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推荐软件炒股(网上买东西推荐软件)

jijinwang

作者:villike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这篇文章的起源,要从7月说起。

那时候,我对腾讯的研究,已经接近尾声,自我感觉,对这家公司有不少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这时候,出版社的同事给我寄了一本书,许小年教授的《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

看到“互联网”三个字,我眼睛应该放了一下光,所以马上放下手里的《比尔 · 米勒投资之道》,开始翻这本书。

开始看以后,觉得这本书通俗易懂,看多了外国书的我,美美地享受了一次本国语言的阅读快感。

我认为,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第三章和第四章,把我们投资者挂在嘴边的“网络效应”,做了非常好的精细解读。

作为一本本土作者写的书,书中举出的案例,至少一半,是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京东、滴滴、抖音等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在这些公司身上,都得到了验证,而且逻辑是很清晰的。

所以,如果你对投资互联网公司感兴趣,这本书,我认为很有益处的。

就算你不投资互联网公司,如本书书名,其中对商业本质的解读和举例,如果你是个投资者,一定能从中获益。

以下加粗字部分,是原书的摘录,未加粗部分,是我的阅读感受。

无论哪一类网络,他们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不仅体现在效率的提高,而且因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深化社会分工,从而驱动经济增长。网络的第三层效益是孕育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铁路网之于百货商店,互联网之于电商、社交,都是这样的例子。

本书第一章,作者没有一上来就讲互联网,而是从最早的铁路网讲起,到后面的通信网,最后到互联网。

在此过程中,作者很清晰地展示了:

“网络”,对人类来讲,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拿铁路网举例,铁路网发展的起源,是蒸汽机带来的工业时代,那是1750年前后的事情。

不到1900年,也就是不到150年时间,整个英国境内,就已经布满了毛细血管般的铁路网,也大大提升了国家的经济活力和体量。

不光英国,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看看下面这张图,是19世纪晚期,美国的铁路网,那密密麻麻的红色线,就是铁路。


通信网就更快,1878年,第一台电话交换机开始使用,而到了1926年,世界性的通信网,就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用了不到50年时间。

至于互联网,就更快了,从1990年左右,商用开始爆发,到21世纪广泛普及,也就用了十年时间左右。

为什么这些“网”,能发展这么快?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个好东西。

具体怎么好,就如摘录所说,提高了效率、刺激了需求、孕育了新模式。

总之一句话,这些网,让经济蓬勃发展,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下一张网,据说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对此,各类预测很多,但我觉得,在一切未明朗之前,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满怀期待地等待就好。

规模效益取决于成本结构……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高,规模经济效益越好。

服务器、存储器等是互联网公司的重要固定成本,他们的经济属性,和钢铁厂的高炉没有两样。

对于规模效益,大多数读者应该都能理解。

一个水泥厂,建厂需要钱,工人有最低工资要发,这些都是固定成本。

如果卖得水泥越多,前面这些固定成本,就越显得微不足道,这就是规模效益。

但是,互联网公司又经常被说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似乎有矛盾,毕竟互联网公司,不用建厂啊?

这里的关键,是“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以游戏为例,固定成本,比如服务器、开发人员的工资、办公场所的租金,游戏的IP版权。

仔细想想,好像没了?游戏有什么变动成本呢?

容易想到的,就是玩家多了以后,可能要加服务器,但那也属于固定成本,就像水泥厂产量大了以后,要再建厂一样。

这就是原因所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实际上绝大多数成本,都属于固定成本。

传统企业中的料工费、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在互联网公司的模式中,只有直接人员工资、管理费用的弹性明显一些,其余都可以近似看做固定成本。

从边际成本的角度看,就更容易理解,一款游戏开发成本1千万,这是固定的,每多1个人玩游戏,收入就增加1份,但成本,几乎是不变的。

苹果公司有数以百万级的APP,新增一个爱奇艺,并不消耗苹果任何资源,却给苹果带来新的收入,即爱奇艺支付的平台使用费。

你把微信的“小程序”,看做IOS系统中的APP,就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腾讯这样的公司来说,除了单个产品的规模效应,更多的产品组合,也会带来整个平台的价值放大。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腾讯体系中植入小程序时,当越来越多商家的服务,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中实现时。

微信这个平台,对用户的价值和粘性,就越来越高了。

2011年,腾讯发布微信,微信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微博的末日,因为两者存在差异,无法完全替代对方。

如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比如“头条颠覆腾讯”、“拼多多颠覆阿里”。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颠覆”,如果你仔细去想,会发现缺乏商业逻辑的支撑。

如今像阿里、腾讯、百度、头条这样的巨头,很难真的“颠覆对方”。

因为这些公司,占据的都是一些稳定的领域,同时,各自也有一些明确的竞争优势。

拿腾讯的即时通信领域来说,其他公司要想颠覆腾讯,就要做到几个事情:

第一个,给用户一个充足的理由,说你们的即时通信需求,微信不能满足了;

第二个,让用户觉得,如今在微信上实现的一切,包括大量商家为用户提供的各类服务,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让用户觉得,把所有过去使用微信的习惯,迁移到另外一个或者几个地方,是不怎么费劲的。

就目前来看,上面每一条,实现起来都没那么容易。

但是,如果有更好、更懂我的短视频软件,更便宜的网购软件,我会愿意去试一试。

只是,用完这些软件,我还是要回到微信。

比如,看看家人、同事给我发的信息,刷刷别人发的公众号文章,然后下楼,扫一扫桌上的二维码,开始点午饭。

这就是现在微信、抖音、拼多多们,在我们身上的日常。

网络的价值,随用户数呈指数增长,这就是梅特卡夫定理,公式是:V=K · N²。

但是,并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有梅特卡夫效应,这个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公司独有的效应,产生于用户间的活跃互动。

如果是不同类型用户间的交互,所产生的价值,叫双边市场效应,比如淘宝,互动只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供应商之间、消费者之间,可能是老死不相往来的。

对双边市场效应,平台的价值,是两方数量的乘积,公式是:V=K · M · N。

这里,我把几段分散的话,做了一些删减整合,为的是给读者一个全貌。

我们经常说“网络效应”,一般讲的是“用的人越多,产品越有价值”。

作者在书中,以清晰、有逻辑的方式,让我们看到,所谓的“网络效应”,可以分为:梅特卡夫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

这两类效应,可以用一句话整合:

交互创造价值。

对于梅特卡夫效应,典型的就是现在的微信、以前的校内网、国外的脸书,用户之间的互动,碰撞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这种模式,价值是最大的,但他不是互联网所独有的模式,铁路网、通信网也是一样的。

但是,铁路网的交互需要时间、通信网需要交换机的控制,对于互联网,这种交互是实时的、无障碍的,所以,这个效应可以发挥到最大。

对于双边市场效应,更像我们平时说的“平台”,一边是商家,一边是消费者,平台从中撮合、提供增值服务。

双边市场效应这种模式,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比如菜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

不同之处在于,菜市场是有物理空间限制的,从一个摊位走到另一个摊位,也需要时间,但在互联网中,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

双边市场效应这种模式,一样是很有价值的,但由于商家之间、消费者之间交互较少,一些可能的交互被阻断了。

所以,从“交互创造价值”的角度,很容易看出来,这种模式的价值,天然是低于前一种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