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张爱玲来美国已经4个月了,此时的她寄宿在女子职业书社的宿舍里。
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身上的存款也不多,加上住宿时间快到了,她不得不向专门为有前途的作家提供写作环境的基金会申请帮助。
3月2日,张爱玲终于收到了一个名叫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喜信。于是,她便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栖身之所。
而正是在这个文艺营里,张爱玲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任丈夫:费迪南赖雅。
那天,营里召集了一场聚会,这两位来自东西方的男女,一见倾心,互生情愫。
此后他们常常见面,一起漫步在花前月下。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张爱玲还是抵挡不住赖雅的风趣幽默和成熟稳重。
1956年8月14日,65岁的赖雅和36岁的张爱玲在纽约举行了婚礼。
虽然婚礼很简单,但他们心中却洋溢着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婚后没多久,张爱玲便怀孕了。可是,她并没打算生下这个孩子,因为她认为孩子是仇恨的种子,与其生下来让他受苦,不如就让他早点离去。
所以,她不想要孩子,不想要这个仇恨的种子。
就此,张爱玲和孩子绝了缘。
当张爱玲把这件事告诉丈夫赖雅后,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时常安慰她,让她安心休息,保养好身体。
等她身体好了,赖雅还会给张爱玲当导游,带她去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城市旅游。
不仅如此,他还每天带着张爱玲走街串巷,吃遍各地小吃,看遍各种音乐剧和舞台剧,甚至还手牵手奔跑在人来人往的街道里。
可是,这样幸福而欢乐的日子并没持续多久。
婚后第三年,赖雅就因中风住进了医院,所幸的是这次他顽强的站了起来,可他的病还是给他们的生活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1960年7月,张爱玲获得了美国公民的身份,本来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是她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赖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张爱玲每天都要替他按摩,而且一按就要很久,这让身体本就不好的她,更加雪上加霜。
她开始无缘无故的呕吐,眼睛也出现了问题,头痛病一直断断续续……
但张爱玲并没一点怨恨,因为在她看来,和赖雅在一起便是幸福。
后来,由于经济压力的逼迫,张爱玲不得不重新提笔写剧本。于是,她回到了香港,在电懋公司写红楼梦的上下集。
可是这次重新出山并不顺利。
就在第二本剧本通过审批后不久,邵氏电影居然抢在了电懋公司前面开拍《红楼梦》。
这个举措,让张爱玲瞬间奔溃不已,她带着忧愁和悲痛,离开了这里,此后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
可是,回到美国的张爱玲,并没有摆脱磨难。尽管她刚下飞机,看到康复后的赖雅在机场痴痴地等着她,但是回去后,温情的时候少之又少,更多的是繁琐不安。
赖雅中风刚好不久,又在去图书馆的途中,摔了一跤,摔断了股骨头,他的行动更加不方便。
紧接着,他又频繁中风好几次,最后瘫痪在床,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
张爱玲一边要写一些小稿子养家糊口,一边要照料病床上的赖雅。
其间,还发生了一起空难事件,直接影响了张爱玲他们的生活。
那架飞机上,乘坐着香港电影公司的老板,他的遇难,让爱玲失去了唯一稳定的经济来源。
对于爱玲来说,那无异于雪上加霜,只好再次搬家,搬到条件更加简陋的一栋小房子里去。
1967年4月,为了躲避人们同情的目光,张爱玲夫妇又从小屋搬到了康桥。
在康桥时,赖雅已是奄奄一息,整天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
他只能看着张爱玲为自己忙进忙出,喂自己吃药,帮自己擦身体。
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上苍带走了张爱玲于人世的最后一份牵挂。
赖雅去世后,遵照他生前曾立下遗嘱,张爱玲成了他所有作品版权版税的拥有者,同时也是他与布莱希特的信件和部分遗稿的继承人。
其实,这些所谓“版权版税”并无实际意义,赖雅的著作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愿意再版。
而所谓“遗稿”,更是毫无意义,一是因为它们往往都是半成品,即使偶尔有一两篇文章尚算完整,也没有哪家杂志愿意采用它们。
但赖雅的女儿却误认为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财富,现在被张爱玲一个人独吞了,颇有些愤愤不平。
也正因为如此,赖雅女儿一家从此也不再跟张爱玲来往了,张爱玲又变成了一座“孤岛”。
【睡前看会书】说:
遇上张爱玲,赖雅是幸运的,她给他的黄昏夕照平添了最后的温暖绚烂。
虽然很多人为张爱玲叫屈,说赖雅是她衣上的“虱子”,不但不会给她增色,相反还会让她感觉不舒服。
但张爱玲却将这件“爬了虱子”的“衣袍”整整珍藏了十一年,爱不释手。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用时间和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1、张爱玲在美国是否穷困潦倒,她有多少财产?
