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上海警民直通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见习记者 赵奕 上海报道
近些年来,“球鞋文化”大行其道,“球鞋经济”也产生了巨量市场,但与此同时,制假售假、货源渠道陷阱等乱象也频频发生。
3月17日,上海警方对外披露,市公安局网安总队近日会同虹口警方成功破获非法制售“得物”注册商标标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查获假冒鉴定标识、鉴别证书、认证鞋扣、包装盒和胶带等共计130余万件。这也是上海警方破获的首例平台包装标识侵权案件。
“近年来,‘鞋圈’乱象不断,由炒鞋所引起的民事纠纷、刑事犯罪并不鲜见。此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简报显示,‘炒鞋’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消费者需提升风险意识,提防参与‘炒鞋’时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炒鞋’行为,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所谓的暴利所迷惑,不要盲目投机,以免遭受损失。”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在3月25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假冒防伪“四件套”以假乱真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根据上海警方披露,2020年12月,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接到相关线索:有人架设服务器制作假冒“得物App”的网站页面。随后,市公安局网安总队立即会同虹口警方开展调查。发现确实存在多达17个与“得物App”域名极其相似的网页。经与平台方核实,这些均为非官方网站页面,而是架设在境外服务器上由私人注册的。
与官方页面相比,这些伪造的网页从排版到内容基本照搬照抄,除域名与官方略有不同,其他细节几乎以假乱真。经进一步侦查,警方发现这些虚假页面是由一个名叫林某的犯罪嫌疑人注册,由另一嫌疑人温某负责维护,不定期随官方网页变化进行更新。
随着警方对林某更深入的调查,发现他不仅“克隆”了多个虚假网页,还伙同徐某、吴某、周某等人生产、销售假冒的“得物”平台的鉴别证书、认证鞋扣、包装盒和胶带,也就是俗称的“鉴鞋”防伪“四件套”。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得物APP官网正规的防伪“四件套”搭配经过鉴定的运动鞋,实行“一鞋一码”。消费者使用“得物App”扫描鉴别证书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官方出具的运动鞋认证信息,相当于这双鞋的“身份证”。一位上海的消费者小张向记者表示,自己经常在得物上购物,尽管觉得有买到假货的可能,但几率比较低,自己相信得物APP的鉴定。
警方表示,林某制售的假冒“四件套”粗看之下与正品并无太大区别,也印有一套二维码,但这些二维码无法使用官方App扫描读取信息,消费者必须通过微信等其他App扫描,随后就会链接到林某注册的虚假鉴定页面。这样一套假冒防伪“四件套”的成本不到3元,林某等人在线上却以20元一套的价格销售。
在掌握了以林某为首的犯罪团伙成员结构后,今年1月下旬,上海市局网安总队与虹口警方开展集中抓捕,一举将位于广东的涉嫌提供虚假网络验证信息的犯罪团伙和生产、销售假冒认证鞋口和包装盒的团伙,以及位于浙江的生产、销售假冒鉴别证书和胶带的团伙成员共计16名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固定虚假链接数据达120余万组,查扣仿冒“四件套”130余万件,查证涉案金额高达700余万元。
《华夏时报》记者在淘宝平台以“四件套鉴定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仍然有类似的假冒防伪“四件套”在售。记者向其中一位商家询问该产品是否可以通过得物APP的扫描,对方表示,“安卓”手机可以。在商品的评论区,记者发现,购买假冒防伪四件套的用户也大有人在,对该商品的评论则褒贬不一。
上海警方提醒,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正规的线上店铺或线下实体店购买。得物APP官方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官方鉴别证书上的二维码,只能通过其官方App扫码认证,如果商家提示消费者使用其他扫码方式的,谨防受骗上当。
“鞋圈”乱象频发
近几年,球鞋文化不断发展,玩家越来越多,但球鞋鉴定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公开明晰的标准,更多还是依靠经验人士的判断,来确认球鞋是否为正品,因此,“鞋圈”也成为了制假售假胜地。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在接受采访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鞋圈”制假售假等乱象,是多元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跟过去是有了很大的差别,在这个背景之下,年轻的“Y时代”“Z时代”更加追求个性,潮鞋、运动鞋等“潮玩”成为他们追求的热点。此外,年轻一代即使有理财行为,他们也不想跟传统年代的传统方法一样,不想去炒股,或者购买理财产品,他们更多的喜欢既能彰显个性,又时尚又能**的方式,这也为炒鞋市场提供了客观存在的需要。
其次,在各类潮玩中,之所以“鞋圈”成为制假售假胜地,一方面,我国在球鞋或时尚鞋类的生产方面,是有一定的产业链及供应链基础的;另一方面,常久以来,鞋类的制假售假问题一直存在,因此在能够盈利的情况之下,“鞋圈”出现制假售假问题,也是“水到渠成”。
此外,在过去,炒作什么概念,短时间内并不会形成风潮,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产生了原子裂变式的反应,有一些商家利用媒体进行推波助澜,让年轻人认为“炒鞋”有利可图,误导消费者入坑,也让整个行业变得乌烟瘴气。
“得物APP”的诞生,让国内球鞋鉴定变得有迹可循,其首创的“先鉴别、后发货”的概念,在“鞋圈”颇受追捧。2020年8月由上海市企业联合会携手其他组织主办的“2020上海百强成长企业50强”发布。得物APP所属公司——上海识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361.04%的当年营收增长率排名第一。
天眼查信息显示,得物APP曾先后完成三轮融资,在2019年5月完成的由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投资的新一轮融资后,得物APP的估值已经达到10亿美元,进入独角兽行列。
但得物APP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得物APP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量超过6万条,其中假货,客服无回应,转卖无法通过审核等内容比比皆是。对此,记者多次致电得物APP,但其公司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2020年12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徐淳宇与上海识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显示:2020年4月1日,原告(徐淳宇)在被告(上海识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平台(得物APP)出售NIKE牌耶稣圣水运动鞋一双,有买家下单,原告按交易流程将涉案运动鞋寄至被告处,由被告检验。
在检验过程中,被告工作人员多次开关鞋盒。因无法鉴别真伪,被告使用快递包裹将鞋子退给原告。原告收到包裹后发现鞋盒有损坏,鞋底有灰尘,有穿过的痕迹,鞋面有褶皱,导致无法再次出售。经多次交涉未果,诉至法院(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
此判决书侧面也反映出,得物APP的鉴定能力有限,且在服务方面仍有待提高。
针对如何解决规范“鞋圈”真假难辨的问题,王鹏认为,归根到底,首先还是要打掉制假售假的产业链,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及时举报,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其次,应该加强对“炒鞋”平台的规范和监管,形成相应的监管机制,对违法行为的惩处不能浮光掠影,要形成示范效应、警示效应。
第三,业内应该组成一定的行业自律组织,通过行业自律组织自我评价,同时也可与企业征信、个人征信挂钩,引导行业向更好的趋势发展。此外,有一些平台出现类似“拉人头”的活动,还有很多“炒鞋”炒到最后变成了“炒空气”,对此,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及时介入。
王鹏表示,年轻人有各自的爱好,或者进行一些投资理财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要明确,“潮玩”作为爱好应该是第一位的,投资、盈利是第二位的。此外,大众媒体、学校以及宣传部门要向年轻人、向投资者做好教育工作,风险和收益永远成正比,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本万利的,完全利用内幕消息,或者投机取巧,制假售假,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