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拟定增近40亿元 逾九成用于创新药研发

jijinwang
君实生物A股定增不超过39.8亿元——融资寒冬下,此次定增完成将进一步奠定公司国际竞争力
事件:君实生物拟在A股定增不超过7000万股、募资不超过39.8亿元,定增价格询价得出。公司目前总股本9.11亿元,A股现价78.76元/股,港股53.40港币/股。
[玫瑰]公司是国内头部biotech,管线具备全球竞争力:中和抗体是FDA批准的第一款中国自主专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有望成为FDA批准的第一款中国PD1
[玫瑰]此次融资将用于公司PD1、BTLA、EGFR-ex20ins突变等重磅管线境内外开发及研发基地建设:
(1)PD1:鼻咽癌有望美国获批,此次募资将推进胃癌辅助治疗、肝内胆管癌一线、头颈鳞癌围手术期等差异化适应症的国家中心III期;
(2)BTLA:下一代潜力免疫抗肿瘤靶点,公司全球进展最快,将联合PD1开展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淋巴瘤国际多中心III期。
[玫瑰]公司新冠管线布局前沿,催化较多:除中和抗体授权礼来已获得大量现金流外,公司新冠布局了RdRp(开展轻中症、中症状国际中心III期,已在乌兹别克批准上市,有望下半年申报国内上市)、3CL(即将临床)等靶点。

君实生物作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属于典型的“投资人+科学家”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在初期能够帮助初创企业融资并顺利完成商业化的布局。不过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科学家却出走创业。

11月12日,有自媒体发布关于质疑君实生物的长文,一时引爆市场舆论。当日晚间,公司收到上交所问询函。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文中抨击学术造假,产品技术实力水分较大等情况,君实方面予以否认。或受此事件影响,早盘君实生物A/H股均大幅低开,其中A股收盘跌6.22%。

作为一家生物科技,君实从新三板转战港股再到科创板,成立8年时间,大小融资数十轮,累计融资额超75亿。而这背后都有长袖善舞的熊氏父子身影。

医药界“融资王”

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生物创新药公司。两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大牛,张卓兵是清华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具有丰富的国内外科研经历,单继宽则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历任复旦张江生物制药公司医学部门经理等市场职位。

君实生物的核心产品是PD1单抗,可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常被大众称作“抗癌神药”。

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生物药占比正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肿瘤免疫领域的生物药,无异是最热门的赛道之一。而君实生物于2018年末成为首个国产PD-1单抗获批上市的企业,打破了该领域国外药品垄断的局面。这位成立8年的行业新秀,仅靠这一款产品,便一举成为生物药明星,站到了国内第一梯队。

君实生物不仅研发速度快,在融资动作上也比同行更为积极。

2013年,君实生物引入了战略投资人熊俊父子,以及后来的高管陈博、武洋,此后通过多次股权转让和增资,实控人最终变更为熊凤祥和熊俊。

2015年8月,君实生物正式挂牌新三板。同年11月,君实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众合医药。

2015年12月,君实生物发布了第一次定向发行股票融资,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公司三年内共完成了6次股票融资,频率几乎是每半年就融资一次。累计募资额18.08亿元,可谓新三板医药企业中的“融资冠军”。

值得注意的是,君实生物首次定增价格就高达63.49元/股,当时公司研发产品尚未面世,且仍处于一年净亏损五六千万的状态,几乎是“空手套白狼”。

2018年,港交所对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开闸”,嗅觉灵敏的君实生物第一时间拥抱新政,在当年年底火速完成了H股发行,成为第一家“新三板+H股”药企。

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试点开启,“融资王”君实生物也自然不愿错过。公司4月份正式启动科创板IPO上市辅导工作;9月24日,君实生物在新三板终止交易;9月26日,君实生物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

招股书显示,君实生物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8713万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0.01%。拟募集资金27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7亿元用于“君实生物科技产业化临港项目”、8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7月15日,君实生物正式在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冲上216元,较发行价55.5元上涨289%,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元,AH溢价率高达3.36倍。但似乎上市即巅峰,君实生物科创板挂牌4个月以来,股价已暴跌超六成。

成立8年来,君实生物已经历了大大小小10轮融资,加上科创板上市,累计融资额估计超过75亿元。截至11月13日发稿,君实生物在科创板市值621.8亿元,港股市值373亿港元。