她有没有财产,与你我有关系吗?[捂脸]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内,终年75岁。那一日,是当年的中秋节。
2015年,在张爱玲离世2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美国寻访张爱玲旧居,亦回顾这位奇女子孤独与苍凉的后半生。
2015年5月25日,美国的国殇日。纽约曼哈顿的街头飘着一丝怀念和悲伤的气息。在世界贸易中心遗址附近的纪念馆,等候参观的人排成了长龙。从那里向东南方向步行十来分钟,是一条名为派街的小路。在金融区林立的高楼之间,这样的窄街让人想起幽深的峡谷。
记者也是来缅怀的,但拜访的是另外一段历史,一段绝大部分美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的历史。
半个多世纪前,一个瘦而高的身影,曾经在这些窄街小巷里穿行。张爱玲,这个风华绝代、冰雪聪明的女作家,到美国之初曾经在大西洋畔的纽约落脚,住过简陋的“救世军”宿舍,后来从美国东海岸漂泊到中西部,最终落脚于太平洋畔的洛杉矶,1995年在那里挥别尘世,至今整整二十载矣
1955年35岁时,张爱玲只身前往美国。后来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一个比她整整大29岁的忠实的共产主义信徒、左派作家赖雅。两人于1956年结婚,赖雅于1967年去世。晚年的张爱玲一直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她于1995年中秋节秋死于美国洛杉矶的公寓,7天后才被人发现。当时, 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却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了。 张爱玲出身于贵族之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鸦片,娶姨太太,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父母长期不和,终于离异。后来父亲续娶,张爱玲与父亲、继母关系更为紧张。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然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后来得了严重痢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不给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去。 ,海明威说回答说是“不幸的童年” 。张爱玲不幸的童年,让她过早领悟了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和冷漠,从而塑造了他的作品中如《金锁记》中曹七巧那样的畸形、病态的主人公。然而,张爱玲在出走牢笼之后,在她与社会的冲撞中,又使得她不由的留恋起昔日的张公馆。眼看着自己高贵的家族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瓦解颓败,张爱玲便有一种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感和自怜感,怀旧与颓废的情调,深深地烙在她心灵深处。由此可见,在一个作家成年后,仍不能逐渐超越早年不幸所造成的人格缺陷,那么,这就是这位作家终身的不幸了。 张爱玲来到美国后,虽然也接触了西方文化,也有了可让她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和条件,但 毕竟美国不是上海和香港,还有一段让她难以跨越的距离。她来美国以后写出的的作品,再也无法超越她在上海时作品,其原因无疑是她仍将自己封锁在这种没落贵族的被抛弃感中。她的精神世界,仍被她笔下所创造的各种扭曲的悲剧女姓性格所包围。终其一生,她再也没有走出这个死循环,从而注定了她在美国最后的悲剧。
2、袁立的基金会规模有多大?
无论多大多小,袁立做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袁立是明星、她没把自己当明星扎势,她用肩膀支撑尘肺病人微弱的身体,她蹲着给尘肺病人洗脚,她不顾危险下到600米矿井,谁能做到?那些得奖最多、地位多么多么高、大喊我们很真、我们不忘初心✊扭头再问台长:怎么样?钱赶快给我打到账上👉请问:你们又为尘肺病人做过什么?一句关心的口号都没有,躲的远远的,还说袁立是秀,你们来秀一下来、别跑呀……
做慈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从善的心。
过分关注慈善的规模就走偏了方向。
每个人的精力有限,纵使有家产万贯也不可能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对明星来说,其粉丝数量巨大,可以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来呼吁发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基金会做大,造福更多的人,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袁立作为一个知名的演员,参演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袁立在自己演艺事业巅峰时刻,毅然远离娱乐圈,放下自己的老本行,一头扎入公益事业,单就这一点来说这份胸襟和胆量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绝对值得社会大众的尊重。
相信有很多人是因为袁立才知道尘肺病,才有机会了解这个规模庞大的群体,才知道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病。它离我们这么遥远,却又这么近。
袁立以身作则,不为名诱,不为利惑,数十年如一日的做慈善,这是有多少人做得到的?袁立,为你点赞!
