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的,其实你可能只是买到了那种看上去他很**,但未必的那种基金,被基金曲线给欺骗了。其实呢,基金的业绩跟时间段是密不可分的。再差的基金他也能找出一些涨的特别好的时间段,再好的基金呢,他也会有某些时间的净值大幅下跌的或者是不尽如人意的。\r
如果要是不设期限的限制,不对对标的范围做限制,理论上来讲啊,每一只基金都可能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范围内拥有自己的这种业绩排名第一。\r
为了防止这些宣传的混乱,现在监管部门出台越来越严格的基金宣传政策。比如不能宣传超短期的业绩,一年期的业绩不能够纳入评奖范围,基金的宣传数据上要求业绩数据的引用,也只能来自于几个权威的数据源。\r
但是在基金销售过程当中,有些线下的或者线上的宣传,没有完全很严格的按照这些规则来。他销售的话,会天然地选取一些更有利的这个业绩区间来做产品宣传,甚至还有的时候会出现这种业绩承诺之类的,这都是违规的,所以呢,在看基金数据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也不错,那个也不错,每一个基金感觉都是跑赢基准,进一两年涨的不错的感觉,吸引自己赶紧入场**不赔。
· 这是第4160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5k+ ·
· 黄凡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国内基金发行量与存量规模近年都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股票型基金的规模与质量都持续提升,品种已经非常丰富,成为了普罗大众必不可少的投资理财工具。
然而,长期而言,投资人配置基金的最终实际回报效果并不理想,说白了就是难以通过基金投资获得稳定的高回报。
而基金的专业投资管理的价值在市场疲弱的阶段也备受质疑:2013年初发表的基金年报统计显示,自2008年熊市以来的5年,基金为投资者取得的收益为-9589亿元,而收取的管理费收入却达到1442亿元。
也就是说,若投资者5年前开始购买基金,一直持有不但本金出现巨额亏损,还要向基金公司缴纳为数不少的管理费。
2016年的相关数据也显示,所有公募基金全年为投资者带来1754.7亿元的亏损。而同期的管理费依然是照提不误。
当市场低迷的时候股票型基金普遍亏损,我们都在质疑基金的专业价值,觉得基金不能避险。而在市场上涨的时候又如何?基金的回报普遍很高,但基民们却因大都去追逐各种热门赛道的基金而令结果同样不佳。
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白酒类股票大涨,某白酒基金单位净值涨了120%,然而,统计数据无情地告诉我们,当年持有过这只基金的投资者,亏钱人的比例是81.9%,这太意外了。
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投资者把基金做成了股票,追涨杀跌,结果多是在波动中高买而低卖了。
某以投资半导体、芯片等赛道公司为主的基金经理蔡先生,投资风格非常专一。只是半导体、芯片类公司的股价弹性非常大,大起大落的走势非常明显,因此基金的表现也随这类公司的股价的大幅波动而波动,涨的时候,大家尊称基金经理为“蔡总”,到跌的时候大家又骂他为“菜狗”。从“蔡总”到“菜狗”,究竟是谁的错?
以长期价值投资见长的基金经理坤哥,在2019-2020年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其管理的基金因重仓性价比高的优质白酒公司而使净值持续增长,于是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基金,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涌入申购,特别是2021年初,坤哥管理下的基金规模已超千亿。
然而,估值过高的白酒公司股价之后陷入了长期的调整。在白酒公司价格巅峰状态下申购进去的基金投资者感觉非常郁闷,“坤哥带你飞”变成“阿坤不懂炒股”为何就是几个月的事?
