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基金的历史(中国最厉害的私募基金)

jijinwang
2017年,高瓴资本张磊挥金531亿买下了奄奄一息的“中国鞋王”百丽,百丽两大创始人毫不犹豫地套现130亿离场,邓耀在走之前说:“百丽已经气数已尽,再无回转的可能。” 仅仅过了两年,这两位创始人连肠子都悔青了。
巅峰时期的百丽,在全国开了20000多家门店,市场份额高达50%。 但是2013年移动电商崛起,百丽多次转型都以失败告终,很多门店出现负利润,百丽不堪重负,濒临倒闭。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多么豪气的一句话,多么霸道的一句广告词,当年的百丽也的的确确做到了这句话,但谁能想到,这个昔日的“中国鞋王”,竟会在下坡路上一去不复返,直至无奈退市!
这时,张磊豪掷531亿收购了百丽57%的股份,以一己之力帮助百丽成功转型,旗下子品牌滔博运动港股上市。
张磊了解过制鞋这一行业,制造出一双好鞋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设计到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过程、配送,再到零售,每个环节的复杂程度和对管理能力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虽然百丽陷入危机,千疮百孔,但是张磊知道,百丽的基础是相当厉害的,经过改造是可以重新走向辉煌的。
很多人不知道张磊是谁,甚至疑问,是明星吗?好像在我们的世界里,出名的人大多数就是明星,其实,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我们还需要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对其他领域多多了解。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商业奇才张磊。
张磊在2005年拿着2000万美元创建了高瓴资本,短短15年时间,靠着自己“唱反调”的投资方式,成功将高瓴的资产管理规模变成5000亿人民币,也直接让高瓴资本变成整个亚洲最大的私募基金组织。
依靠着投资腾讯,张磊的资产翻了上百倍,这还只是其中一角。京东蓝月亮格力等等都有他投资的痕迹。
在张磊接手百丽后,就将自己公司的专业人士,运营团队进驻工厂,门店,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为百丽的数字化转型,与拓宽百丽的电商销售渠道做基础。
短短两年的时间,百丽便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让所有不看好百丽的人大吃一惊。
据FT报道,从2005年到2012年,高瓴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52%的年化回报率。随后,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2014年回报率下降至40%以上,至2020年,高瓴资本已经拥有超过5000亿的资产,年化回报超33%。这个年化回报率比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还高。张磊也被誉为中国巴菲特。
作为我国“教父”级别的投资人物,张磊的成功绝非运气和偶然!他深受巴菲特“长线投资”和恩师大卫·斯文森“价值投资”理念的影响。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是一直坚持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的结果。
这就是张磊一直奉行的价值理论,他认为做事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而不是只有短期的博弈,也借此成功将高瓴资本发扬光大,使其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亚洲最大的投资公司
他在自传《价值》中专门解释了收购百丽的事:高瓴资本从创立之初就在对国内的零售业进行调研与分析,非常清楚零售行业眼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他押宝百丽,是因为对百丽长远的未来有绝对信心!
难怪这本书一经面世后,就受到了50多位国内外的商界大咖同框推荐,甚至还被很多人买去作收藏,我想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在《价值》一书中,不仅有张磊出资格力,公牛福耀玻璃,蓝月亮等故事的始末,更有张磊对于出资价值的个人考虑,还有那赋有哲学,由浅入深,赋有哲理的文字,都让人看完浑身一震。
他曾说过:“一些投资者的目光十分短浅,他们认为接手一家公司或者股份近些年的利润效应最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技术更新迅速,资本相对不足的产业来说,但往往这样的做法只能获得蝇头小利,如果想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就要在心中接受短期内亏损的现象。”
如果你觉得迷茫找不到方向,或者赚来的钱不知如何投资,不妨读一读这本资本大咖的良心之作,两包烟的钱,指引你做一个聪明的投资人!张磊这部《价值》已经帮很多职场新人和创业者消除了迷茫,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如今社会不进则退,多学学《价值》中 “钱生钱”概念,深探“富人躺着**”的秘密,学会**经验技巧,投资自我,老的时候才不会为钱烦恼!感兴趣的朋友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即可下单。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中国证券市场逐渐形成和发展,私募基金开始萌芽,这一阶段主要以证券公司与大客户之间一种不规范的信托关系形式存在;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一些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委托承销商进行投资,众多咨询顾问公司成私募基金操盘手;在2001年后中国股票市场急速调整并持续4年多的熊市中,私募基金原有的操作手法和投资理念受到市场的挑战,大批私募基金倒下。这一阶段,私募基金行业经历了痛苦的调整和转型。受市场调整和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影响,券商委托理财等业务受到整顿,合法私募基金开始出现,同时按传统方式运作的私募基金仍在悄然发展。

