来说是非常痛苦,比如英科医疗的股民。我觉得炒股票你至少要知道你这个票到底是价投还是炒作吧,把炒作当价投,还要下跌后加杠杆,这也太没有常识了吧。
所以我今天还是想以我的专业知识 ,给大家讲讲怎么给资产估值吧。
一个资产到底给什么样的估值?
方法论上说,主要是成本法、现金流折现法、比较法。我的这个海外风投项目,当年是请PWC做的估值咨询,三种方法都用了。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叫做信仰法。其实和比较法有点类似。
一、成本法
成本法比较简单,就是判断形成这个资产已经花了多少钱。这种方法不考虑资产的未来价值,就看历史。可以说,成本法算是比较扎实的估值方法,所谓你买不了吃亏你买不了上当。
当然,成本法买上当的就是虚增成本。
所以又在成本法上进行了演绎,变成了平均成本法。就是用平均成本计算。好处是进一步做实资产估值。
当然啦,买的没有卖的精。卖家为了拉高卖价,又搞出一个重置成本法。
意思就是说,当前这个时点,再搞一个这样的东西,要花的代价,比历史上做这个东西需要的成本高了,所以用重置成本更合理,这一般都是卖价的主张。
但不管哪种成本法,其实都反映了形成资产的劳动时间。按照马克思经济学,商品价值的衡量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我之前讲到过《时间规划局》这部电影,其实暗含着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
二、现金流折现法(DCF)
现金流折现法,就是资产在生命周期内能够创造的现金流的折现值,NPV就是这个值。
现金流折现法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要预测资产的生命周期,预测资产不同年份产生现金流的能力,预测残值等等。所以现金流折现法,首先要有财务审慎原则,而且要做敏感性分析。现金流折现法较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充分考虑了资产产生收益的能力。
避免出现因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进步等各种因素,导致成本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问题。
而且因为现金流折现法引入了收益预期,就是贴现率。因此不同的买家对提现率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就存在套利机会。
为什么美股更贵?因为海外国家的无风险贴现率低。
事实上,PE估值、PB/ROE估值、甚至是PEG估值,都暗含着DCF估值的道理,本质上,经营现金流和利润是耦合概念,只不过利润是从权责发生制来描述,现金流是从收付实现制来描述。
使用DCF或类DCF估值,最大的挑战是假设边界。基于财务审慎原则做的DCF,能保护买家利益,就是足够的安全垫。
但是卖家肯定要狂吹DCF的假设边界,比如什么永续经营啦,贴现率逐步趋近于0啦,无非就是算出一个更高的NPV,让买家掏钱而已。
所以任何一个DCF模型,回报期超过10年,基本都挺扯的。超过10年的部分,就是拼信仰。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最不靠谱的估值方法,基本上,风投用得比较多,因为说不清楚成本多少,也说不清NPV是多少,到底值多少钱心里没数,于是只能比一比。反正就是个不靠谱。
和比较法类似的,就是信仰法。也就是说当期交易价格就反映了所有信息,所以当期价格就是估值。那就全凭信仰了。
信仰是什么,就是一种共识机制。
如比特币,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是通过贩卖他的稀缺性,他的不可追踪,便携等特点,是的地下黑市交易者最先在比特币上达成共识,然后这种共识逐步扩散到地上市场。然后被马斯克这样的人物宣传,进一步强化共识。
也就是说,共识机制的强度越大,就越值钱。
但是当国家宣布比特币非法,当马斯克宣布数字加密货币有问题,这种共识机制又迅速崩塌。
所以信仰法估值是风险最大的,因为你不知道这种共识机制会在什么时候被打破,一旦崩溃,所有价值直接归零。
人类历史上,共识机制最伟大的两个事件,一个是金银货币体系,一个是宗教。————这不是我说的,是《人类简史》说的。所以为什么中世纪天启宗教(基督、犹太、穆斯林)都讲究一神论,除我之外不可以有别的神,都是在强化共识机制。(知道为啥大V要拉黑了吧)。
四、回到主题
那么多种估值法,最后回归到原点,就是你花毕生积蓄买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茅台
花2.5万亿买的茅台,实际上你买下的是年产10万吨酒精的工厂,若干瓶酒精库存,以及不超过10万中国最有钱人的信仰“茅台”。
实际上,你用DCF,用重置成本,都没办法计算出2.5万亿的茅台。至于10万人的信仰值多少钱,我并不清楚,只能由交易价格说了算。
英科医疗
你花1000亿(现在是400亿)买下的是一个医用手套公司,以及100亿左右的现金、应收账款、存货、机器设备等。我并不认为对于医用手套这个产品存在“英科”品牌无形资产。我看到有很多英科股东说,英科PE才4倍,低估了……
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搞清楚他们买下的英科到底是什么。
英科的利润实际上应该拆解成正常的手套业务,和非正常的疫情爆发期一次性收益。对于正常手套业务,可以给PE估值,但是对于疫情期一次性收益,其实就是现金和营收账款,这些天上掉下的馅饼,你按PE给估值,就是把掉馅饼当成常态了。
考虑到英科2019年的盈利,考虑到他的扩产计划和毛利率预测,他的乐观估值应该是4亿的未来正常利润给15倍PE+账面流动性*1.5=200亿。
除非他能证明手套超额利润能维持很长时间。
所以,即使暴跌到这个份上,英科依然高估1倍。
兴业银行
银行因为高杠杆被给予极低的估值,但是穿透银行到底层资产,我们看到的是50%的企业债权,30%的个人债权,20%的政府债权。银行的本质就是经营上述债权。同时银行的结算功能,还赋予银行中间业务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劳动收益。因此,银行的估值可以看成(中间业务收益 X PE倍数+净资产 X PB倍数)的模式。
如果建立起这样的逻辑,重新审视招平宁兴,我们就不会简单地说,招商PB=2,平安PB=1.6。
回到银行的资产,还款来源的安全性决定了银行经营的本质。个人债权的还款来源是个人的劳动,增信措施是个人物品的抵押,亲人的隐形代偿义务,催缴手段的不能坐高铁飞机………
所以个人债权是最安全的银行资产。
政府债权的还款来源是地方税收,增信措施是全国一盘棋,是铸币权。所以政府债权甚至比个人债权还稳。
风险最大的是企业债权。这里面又分两类,一类是中长期贷款(转化为固定资产),一类是流动贷款(转化为商品存货和无形资产),偿债来自企业的经营回款,增信措施是企业资产抵押和估值,催缴手段是控制企业银行账户。
最后,在所有的债券都明确了还款来源、增信工具、催缴手段后,银行还计提2-4倍的拨备来覆盖可能出现的风险。信息化手段更是强化了银行的风控能力。
分析到这里,你知道你花毕生积蓄买下的股票,背后到底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