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管理公司股东有哪些条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有哪些)

jijinwang
留意到,上海金融法院公布2021年度十大典型案例五【钜派投资】:私募基金准备透过通道投借壳上市的公司股权,过程中底层资产被挪用(刑事),之后基金层面“投资者”起诉“管理人”以及“代销人”,要求解除合同返还投资。被告抗辩基金未到期清算,损失未定,系因他人诈骗异致,难以避免,无因果关系,应驳回起诉……法院最终判:管理人“赔偿”全部损失,代销人承担连带责任。
总结:
1、管理人在“募、投、管”三阶段均有不同程度过错,尤其没有发现伪造银行流水的细节(曾有当事人给我看过证据,惊叹形式上真是仿真,但是章不是那个章,细看还是比较明显,可以理解被骗的过程),轻信说辞,错就是错。
2、原告诉请“合同解除返还”,法院最终以“赔偿损失”判决,没问题,因为没有超出“诉之声明”范围,法院有权根据查明的法律关系,选择适当的判决基础,这也提醒原告选择何种之诉的重要性,幸好法院为避免重复诉讼,减轻讼累而作出相对公正的判决。
3、基金虽然未清算,但明知难追(犯罪嫌疑人已出逃日本),可以视为损失固定,基金清算结果是“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本案例改变传统立场,承认例外情形,加大保护投资者力度。
4、参与代销的关联方,法院认定本质上就是委托代理法律关系,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违法违规的,根据当时的民法总则规定连带赔偿。

1、一只股票前十大股东基本都是基金,信托,公募,私募,但是这个公司业绩并不好说明什么?

一只股票前十大股东基本上都是基金、信托、公募、私募都机构投资者,但这家公司的业绩并不好,这说明了机构投资者看好这家公司的股票。为什么这样说呢?机构投资者在选股票的时候有自己一整套的策略,除了公司业绩之外,还要考虑到其他多种因素的。这里主要讲以下几个因素:

1,有兼并重组可能

机构投资者在做出购买业绩不好的股票决定之前,一定会对该公司进行全方面的调查,他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就会比散户或小机构投资者先知道或多知道公司未来会有重大改变,也许是兼并重组能够让公司迎来重大转机的机会。所以,机构投资者会预先潜伏到这些所谓“业绩”不好的股票之中。

2,公司在未来的成长能力

机构投资者在选择购买公司股票的时候,非常看重公司未来的成长能力。可能在购买公司股票的时候,公司业绩不好,但是,这可能是受行业或产业结构的影响,行业已经发生转机,未来公司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只是多数人还没认识到。其次,公司的某项工作或新技术将使公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壮大,这种能力比公司暂时的业绩好坏更重要。

3,公司基本面

公司的业绩不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公司业绩不好可能只是暂时的,只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些许问题,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这个时候,因为暂时业绩不好影响股价,反而是买入股票的机会,一旦公司基本面有好转的迹象,公司股票大概率会出现上涨。

总之,公司业绩好坏并不是机构投资者购买该公司股票的唯一因素,有时机构投资者买股票与公司业绩根本无关,是有其他考虑,只是不为散户们所知而已。🧐🧐🧐

一个股票前十大股东都是机构,但是业绩并不好,这是为什么?

一,上市公司一般是在半年报和年报的时候会公布十大股东,这个时间是滞后的,所以有时候你看到的前十大股东,并不准确,可能是两三个月以前的数据。这个时候你按照机构买你也买的思路,有可能就会成为接棒者。

二,有的时候上市公司因为重大消息会公布实时股东情况,这个时候你看前十大股东都是机构的话,有可能是该上市公司即将发生基本面的变化,比如重组被收购,或者收购别的公司,或者有重大销售合同签订等消息,也有可能是因为业绩不好有重组预期,比如著名的基金经理王亚伟有段时间就偏好重组,在一些有希望重组的股票里面潜伏。又或者淡水泉投资前两年通过政策研究押注的雄安概念股,潜伏一段时间,遇到政策利好赚的盆满钵满。

三,即使实时十大股东情况是真实的,这其中也有可能有猫腻,主力机构有可能联合几个机构位列十大股东,而用其他账户在出货。

四,机构也不是万能的,有可能看走眼,例如以前的老庄股银广厦,乐视网,崩盘以前股票被庄家吹的神乎其神,甚至勾结上市公司做假帐,虚构业绩,最后有无数机构踩雷。

五,庄家勾结机构接盘,庄家想出货,而接盘者寥寥,找几家机构接货,一般签订有协议,把手里的筹码对敲给机构。然后放消息拉一把股价,机构有时候会配合,做得好,会赚一把,做不好庄家会赔偿损失,当然,这些协议都是桌子底下的协议不能见人。

所以一只股票前十大股东是机构,而业绩并不好并不能说明什么。这个时候要结合公司公告,公司的基本面,还有股价所处的位置来综合分析,如果股价在底部,基本面有转好的迹象,那么股价向上的可能性比较高。反之,如果股价处于高位,基本面有转坏或爆雷的可能,那么建议回避。

我是证券从业人员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信托和公募很多都是3-4年一个周期的!!不是个人拿个两周就想赚大钱!!有些就是行业周期低点进入!!然后行业从差到好需要1-2年,很多个人熬不过这个时间!!大资金在中途慢慢收集筹码,一旦行业进入景气阶段,业绩爆发,就有其它人来抬轿子!!然后大资金在上升途中慢慢出货,获利了结!!个人三四年的时间资金翻一倍,很多人会觉得收益太低,但是大资金会觉得很合适!!

2、目前申请私募管理人对于条件有什么要求?听说目前协会很严格?