私募基金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3-1994年,证券公司的主营方向从经纪业务走向承销业务,与之配合,需要定向拉一些大客户,久而久之形成不正规的信托关系,而证券公司的角色亦转换成受托人,由大客户将资金交与证券公司代理委托进行投资。这部分资金大多发展成隐秘的“一级市场基金”。专门在一级市场中打新股,利用营业部的优势,实现的收益率不仅较高,而且基本上没有风险。

第二阶段发生在1997-1998年,当时一级市场非常活跃,上市公司将股市集资来的闲置资金委托主承销商进行投资。这段期间出现的地下私募基金更加接近于严格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并且大多以公司等形式出现。《公司法》规定,企业大部分资产不能投资于股市,投资咨询公司也只能做简单的咨询业务。但实际上,众多咨询公司、顾问公司一直在以“委托代理”的方式操纵着数目颇为庞大的地下私募基金。而一些投资公司实质就是兼顾财务顾问、重组服务的民营投资公司型基金,并且往往背靠着一些证券公司,对整个市场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至2000年中,由于各种“投资管理公司”过热,大量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跳槽,特别是1999年中出来的一批证券业的资深人员,由于其专业知识较熟,加上其市场营销技巧,进入该领域后在市场上形成了巨大反响。另外,在此期间综合类券商经批准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受托管理现金、国债或者上市证券。从地下秘密转为地上公开后,各券商之间在这块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了。一些证券公司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中都有雷同的承诺,如保证收回本金、保证年收益率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资金以获取较高收入,券商就提高进入门槛的资金要求。据了解,一些券商至少要求是上千万元的资金量。

正是因为有上述特点和优势,私募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十分快速,并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培育出了像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和国际金融“狙击手”。在国内,虽然还没有公开合法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但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个人从事的集合证券投资业务却早已显山露水,从一定程度上说,它们已经具备私募基金应有的特点和性质。

据报道,国内现有私募基金性质的资金总量至少在5000亿元以上,其中大多数已经运用美国相关的市场规定和管理章程进行规范运作,并且聚集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经济学家。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们只能默默无闻地生存在不见阳光的地下世界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基金市场的开放已为时不远,根据有关协议,5年后国外基金可以进入中国市场,未来市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由此,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尽快赋予私募基金明确的法律身份,让其早日步入阳光地带,这不仅有利于规范私募基金的管理和运作,而且可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减少交易成本,推动金融创新,并不断创造和丰富证券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满足投资者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

据圈内人士估计,中国现有地下私募基金的总量远远超过在深沪两地挂牌的封闭式基金。其总量保守估计已在2000亿元左右,较高估计则达5000亿元。按此估算,考虑到这些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我们可以认为,虽然在深沪两地挂牌的证券投资基金的股本和净值占流通市值的比率不到4%,但加上私募基金部分,则这一比例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美国1999年投资基金占股票市值的比率为18%)。

