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了基民的钱,能给基民**吗?)
➱(二)小基金“船小好调头”,大基金“长跑”能力突出
2021年,“拥抱权益投资大时代”这一口号被专业投资机构反复提及,也在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
不同于债券型基金的业绩之争在毫厘之间,在风云变幻的权益市场,业绩收益更能得到直观体现,也是“固收+”大趋势下用以增厚收益的主要方式。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149家基金公司中,122家在2021年权益类基金获得正收益,占比高达81.88%,更有10家基金公司收益超30%。
(下图1为基金公司业绩30强榜单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
从榜单中可以看到,2021年业绩最好的是中庚基金,全年收益率高达48.27%,排名第二的东方阿尔法基金业全年收益率也高达43.68%。
此外,江信、信达澳银、东方、先锋、恒越、农银汇理、红土创新、金鹰等公司也都取得了30%以上的收益率,非常亮眼。
(下图2为2021年业绩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2021年末资产净值;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可以看到,排名前十的基金多数为规模不大的“小而美”的公司,截止2021年末,业绩最好的中庚基金总规模245.55亿元,东方阿尔法总规模140.81亿元,江信基金更是总规模仅有24.94亿元的“迷你基金”。
以上基金公司业务也多专注于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产品,半数合计占比超过50%。中庚基金和东方阿尔法的股票型和混合型的基金产品占比更是达到了100%。
反观大中型基金,业绩30强榜单中,能在2021年末基金管理规模中排到前30的,仅有建信基金和浦银安盛基金两家。能排到前五十的增加了农银汇理和大成基金、中信保诚、国投瑞银四家,依旧占比较低。
在结构性轮动的市场风格下,相较于规模量级偏大的产品,小基金更能够通过更加灵活的调仓换股操作应对快速变化的行情,从而取得远超行业水平的业绩!
在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匹配的公司大放异彩。但牛熊切换,风格轮转,能够在风风雨雨的市场变动中获得长期收益的基金更值得引起重视。
将观察期拉长到五年,从 2017年1月3日到2021年12月31日的5年间,市场经历了完整的牛熊周期,期间行业风格也多次切换。
信达澳银以5年权益基金绝对收益313.87%的优异成绩成为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榜冠军。
农银汇理基金以196.78%的收益在101家基金中排名第二,已经与第一名的信达澳银有了显著的差距。
将观察期拉长到十年,经历多次牛熊轮转、风格切换之后,银河、兴证全球、中欧三家大型基金公司则位居前三,最终具有成熟投研团队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大型基金公司的平均收益高于中小型基金公司。
论“长跑能力”,还是要看投研体系完善,管理经验丰富的大中型基金!
/// 本文共四部分,此为第二部分,更多精彩请继续阅读↓↓↓:
一、股市分化,债市震荡,公募基金整体业绩突出
二、小基金“船小好调头”,大基金“长跑”能力突出
三、管理规模大幅增长,多家公募巨头经营成绩“预喜”
四、结语
1、找工作金三银四,金三银四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渊源?
金三银四的渊源是广大求职者总结出来的,主要时间在每年开春的3/4月求职高峰。
原因在于:
1.许多人把过完春节作为一年的结束,往往想在新年之际更换新的工作环境
2.这个时间点大部分人已经拿到年终奖,可以下决心辞职
3.年初是许多公司开放招聘计划的时候,此时往往有更多职位需求,随着人员流动会出现用工潮
关注前程无忧,收获职场干货,陪你走过求职路!
职场中,一直有“金三银四”、“金九银十”的说法,这指的是一年中求职的两个高峰期。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农历春节一般在一月中下旬到二月中上旬,很多企业都选择在春节前完成对员工上一年度的综合考评并且发放年终奖。
如果员工在年末离职,很可能就不能被考评,那么一年的辛劳就换不到一分钱年终奖,这样未免太亏了。即使在年初离职,理论上公司考评的是其上一年的业绩表现,但是年终奖没有进账就离职多少还是存在着风险。况且,即使员工有跳槽的打算,也当然要好好利用春节长假这个备战期充分准备一下。所以春节过后,就会有很多人拿好年终奖,做好准备,开始寻找新的机会。而从企业层面来讲,年后上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所以正式进入业务程序大致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企业安排面试,到最终录用,快则半个月,慢则两个月。
由此,三四月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跳槽高峰。有空缺才有需求,一个公司有人跳槽到另一个公司,就需要招募新人填补这个位置。于是,三四月的跳槽高峰就带动出三四月的求职高峰。所以三四月的时候市场上招聘的职位会较其他月份相对多一些。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例如日企的财政决算年度一般是当年四月至次年三月,所以春节后,旧的年度结束,新的年度开始。伴随于此,新的人员计划也应运而生。如果有增开新部门的计划,那么对人员的需求就更多。所以三四月份日企的职位就会相对多一些。
职前菌建议:如果有了换工作的想法,建议采用相对保险的做法,提前三个月到半年,每月拿出四分之一的薪水作为“跳槽资金”,以应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