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或控股股东重大变更环节,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越来越关注股东是否满足基金业协会相关文件要求。因此,确定私募基金管理人股东是否合格,是新设私募基金管理人或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股东之前需要评估的重要问题。


本文总结实务经验,结合私募新规以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的相关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梳理私募基金管理人股东的条件,供行业参考。


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股东/合伙人的认定标准


一、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股东/合伙人的认定标准


《暂行条例》规定,有规定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股东或者合伙人。对主要股东/合伙人采用“负面清单”形式明确不得存在五种情形。但是我们在《暂行条例》中并未看到对“主要股东或者合伙人”标准进行界定。在相关法规中提到“主要股东”的情况如下:


二、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股东/合伙人的认定


《暂行条例》仅列明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股东/合伙人条件,并未给出具体的认定标准,未来有待证监会或基金业协会在落实《暂行条例》的过程中进行具体规定。


鉴于《基金法》是《暂行条例》的上位法之一(仅就调整对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而言,《基金法》构成《暂行条例》的上位法),前述《管理办法》中关于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的认定标准,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股东/合伙人的认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 公司型私募基金管理人


在私募基金管理人中,对主要股东的认定标准可以参考该规定,即主要股东是指持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股权比例最高且不低于25%的股东。根据该标准,如果私募基金管理人股权比例最高的股东有多个且持股比例都不低于25%的,则可能存在多个主要股东。如果私募基金管理人所有股东的股权比例均低于25%,则该基金管理人也可能不存在主要股东。


2. 合伙型私募基金管理人


《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由依法设立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担任。那么,如果合伙企业申请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如何认定合伙企业的“主要合伙人”呢


我们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认定,一是参照主要股东的认定标准,即在合伙企业中出资比例最高且持有合伙份额比例不低于25%的合伙人,可以认定为主要合伙人。


二是由于合伙企业申请成为基金管理人的,大部分均是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人暨执行事务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业中居于较为重要的地位,通常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事务,决定合伙企业的主要事项,因此对合伙企业具有较大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具有将普通合伙人认定为有限合伙企业的主要合伙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综上所述,在证监会或基金业协会尚未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之前,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股东/合伙人,如果是公司的,建议将持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股权比例最高且不低于25%的股东认定为主要股东。如果是有限合伙的,建议将持有私募基金管理人份额比例最高且不低于25%的合伙人以及执行事务合伙人均认定为主要合伙人。


新申请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股东条件清单


根据基金业协会最新登记须知、登记清单和实务操作经验,新申请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股东需要检视以下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和附条件认可清单所列条件。


1. 正面清单


1)以货币出资且具备出资能力。


2)用于出资的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真实、合法。


3)外商独资或合资的机构,其股东应为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该公司的境外股东应为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批准或许可的金融机构,且境外股东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证券监督机构已与中国证监会或者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签订证券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


2. 负面清单


1)主要出资人曾经从事或目前兼营民间借贷、民间融资、融资租赁、**业务、小额理财、小额借贷、P2P/P2B、众筹、保理、担保、房地产开发、交易平台等冲突业务。


2)为资产管理产品。


3)委托代持股权或隐名持股。


4)股权架构存在嵌套或交叉持股、循环出资情形。穿透至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架构超过三层,且无法说明合理性。


5)存在以下不良诚信信息:


a)最近三年受到刑事处罚;


b)最近三年受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


c)最近三年被证监会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d)最近三年受到其他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e)最近三年被基金业协会或其他自律组织采取自律措施;


f)最近三年涉及诉讼或仲裁;


g)最近三年其他合法合规及诚信情况。


6)曾经担任因以下情形被基金业协会不予登记的申请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且自该机构不予登记之日起不满一年:


a)申请机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资金募集相关规定,在申请登记前违规发行私募基金,且存在公开宣传推介、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行为的;


b)申请机构提供,或申请机构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第三方中介机构等串谋提供虚假登记信息或材料;提供的登记信息或材料存在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的;


c)申请机构主要股东、申请机构自身曾经从事过或目前仍兼营民间借贷、民间融资、融资租赁、**业务、小额理财、小额借贷、P2P/P2B、众筹、保理、担保、房地产开发、交易平台等与私募基金业务相冲突业务的;


d)申请机构被列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


e)申请机构的高管人员最近三年存在重大失信记录,或最近三年被中国证监会采取市场禁入措施的;


f)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3. 附条件认可清单


1)穿透至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架构超过三层,但能够说明合理性的,例如央企或地方国企作为股东。


2)申请登记前一年内发生股权变更的,需要说明理由以及合理性。


3)同时作为实际控制人或第一大股东的股东,如其已设有同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需提交新设同类型私募合理性说明。


4)股东为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或其实际控制的主体中存在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关联私募基金管理人出具承诺函,承诺若申请机构展业中出现违法违规情形,应当承担相应的合规连带责任和自律处分后果。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境外股东能否作为出资人以及管理人的外资比例的问题,实务中,我们注意到协会曾就外资比例超过50%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出过反馈意见,认为需要满足《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解答(十)》(以下简称“问答十”)的规定,即出资人和实际控制人应为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批准或者许可的金融机构。对此,我们认为,从问答十的适用范围来看,其适用于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申请机构,如果拟新设的申请机构的直接股东均为境内机构或自然人,则申请机构属于内资公司,应不适用问答十;但不排除在实际审核实践中,对于穿透后的外资比例超过50%的申请机构,协会从实质审查角度,参考问答十进行监管。


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公募基金管理人主要股东/合伙人的比较


与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股东规定方式不同的是,《基金法》、《管理办法》对公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股东标准主要从正面提出明确的条件与要求。两类基金管理人主要股东条件与要求比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