其实这种变化早有端倪,基金的超级热销都是处于市场巅峰状态时发生的,而市场巅峰过后必然就是长期的调整。
投资人希望通过“炒股”“炒基”迅速致富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请试想一下,国内经济的年增长潜力就是6%左右,上市公司作为国内企业中的优秀生群体,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也就是10%左右。这就是股票型基金长期整体回报的“锚”了。
基金的销售渠道也与时俱进地互联网化了,各大基金销售APP,都把1个月、3个月的短期收益率作为卖点来吸引基民认购。不少基民把基金当成股票来短炒,以期望实现创富。结果几乎肯定是事与愿违的。
另外,基民们都喜欢追逐各种“创新”概念,今年上半年,大家热捧“新能源”“碳中和”赛道,然而,没想到涨得最多的竟是煤炭、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很多曾经的“创新”基金最终并没有为投资人创造多少价值,仅仅是参与了一场博弈的游戏。
其中一个典型是当年的分级基金。分级基金(Structured Fund)又叫“结构型基金”,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两级(或多级)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基金份额的基金品种。
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基金产品分为两类或多类份额,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收益分配。分级基金各个子基金的净值与份额占比的乘积之和等于母基金的净值。例如拆分成两类份额的母基金净值=A类子基净值 X A份额占比% + B类子基净值 X B份额占比%。如果母基金不进行拆分,其本身是一个普通的基金。
融资型分级基金通俗的解释就是,A份额和B份额的资产作为一个整体投资,其中持有B份额的人每年向A份额的持有人支付约定利息,至于支付利息后的总体投资盈亏都由B份额承担。
以某融资分级模式分级基金产品X(X称为母基金)为例,分为A份额(约定收益份额)和B份额(杠杆份额),A份额约定一定的收益率,基金X扣除A份额的本金及应计收益后的全部剩余资产归入B份额,亏损以B份额的资产净值为限由B份额持有人承担。
当母基金的整体净值下跌时,B份额的净值优先下跌;相对应的,当母基金的整体净值上升时,B份额的净值在提供A份额收益后将获得更快的增值。B份额通常以较大程度参与剩余收益分配或者承担损失而获得一定的杠杆,拥有更为复杂的内部资本结构,非线性收益特征使其隐含期权。
换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就是将分级基金A份额当作弟弟,B份额当作哥哥。哥哥非常激进,弟弟较为保守。母亲分给哥哥与弟弟每人100万元,让他们自己去投资。哥哥借了弟弟的100万元,加上自己的100万元,共200万元去炒股,承诺保证弟弟本金安全并每年给予5万元利息。
所谓分级基金就是融资炒股,哥哥为杠杆基金。
如果遇上股市下跌,无论哥哥亏了多少,最终要还给弟弟100万元加5万元利息。万一弟弟的资金亏光了怎么办?为了保障弟弟资金的安全,哥哥在向弟弟借钱的时候就约定:一旦炒股账户中的200万元,亏到了125万元,也就是弟弟的100万加上哥哥剩下的25万时,弟弟为了安全可以将自己的100万元抽出75万元。
此时,账户就从125万元变为了50万元,弟弟25万,哥哥25万。哥哥的杠杆降下来,依然按初始1比1的比例借弟弟的钱,哥哥拿着剩下的50万去炒股。这个过程就是向下折算。
这类的分级基金在2014-2015的杠杆牛市中受到基民们的热捧,结果2015年股灾中,不少投资分级基金中进取级别的基民们几乎血本无归。
那么该如何有效投资基金?市场中的基金数以万计,琳琅满目,如何选择?
理论上,可以用于专业机构所选取的评估基金的方法如下:
基金评价是通过一些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对基金的风险、收益、风格、成本、业绩来源以及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进行分析与评判,其目的在于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投资对象的风险收益特征、业绩表现,方便投资者进行基金之间的比较和选择。
其中一种是,国际上通行的判断基金的4P:People(投研团队)、Philosophy(投资理念)、Process(投资流程)和Performance(投资业绩)。
另一种是常用的根据专业机构所公布的基金评级:基金评级是指由基金评级机构收集有关信息,通过科学定性定量分析,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投资者投资于某一种基金后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能够获得的回报进行预期,并根据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对基金进行排序。
目前有美国晨星评级,标准普尔评级,国内的济安评级,天相评级,中信证券评级等等。
有没有适合普罗大众的简单粗暴方法可选呢?
是根据互联网、APP上的推荐选短期回报率最高的吗?大概率买入后就成为短期表现最差的了!因为,长期回报率就那么多了,前面的高回报已经把往后的透支了,后期的回报潜力就低了,还很可能要为之前的盛宴买单。
还是根据基金经理的颜值?这就更不靠谱了!能**的基金经理就是基民眼中最可爱的人了。
再就是根据参加直播时基金经理所描绘的投资蓝图?当然也不是!需要知道市场的特征就是变幻莫测,唯一的永恒就是“变”。投资是不可能按原来的蓝图来实施的。
我认为有两种方法是简单有效的:
一、坚持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双十原则”,让长跑明星为自己长期效力。
基金投资能力的最核心就是基金经理,投资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具备长期优秀业绩历史的“长跑选手”,就好比是,如果我是重点中学的某班主任,现在要选学生去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我肯定会选班上长期以来都成绩优秀的学霸,而不选刚从其他学校转学来的班上自称有超人潜质的学生。
那么在数以万计的基金经理中选取优秀的长跑选手很难吧?一点也不。
根据公开可查的数据,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任职超10年平均年化收益超过20%的真是凤毛麟角,10年间平均年化收益超过10%的也仅有区区几十位而已,真不会导致花多眼乱。太容易挑了。
因此,对于新发行的股票型基金,直接对照一下以上图表,看基金经理的名字是否在里面,就能决定这个基金是否值得认购。对于现存的老基金,选择的标准也相同。
然后,一经选择就应长期持有,忽略短期的估值波动,以便让长跑明星为自己长期效力。
至于何时考虑赎回?那就看以下情况吧?