所以,私募基金实力强大,需要证券监管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规范引导其走向正确发展的道路。虽然中国私募基金市场的发展带有自发性、地下性,但却并没有乱成一团,而是相当讲求信誉,秩序井然,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纠纷问题。正是因为私募基金的市场化,许多公募基金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首先是基金持有者与管理人的激励兼容问题。证券法规定,公募基金每日基金管理人的报酬为上日基金资产净值乘1.5%乘1/365,比例相当高,这直接导致部分基金管理人希望在短时间内抬高资产净值以获益,临到年底分红时,又迅速做低净值,容易造成违规操作。其收入从年终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使得基金持有者与管理人利益一致。

其次是基金管理人的风险承担机制。国际上基金管理人一般要持有基金3%至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人与基金利益绑在一起。中国大部分私募基金也采用这种方式,不同的是其比例高达10%至30%,因此发生亏损时,反而是基金管理人损失最为严重。之所以比例这么高,是因为中国信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同时由于其操作处于地下状态,风险较大,比例不高难以吸引资本加盟。

第三是基金管理人对于资金持有对象的主动选择机制。据称,一家70亿元规模的私募基金在招募时即对资本持有人提出“八不要”:资金少的不要,一般每人要在3000万元以上;要求固定回报的不要;时间短的不要。

第四是融资和投资方式的充分市场化,其中许多可能触及金融管理规定。在私募基金中,一些不合法但合理的做法非常盛行。

第五是私募基金开始注重治理机制问题。

三季度A股连续下跌,但兴业信托公司公布的三季度报告却显示,与其合作发行的绝大部分私募基金在三季度末保持了高仓位。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兴业信托发布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三季度管理报告显示,82只阳光私募9月底平均仓位66.91%。其中,28只产品仓位九成以上,占比34.15%,而16只产品几乎满仓操作,持有权益类资产比例在99%以上,占比19.51%。此外,仓位在70%~90%之间的私募产品数量为16只,占比19.51%;仓位在50%~70%的产品数量为14只,占比17.07%;仓位在50%以下的私募产品数量为24只,占比29.27%,其中,仓位在一成以下的私募产品数量为5只。

此外,随着近几年私募基金获得爆发式增长。据格上理财统计,阳光私募基金公司已经超过500家,产品总数已超过1000只,规模达到1500多亿。有多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了50亿元,多只私募产品的首发规模超过了10亿元,已堪比公募。另据格上理财统计,公募基金2010年全年,共发生372次基金经理变更事项,比2009年高出七成左右,同时发生192起基金经理离职事件,也比2009年的117起高出64%,可以看出公募基金经理变更速度惊人,且有加速趋势,辞职的基金经理大多数进入私募界发展,中国金融界的精英汇聚于此,说明私募基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伴随2015年脚步声到来的是保险资金运用一个接一个细化方案的“落地”。其中,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专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尤为引人关注。

有谁知道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史?请赐教

私募股权基金起源于美国。19世纪末,有不少富有的私人银行家通过律师、会计师的介绍和安排,将资金投资于风险较大的石油、钢铁、铁路等新兴产业,这类投资完全是由投资者个人决策,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这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雏形。

中国探索发展创业投资的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后10多年间,由于受制于法律体制和市场环境等因素,PE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此时的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仍在学习、摸索阶段。

当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私募股权基金必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由于相关主体不了解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投融资企业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而后,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涉及到私募股权投资的业务模式、投资分析及其收购策略与获利模式最佳投资公司的寻找、评估和筛选与项目评估及交易估值 私募股权融资法律实务:融资谈判及其技巧与融资模式设计 私募前的经营模式调整、商业计划书制作 股东协议制作、私募流程设计及投资退出策略与渠道设计 私募尽职调查及相关私募法律文件制作 上市企业必备法律要件的比较与利弊剖析 拟上市企业法律要件规范化的途径与步骤 PE核心法律条款(优先清算权、对赌协议、拖带权、共同出售权、优先购买权、回购权、保护性条款)。去证监会网站查个人建议你去看看邱晓慧的私募江湖一书,虽然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有一定的差错,但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不同中国垃圾式的教科书。

私募基金的发展

中国银监会推出《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对以信托形式存在的阳光私募业务进行规范,是为了保证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和运行,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