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大人,我们能拿熊猫换卷福吗?”
时隔四年,这条留言仍让人莞尔。毕竟,可以惊动时任首相在访华途中还要帮忙操心拍摄进度的,非BBC新版的《神探夏洛克》莫属了。
严格说来,《神探夏洛克》是一部时下流行的“同人”剧。一方面延续了柯南·道尔原作的人设,一方面对原著的部分故事进行了二次创作,让福尔摩斯穿越至21世纪的伦敦。虽然“同人文化”兴起于日本,最初局限在动漫文化的领域内,但提炼故事内核至现代设定中重新包装,却是大家并不陌生的编创技巧。几乎是同时期的“福尔摩斯系列”,华生则在美剧《基本演绎法》中变身为夏洛克在纽约城的戒毒陪护。更魔性的是,华生不是军医,不再跛脚,甚至都不再是位大叔,由美国华裔女演员刘玉玲扮演,不得不叹服脑洞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神探夏洛克》剧照
《基本演绎法》剧照
不过,原著党们似乎还是更青睐BBC的那一套,毕竟出品自原产国。即使快要磨蹭出一段义务教育的长度,不少铁粉还是早早地搬好了小板凳,伸长了天线,时刻准备接受腐国有关第五季的好消息。作为世界上最**的剧目,《神探夏洛克》剧本的成功,无疑为文学经典改创范围内,旧瓶装新酒的正确姿势做了场典型示范。
原著党的期待,是一种很微妙的分寸。既不能改编到毫无新意、一秒剧透,又不能面目全非、活像领养。最好隔一层窗户纸的距离,不捅时雾里看花,捅破了也只是场美丽的误会。原著是条底线,考验的就是改编者在内核和假想间拿捏的功力。
于是,大部分人通过《神探夏洛克》认识了编剧史蒂文·莫法特和马克·加蒂斯,他们被亲切地称为魔法特和麦哥。魔法特曾为斯皮尔伯格写了第一部《丁丁历险记》电影,后来又与麦哥同为《神秘博士》的编剧,那是“世界上最长的科幻电视系列剧”。如果还有什么共同点的话,他俩都是福尔摩斯的死忠粉,《神探夏洛克》的改创计划就是在若干趟前往卡迪夫制作大本营的火车旅途中萌发的。他们自言,如何让福尔摩斯在现代安身立命,是一辈子都愿意做的事儿。
某种程度上,原著党恐怕是比柯南·道尔还要珍爱福尔摩斯。这位率直的苏格兰大叔1887年在《河滨杂志》上开始连载这一系列的时候,应该不会料到,六年后的某一天,当他准备亲手结果笔下这个形象时,读者会寄来毫无温情的子弹。其实,早期对夏洛克的很多演绎,仍创作于柯南·道尔在世之时。20世纪初,美国人威廉·吉列屡次担纲主演,他曾公开写信给道尔,请求准许上演福尔摩斯的舞台剧,道尔也公开回信说:“亲爱的朋友,当然可以。你尽可以让他结婚或者杀了他。随便你想怎样,都可以。”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就连你今天能够从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版卷福身上感受到的,足以心花怒放的智慧和性感,也极有可能来源于最早一批原著党的杜撰。福尔摩斯在《血字的研究》中被明确描述为奇高奇瘦,像根巨笛,还长着鹰钩鼻,根本不是一个迷人的男子。《河滨杂志》的插画家悉尼·佩吉率先以自己的美男哥哥沃特作为描绘原型——自此,福尔摩斯就必须英俊了。
至于我们早已习惯的福尔摩斯和华生形影不离,事实却是,华生一角在1939年之前的电影中并不那么重要。巴兹尔·雷斯伯恩和奈杰尔·布鲁斯搭档过后,华生才和福尔摩斯平等地站在了一起。虽然奈杰尔饰演的华生欢乐到有些可笑,得罪了当时部分原著党,cp人设却保留了下来。
2010年,这位浑身散发强烈优越感的年轻人,带着他那动辄肾上腺素飙升的同伴继续无案不欢。你仍然熟悉他阴晴不定的心情,盘腿、手摆成尖塔状置于下巴的姿势。不过这次,他们开始热衷发短信、写博客,擅长利用卫星定位,鉴证科学不再是维多利亚式的新奇,推断演绎更加夺目。
撇开剪辑技巧和拍摄手法的独到,相比魔法特和麦哥将《神探夏洛克》的成功归因于他们对道尔作品的尊重,以及其将角色描绘栩栩如生的功底。福尔摩斯这个经典IP,历经层累演绎后的丰富和流动,才是更重要的一个胜利。
像一场旷日持久的爱恋,读者先入了坑,才会想方设法为所爱续命,作品不断在接受与改造中传播,经典永远呈现出开放式生态。《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开头,剧组模拟了现实中部分网友对夏洛克跳楼之后的猜测,也复刻了道尔时代读者集体焦灼后的拯救意识。自从被“死”过一次后,道尔应该也会认同,福尔摩斯这条命分明是靠众人截胡来的。如今以季为单位的拍摄方式,便直观了这种文本与读者间的互动过程。
问题是,经典的封闭要透过读者来打开,但将个人对角色或作品的好恶充当普遍真理来面对,反而是对真相的扭曲。正是深谙此道,霍加斯出版社,就是由伍尔夫夫妇创立,曾退稿乔伊斯《尤利西斯》的那家出版社,在莎翁逝世400周年,发起了改写莎士比亚经典剧作的计划。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这是一个大胆的策划,虽然从娱乐消遣攀升至文学顶峰的这一路,莎翁的戏剧已经历过太多改创。珍妮特·温特森首先受邀将《冬天的故事》改写成《时间之间》,母本是一个弃儿的故事,而温特森本人从小就被领养;《威尼斯商人》的情节大家再熟悉不过,在霍华德·雅各布森笔下也有了新的演绎——《夏洛克是我的名字》(虽然一不留神还以为是福尔摩斯的又一部同人),雅各布森曾以喜剧作家的身份荣获布克奖,此外,他还是一个犹太人;饱受女权诟病的《驯悍记》被擅长家庭题材的安·泰勒反转为《凯特的选择》,她自己都说,接受邀请完全是出自于对莎翁的厌恶;有魔法师人设的《暴风雨》则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接盘,改写为《女巫的选择》,而最新的坊间流言是,传说她有女巫血统,传说她可能今年得诺奖……