1、所选定的明星基金经理不再直接参与自己持有的基金的管理;
2、认定的明星基金经理连续多年跑输市场,不再优秀;
3、等钱花而必须赎回基金。
二、坚守指数型基金的“实用原则”,让国运来为自己创造长期回报。
指数基金(index fund),顾名思义就是以特定指数(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日经225指数等)为标的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以追踪标的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
通常而言,指数基金以减小跟踪误差为目的,使投资组合的变动趋势与标的指数相一致,以取得与标的指数大致相同的收益。
指数基金的优势在于:
指数基金不需要主动管理,交易费用低、管理费用低,因而长期回报潜力较高。而且能有效地达到规避投资者的非系统性风险(个股风险)。
海外投资中,“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普通投资者在海外投资的实践中,也能通过使用不同类别的指数基金达到投资目的。
不同资产类别(如各地上市的股票、债券、大宗商品、贵金属等)的配置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数基金(例如ETF产品)来完成。
其实,在股票上涨的周期中,真正有效的投资方法就是傻瓜式的指数型被动式投资。使用的工具就是最简单不过的指数型基金。
本人为儿子设立教育基金专户的实践中就成功使用过国内的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组合这样的简单工具,在从开始至今的十年间实现了近300%的回报,为他解决了上大学的学费问题(详见近两年前的旧文章《9年来每年投入几千元,至今资产总收益率接近200%——儿子的成人礼与财商教育,到当时成文时回报率近200%)。
指数型基金不需要主动管理,交易费用低、管理费用低,因而长期回报潜力较高。而且能有效地达到规避投资者的非系统性风险(单个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或单个基金经理管理不佳)。
股神巴菲特说过:“指数基金是股票投资的不二之选,成本低廉的指数基金是过去35年最能帮助投资者**的工具”。
然而,指数基金在A股并不为广大投资人所普遍接受与采用,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把海外普遍通用的有效方法加以校正让其更好地用于国内A股?
总结一下,指数型基金投资的误区是:
误区一:认为指数基金投资是典型的“懒人理财法”,任何时候只需要买入即可。指数型基金追踪的是指数,总是接近100%满仓的,不可能靠基金经理根据对市场走势的分析来为您决定股票仓位的配置。
误区二:指数基金投资多着眼于短期,希望今天种树,明天乘凉。然而,市场长期走势总体向上的前提下,短期波动连“股神”都不能判断。
误区三:把指数型基金当作股票来短炒,为了更高的弹性,投资人往往选择一些二级或三级行业的指数,如白酒、芯片、光伏等,又或者是选取带杠杆的分级基金。但是,弹性大的另一面就是大起大落,看到高涨时因兴奋而买入,到了回调时又失望而卖出,理论上的低买高卖就变成了实践上的高买而低卖。
指数型基金投资的要领是:
1、坚持指数投资策略,须摒弃“懒人理财法”,分析市场估值并根据市场估值的高低来择时介入,是指数基金投资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指数型基金定投适合精力和时间有限的、或又不太愿意花时间关注市场的投资者。如果长期投资,只需在市场总体下行的时候,设立定期投资计划,然后在下一轮市场高涨中退出,形成“微笑曲线”,回报相当可观。
3、投资者选择来配置的指数型基金就应该选取跟踪对市场的代表性足够强的指数,如沪深300,或“沪深300+中证500”这样的组合,又或是与海外投资人一致地选MSCI中国A指数以获得市场的长期平均回报。
我做了一个统计如下:
尽管国内股市过去被国人把它与不争气的国家男足放在一起痛骂,然而,代表国运的沪深300指数在15年间不经意地以9.83%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远远跑赢了通胀,跑赢了绝大部分主动管理型的基金,跑赢了全球公认的牛气冲天的标普500指数,跑赢了金灿灿的黄金,与国内地产最牛的年代最核心的资产——上海内环以内的房子涨幅相差无几,当然也实实在在地为投资人实现了财富保值增值的小目标。这个也有点意外吧?
其实,过去15年间,沪深300指数的年化回报率约等于A股上市公司的10%左右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约等于同期国内实际GDP的平均年增长加上平均通胀。因此,长期而言,这样的一个主流指数就是国内经济的晴雨表,完全代表国运。
其实,在投资理财中长期配置主流指数型基金就是做多中国、投资于国运。作为国民,投资于国运相对于把宝押在某一位基金经理或者是押在某一个上市公司上而言,应该就是最靠谱的投资了。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