也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不管你能力大小,都伸出一双爱心的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张爱玲在母亲病重时,为何只是寄了100美元,而未去看望母亲?
张爱玲的身世和情感,与她的作品一样永远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张爱玲冷漠的叙述。看来她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但是母女之间毕竟一直是有联系的。远在伦敦的母亲病重离世前,想到的还是要见女儿一面,可见母女情分依然还在。
居住在美国的张爱玲没有远赴重洋去见母亲最后一面。其中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她自己经济拮据,负担不起去英国往返的费用;二是感觉母女情分并不那么深厚,不值得一去。
张爱玲母亲黄逸凡的一生,崇尚自由但未免冷酷
黄逸梵出生于大户人家,她的祖父黄翼升是李鸿章的副手。不过她是姨太太生的遗腹子,因此不被家人重视,虽然生在豪门但童年不幸福。22岁时,家人安排她和张志沂结婚。张志沂的父亲是清末名臣张佩纶,母亲是李鸿章的女儿。可以说他们算是门当户对,生下了张爱玲、张子静一女一儿,看起来很美满。
但是,这桩婚姻结果却很是失败。因为两个人的“三观”完全不一致。张志沂是个豪门遗少,黄逸梵却是新潮女性。张志沂承袭了纨绔子弟的作风,抽大烟,访烟柳,这显然都是与崇尚学习、接受新思想的黄逸梵不能接受的。于是,她一气之下舍下一双儿女,跟随小姑子留洋去了。
她的性格是敢做敢为,在家族雄厚的财力支持下说走就走。逃出牢笼般婚姻的黄逸梵,靠着从黄家分得的祖上古董开始了她的自由梦。她游历欧洲各国,与徐悲鸿夫妇学画,可与胡适同桌打牌.......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果断离去对一双小儿女来说毕残酷了点。当她在丈夫的感召下回归时,张爱玲才感觉到了一点家庭温暖。
不过,因为丈夫不思悔改依旧故我,使黄逸梵愤而决定离婚。丈夫很快就娶了一个令女儿痛恨的后妈。在这种畸形扭曲的家庭中长大的张爱玲,性格中难免更多感受的是“悲凉”。
没有温馨的家庭,没有父母的慈爱,张爱玲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和父母感情上的疏离。看得出母亲对张爱玲还是有担当有母爱的。后来她负担女儿的学费,带女儿听音乐会,教她绘画、钢琴、生活技巧以及争取更好的教育环境,自然也希望她能够成才。母亲从不重男轻女,因为能力有限,她宁肯只负担张爱玲的生活费,而拒绝负担儿子的。
不过她对女儿也很苛刻。除了嫌弃她的种种不会生活,还总是唠叨她花了自己的钱财。黄逸梵的闯荡都是用的祖辈家产,她本人并不会也没有学到一种赚钱的本事。这种坐吃山空的生活,自然让她对女儿的花费产生嫌弃,所以张爱玲感觉不到普通家庭的无私母爱,与母亲的隔阂油然而生。她总是存着““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很多……母亲的钱无论如何我是要还”这样的想法。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
这是张爱玲在一篇小说中说的话。她的作品给人的感觉,除了一地鸡毛的悲凉,就是千疮百孔的无奈。
同样,张爱玲与母亲的感情也是”千疮百孔“。
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时,她妈妈只提供学费,不管她暑假期间的食宿问题。她感觉出没有工作收入的妈母亲生活不易,就把自己获得的800元奖金上交。结果,喜爱打牌的母亲转身就把女儿的奖金输在牌桌上。母亲这种做派怎能不让张爱玲失望.......
不仅如此,母亲还怀疑奖金的来源:是否女儿和历史老师私通获得的“劳务费”?母亲一面催促她前往老师住处道谢,另一面还想去检查她是不是处女。这种不信任带来的伤害,比之钱财方面的矛盾更令张爱玲气愤。
关于自己和父母的感情,张爱玲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对母亲说:“爸爸没伤过我的心,因为我从来没有爱过他。可你不一样。但你比他还过分”。
张爱玲与母亲黄逸梵在感情方面都是孤苦而又失败的,这是二人的相似之处。不过,张爱玲具有母亲不具备的非凡写作才华。
综上所述,我以为张爱玲之所以没有去英国见母亲一面,而只是寄去了100美元,原因大概两方面都有:一是母女情分并没有那么深厚,不见也罢。二是她在美国的经济情况确实比较糟糕,往返美英两国的花费确实不菲(张爱玲晚年在美国的生活确实可以说是贫困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