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股市快速下跌的时候卖出自己持有的股票或者基金,但是我们却留意到一些机构正在买入。这个星期周一下跌,周二下跌,周三盘中下跌,后来逼行反弹。也就是说,前三个交易日都是以大幅度的下跌为主,但是在这三个交易日里面却有很多ETF份额是逆势增加的。
这里包括了主题行业类,比如像医药、半导体、光伏。宽指类的基金也包括创业板ETF,这些ETF 都在下跌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机构资金的增量购买。
本周前期创业板下跌比较快,但是华安和易方达的两只创业板相关ETF ,新增份额就超过了22亿份。沪深300的ETF 同样有所增加。华泰柏瑞的一只沪深300ETF 前三个交易日增加了2.3亿份。
除了宽指类的基金,一些行业主题类的基金也不断得到资金的追捧。比如医药类的易方达和华宝两只医药类的ETF, 前三个交易日累计新增份额就超过了6亿份。
除此以外,光伏、半导体、5G通信等也实现了份额的正增长。机构对目前市场的下跌,归纳出几方面的原因:基本面上很多板块在前几年已经累积了较高的涨幅,
估值比较高。刚好碰到这一段时间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作为导火线,这些板块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但是事件性的影响往往相对短期,只要事件平复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估值也在这一段下跌当中慢慢地降了下来,所以这个时候机构对后市更加乐观一些。也许这些就是我们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需要参考的。
股市投资里,因为每个人的资金量、成本结构、个性爱好等差异,使得每个人在策略和执行上都千差万别,有的人翻倍了还不知足,有的人10个点就欢喜得不得了了。
这就使得像什么是“收益最大化”,什么是“合理预期”,什么叫“价值投资”等这样主观化、意识形态方面的话题就变成了开发式的话题,千人千面,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两个各方面情况都不一样的投资者,鸡同鸭讲式地坐而论道,聊着聊着自然就聊不下去了!
但有两点是始终不变的:1、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是能上升为自身投资策略心得体会的,而不是照搬各种大师语录;2、要能赚到钱的,并且是能持续赚到钱的。
今天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就在一起论讨:基金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卖出最合适?
股市投资就是一次次的获利了结后的再投资,如果投资者只是想赚一把就走,以后都不回来了,这个很容易。难的是当老持仓收益大到让投资者心动,想点几下鼠标时,接下来再投资时买什么?
这样,投资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永无终点的循环,而如果想一直就这么滚下去,能更好地控制每一次再投资的成本,就成了基金投资成功的首要因素。
首先,成本多少是高、是低,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结果,更多的是要参考该行业板块或个股整体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降期,而要锁定一只目标基金,就必须对该基金重仓的行业板块,以及基金经理重仓调仓的风格和节奏很熟悉。
其次,控制好成本,只是降低了持仓的风险,市场里那些低估值、基本面扎实,但缺乏资金面推动,股价就是不涨或反跌的行业或个股多的是,这就自然而然要考虑时机问题。
再牛B的白马股,但是因为成本过高,1,2年都翻不了身或者始终不启动,光耗着傻等,那能叫价值投资吗? 好股也自然要有好价格,对于一名专业投资者而言,最稀缺的资源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虽然短期看,个股股价会经常偏离基本面,出现超涨或超跌的情况,但长时间看,股价仍会向基本面回归。锁定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的目标基金后,最适合切入的时机应该是在横盘震荡阶段,“拿不住”归根到底还是对基金重仓行业板块及个股的基本面不熟悉。
最后,在考虑是不是要做获利了结了,或者是不是要调仓了,关键还是看行业板块是不是具备长期稳定的确定性发展,以及短时间内股价和基本面的偏离程度。短时间内能涨得飞起的,往往是概念炒作大于基本面推动。
投资中,上上之选就是有中期坚实的行业基本面及短期国家大战略,行业政策支持的;中选则是有中期坚实的行业基本面,但主要依靠市场自然发展的;下选则是短期国家出台某一领域行业支持政策,但行业基本面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属于长期利好,但无短期实质推动的。
而最下下选的,就是什么都没有,纯看技术指标,靠情绪面和资金博弈的,这样的个股,博赔率大于胜率,就权当是买了张彩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