《女巫的子孙》
《凯特的选择》
之后,还会由尤·奈斯博改写《麦克白》;吉莉安·弗琳改写《哈姆雷特》;特雷西·雪弗兰改写《奥赛罗》。即使经典拒绝定义,但这阵容,更像是复仇者联盟,所以出版社才预言,这次将由经典产生出经典吗?
文学作品人物间的互相颠覆,大多是读者重新创作时的事儿,可能会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跨度。但自己为自己洗白这件事儿,历史上倒真的发生过。比如《大义觉迷录》,就是雍正在遭遇乡野塾师曾静诋毁之后,把原文与自己撰写的一系列洗白文,合为一处,刊行流布的奇书。它在形成、流传和禁毁过程中的部分桥段还被二月河略加改造,收进了自己的小说《雍正王朝》。而更多枝节,都可以在史景迁的《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中翻检查阅。
对一则文字狱来说,雍正的对应之策很是奇特。除却背后的政治功用和历史动因,细节仍然值得玩味。一是政府十分明白,文人只能靠文人来说服。好像前文中的霍加斯出版社,邀请一流的作家改编一流的原作,未读之前,想想就心服。二是雍正本意是以端正臣民的视野,使流言不攻自破。却也实实在在,为尊古贬今、华夷之辨的老思路提供了另一种旨在维护各个族群文化特质,包容多元的文化观。而这则自带翻案情节的历史边角料,好看就好看在两种异质的价值观,是如何在你来我往、人各言殊的历史公堂上互不相让的。文学世界里,我们人为地对作品进行解构或制造冲突,就是为了避免普世价值观上的极端,因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往往只有在这样的碰撞中才开始丰满。
史景迁《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知乎上不乏“同人逼死官方”或“改编毁原著”之类相爱相杀的问题。生活哪会清浅到一览无遗,或许更该相信,阅读和想象是手中的万花筒,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永远有很多的角度,而每个角度都可以让我们到达不一样的真理。脑洞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就成经典呢?
比方《金瓶梅》,西门庆不仅在《水浒传》外活了回来,还和潘金莲过上了小日子。此书外表极歪,骨子里三观却极正。全书没一个好人,所有人都拼尽全力,逃不过的,是欲望。《金瓶梅》还是我国第一部标题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和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
再说《西游记》。据不完全统计,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有20多部,改编为电影的至少8部。最近的一部,要数《悟空传》了。明代《西游》就有三大续书,分别为《西游补》《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极尽奇幻曲折之事。
“续”、“后”、“补”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传统,若算进“同人”,那高鹗所续的《红楼梦》当然是“同人”中经典。
但“同人小说”毕竟是个新词,从日本和美国发扬光大。美国最著名的科幻作品《星际迷航》就向粉丝开放了版权,优秀的同人作品甚至拥有被原著采纳的机会。日本向来是尊重知识产权的典范,却只对“同人小说”格外宽容,应该也是看到了“同人”反哺原著,互相成就的功用。
但是,这种鼓励或包容,并不等于“同人小说”的现代合法性,即便原作者没有状告侵权。迪斯尼的《狮子王》山寨手冢治虫的《森林大帝》,就是一段跨国侵权的公案。一部文学或艺术作品,只要著作权权利保护期终止,就进入了公有领域,再无侵权一说。前文提及的《神探夏洛克》和“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改编的都是这个领域内的作品。公版之外的,就得麻烦遵守“同人圈”的潜规则:未经原著者授权,不能牟利,否则就可能会侵犯《不正当竞争法》。所以,多数“同人”作品都是免费公开在网络上,某些作者还会声明,作品的经济利益属于原作者。
像《武林外传》那样人物改名换姓以向武侠致敬的,也就是打了个擦边球。毕竟周星驰也要为《功夫》中使用过金庸小说中的六个名字付版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