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这个行为存在两个瑕疵,第一是跌确实是跌了不少,但是是不是真的就有价值值得投资了呢?这个很难说,当然,值得投机还是没问题的,毕竟跌了不少有反弹可能。第二个瑕疵是这种自购行为一般金额都不大,几千万的样子,相比他们所管理的资产规模更多的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特别是有些私募基金管理规模数百亿,一年收的管理费就几个亿,拿几千万出来自购以下可能还没有某些员工的奖金多......
从去年到今年很多私募基金跌的幅度比较大,投资人有些受不了了,于是他们向销售机构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机构要求私募基金方面出来做一些解释工作。很巧,最近听了好几个私募基金的这种网上沟通,有些事值得分享给大家。首先就是量化私募多数可能并没有降低仓位,还是满仓,因为觉得还有机会。其次他们觉得虽然跌了很多,现在应该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应该买。听明白这个话的意思没?量化模型不是一些数学和计算机专业人才设计的吗?怎么跑出来人为因素了?如果是这样还叫什么量化呢?再就是量化指数增强,中证500量化指数增强为什么现在动不了呢?某量化基金自己披露持仓大约2000只,差不多是市场中的一半,那就是说除非股价大涨,否则没戏了。
最后说一下,为啥各个券商拼命推荐量化指数增强,拼命压任务给员工,一个量化基金公司老总一句话透了底。他们平均持股时间是1周,也就是一年换股50多次,一个100亿的公司一年的成交量就是5000亿!我的天,自己估算一下,现在每天成交量里面多少是他们打出来的。为啥拼命卖给你,懂了吧?他们现在鼓励大家多申购,其实是想多要钱,只有很多的钱才能推高股价,才能让前面的人解套,可是如果没钱了呢?
中秋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大盘涨0.19%、深成指涨0.71%、创业板指涨2.06%。
前段时间跌幅较大的医药、酿酒等板块,今天走强。而煤炭、钢铁、有色等周期板块集体回调。一根阳线改变三观,苦守医药、消费行业是不是迎来了春天?
成交量萎缩,但还在万亿之上。这是两市成交额破万亿的第43个交易日。以前,我们总把成交额破万亿,当作市场过热的指标。现在看来,至少市场不是熊市。
最近讨论最火的就是中证500指数,这个指数也是今年表现很突出的宽基指数。
今年以来,截止到9月17日,中证500指数涨16.15%,而沪深300指数-6.82%。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也是饱受关注,一些表现优异的基金,比如博道、西部利得已经开始限购。
出于好奇,我也拉了一下沪深300增强基金的表现。排除C类,以及一些smartbeta策略的基金,列出下面的表格,共计44只。
今年沪深300指数跌了6.82%,真正跑赢指数的有38只。其中,有17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
天弘沪深300指数增强A涨6.92%,最差的易方达沪深300指数增强A跌13.35%。规模最大的为景顺长城沪深300指数增强,为53.14亿。规模最小的也就2000多万。
选今年取得正收益的基金,追溯一下过去几年的业绩。2018-2020年,我用颜色标注是否跑赢同期的沪深300指数涨幅。
有的基金成立时间不长,我们排除掉。连续三年跑赢沪深300指数+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基金,只有5只:华安沪深300增强A、华夏沪深300指数增强A、国富沪深300增强、西部利得沪深300指数增强A、建信沪深300指数增强A。
5只基金规模都不大,在2-10亿区间。这个规模也是基金打新性价比较好的规模。这里面西部利得基金的盛丰衍,凭借500增强指数出名,沪深300增强效果也不差。
把5只基金对比下业绩,就能发现强者中的强者了。
指数增强基金,增强收益的方式也有不少,比如调整指数成分股的比重、打新股、量化策略、套利策略等等。八成是跟随指数,另外两成靠基金经理的管理水平。
量化投资,也是最近市场关注度极高的。量化投资主要见于私募基金里,当然公募也有,很少。
老牌做量化比较知名的基金经理:景顺长城基金的黎海威、华泰柏瑞基金的田汉卿。比如华泰柏瑞量化增强,名字里没有沪深300字眼,但实质就是一只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可惜成名比较早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都比较大了。增强的效果也不明显了。
最近西部利得基金的盛丰衍、博道基金的杨梦,都算是公募量化投资的后起之秀。
对于公募来说,私募的量化方法更加自由、增强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在量化私募圈,素有“北九坤,南幻方”的说法。从沪深300、中证500增强基金的业绩和规模上,私募要强于公募的。
还是要啰嗦一句。本篇写沪深300指数增强,并不是推荐。指数增强的核心还是看跟踪的哪只指数。今年以来中证500指数明显要强于沪深300指数,而且前者估值更低。
今天还有人问我,公募里的量化是真量化吗?他理解的量化,机器炒股。这样说,也不叫错。但我觉得厉害的量化策略,比如是人+机器的策略,而且这个策略是会不断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