“跨界从医”的研究员熊俊

能如此娴熟的资本运作,君实生物背后人物自然非等闲之辈,实控人熊俊金融专业出身,此前曾从事基金行业。

资料显示,熊俊1996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专业,2004年担任了国联基金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助理。此后又与与深鹏兴科技共同出资设立了上海宝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医药投资领域浸润多年。

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但事实上,如今担任董事长的熊俊,与君实生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1年。

2011年,熊俊以投资人的身份进入了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众合医药,经多次增资后成为了其实控人。2014年,熊俊率众合医药挂牌新三板。不久后,已在新三板挂牌的君实生物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了众合医药,将众合医药所有在研项目纳入体内,熊俊也随之坐上君实生物董事长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熊俊首先拿下的这家众合医药,无论是业务、体量、还是管理层,与君实生物几乎是“胞兄胞弟”的关系。

2008年,王永昌和马静创办了众合医药,主营试剂销售,在单继宽受让了王永昌的股份后,众合医药实控人变为单继宽和马静夫妇,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单继宽夫妇开始申请国家级药物审批。

2012年,在熊俊入主众合医药后,作为原董事与核心技术人员的单继宽和张卓兵跳出来创办了君实生物,双方各持股50%,主要做的也是单抗药物的研发。

为什么熊俊非要紧追不舍,得到众合医药实控权后,还要再拿下君实生物?

其原因或许是看中君实生物手上的真正的“创新”。从两家公司研发的产品来看,众合医药有6个在研项目,其中5个是仿制药或者仿创药,只有1个项目是创新药,而君实生物拥有的6个在研项目全部都是创新药。

能拿下审批的“创新药”才值钱,核心技术人员不在,光买个公司壳,没有什么用。

有意思的是,根据2014年1月众合医药发布的公转说明书,“除直接或简介持有众合医药股份外,公司实际控制人熊俊参股君实生物。随着各自业务的发展,上海君实未来可能与公司存在潜在的同业竞争。为避免与公司发生同业竞争行为,熊俊承诺不谋求君实生物的控制权。”

不过此后,技术高管陈博也离开了君实生物。2015年,陈博博士退出君实有限执行董事、总经理一职,且在2016年12月辞任君实生物首席科学家。在此之前的3个月,陈博在成都创立了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联想之星参与天使轮投资。

君实生物寻求科创板上市时,上交所甚至因此提出问询,要求公司说明陈博退出公司的原因。公司回复称,陈博退出君实生物的主要原因为其认为自身适合初创企业的经营管理,因而退出君实生物并自主创业。值得一提的是,在君实生物递交的其他应付款一栏中,公司需要在2016年12月31日前向陈博支付150万元。

今年10月13日,君实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武海先生因个人原因,于2020年10月13日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其未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辞职后仍担任公司董事。

目前君实生物的CEO为李宁博士,2018年加盟前,李宁曾任赛诺菲集团副总裁,亚洲区及大中华药政和医学政策主管,曾就职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USFDA)十二年,有丰富的新药研发、审批经验,还具有国际药企的资深运营资历。

目前看来,熊俊手下的原来的技术系高管纷纷辞职外出创业,原来的核心技术团队似乎已所剩无几,新招的技术高管似乎在审批方面更为擅长。

医保前夕遭狙击?

面对自媒体的指控,君实生物第一时间出面回应,表示经核实,文中涉及公司历史沿革、对外合作、在研核心产品的安全性数据及研发进展情况等诸多内容全面失实,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相悖。

与其他烧钱的医药企业一样,君实生物目前尚未实现盈利。数据显示,2017、2018、2019,公司分别亏损3.1亿、7.2亿和7.4亿,累计亏损19.9亿,今年三季度更是创下了亏损11.18亿元的纪录。公司在研项目众多,落地商业化的却屈指可数,扭亏为盈似乎遥遥无期,这也是君实生物频频遭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此前有媒体评论称,“跨界从医”的基金经理人,能够帮助传统的药企跳出科学家的视野和格局,在资本运作、人才聚集和企业运营方面展现创新魄力,以更敏锐的市场嗅觉带领企业在竞争激烈、风险高昂的新药研发领域乘风破浪。然过度沉迷资本操作,不免引来争议。

更值得细品的是,如今正值医保谈判关键阶段,为何只有君实生物在医保谈判前夕,遭到媒体点评,精准狙击?

针对此事件的发生,股票社区雪球上有球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