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炒股的地方人最多(哪个地方炒股的人最多)

jijinwang

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

首批上市公司共81家,其中有10只股票为北交所新股,另外71只股票从精选层平移而来。那么,在81家公司中,来自哪五个省份的最多呢?

NO.1 江苏

上市公司:12家

江苏,总共有12家公司进入北交所首批挂牌的名单。这12家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中,除了一家属于苏北的泰州外,其他均来自南京、南通和苏锡常

那么,为什么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中江苏最多?


首先,江苏是我国传统的沿海经济大省,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组成部分,民营产业非常发达。苏南地区为全国的制造业中心,有着非常成熟和完善的实体产业链,缔造出了全国第二多的民企500强数量

其次,江苏最擅长的领域——中小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上的优质中小企业。江苏的中小企业向来在研发上、治理上、国际视野上要强于内地省份的同样规模的中小企业。因此,江苏的中小企业可能更能够符合北交所的“要求”

最后,江苏各地都在大力推动辖区企业上市,在这种环境下,江苏的中小企业对“上市”可能更积极,更能够接受上市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江苏在北交所上市的12家公司,基本都以机械、汽配和新材料等实体制造业为主,比如苏轴股份就是一家专注于做轴承和滚针的高新技术企业。合昌聚合则是一家从事各类改性高分子材料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材料公司。

NO.2 北京

上市公司:11家

作为东道主的北京,其本土企业对在北交所的上市首秀,自然比其他省份更高。北京是全球500强企业最多的城市,为我国大型央企、国企和一众高科技企业中部的云集地,相比于江苏坐拥很强的制造业实力,北京企业的强项则集中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近些年,北京一直在疏解一般制造业。


过去五年,北京已累计疏解2154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24.4%和23.8%。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为北京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中高端制造业已成为北京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在北上广深中,北京第三产业是妥妥的NO.1。早在2018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高达2.4万亿,较上海高出整整两千亿。

北京还是中国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的绝对中心。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是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了一万亿,占GDP比重超过50%,居全国首位。

NO.3 广东

上市公司:10家

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强省,广东在中国500强企业市值上稳居各省的龙头位置,珠三角是我国加工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区域,拥有数十万家公司在此耕耘,几乎每天都有资本奇迹在这发生。所以,涌现一批前往北交所上市的优秀企业对广东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截至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4年全国第一,去年研发投入达32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2.9%。从创新能力、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和创新竞争力等主要科技指标判断,广东省已迈入全球创新型地区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GDP超越发达国家澳大利亚(1.4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假如把省份单列为经济体,我国包括广东省在内的有4省份可排进全球前20名。而广东的GDP逐年大幅提升,其主要得益于省会城市广州市以及经济特区深圳市的巨大贡献,据统计,广州与深圳GDP之和就达到了5.26万亿元,占广东省全年GDP的47.4%。

NO.4 山东

上市公司:7家

山东,作为北方第一经济大省,农业也十分发达,曾经也曾坐过国内第一经济大省的位置。


山东不仅是北方地区GDP最高的省份,且是唯一一个有着全门类工业的省份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等基础工业的实力很强,因而能诞生出7家来自齐鲁大地的北交所首秀公司。

代表科创潜力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山东有11家上榜,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位居第六;代表工业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有368家上榜,数量仅次于广东和浙江,位居第三

2021年1-9月山东GDP达60439.2亿元,名义增速15.81%,增速不仅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也超过了广东、江苏和浙江,这是最近十多年来山东首次经济增速领跑四大经济强省

NO.5 安徽

上市公司:5家

安徽,近年来一方面积极融入长三角承接到了江浙沪许多转移制造业,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工业水平,另一方面则大力借助中科大和很多国家科研院所的资源,发展起了以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安徽电动汽车产量高居中部第一,诞生出了大批新能源、新材料和人工智能及其周边产业的创业公司,这便是重点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北交所首日能有5家安徽公司挂牌的主要原因。

目前为止,安徽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18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6的数量。其中,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中,74%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基础上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9户,占全国总数的4.8%,其中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小巨人”企业50户,数量位居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