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最后结局如何(基金最后的结局)

jijinwang
周末开聊(二)!
(一)中概股遭受血洗!当时有多么的疯狂,现在就有多么的卑微!遥想21年1月中概基金发行时候的火爆,争夺港股定价权,经过了一年,得到了什么?花了大价钱,机构投资者起哄,散户和基民头脑发热的跟随,买了一个大教训。可以说这样的教训确实太贵了。坦率的说,很多同志进入到了自己从没有涉足过的领域。A股确实成立了几十年啊,虽然大多数时间,大家过的是不痛快的,可是毕竟有管理层的保护,遇见财务造假或者暴雷的没办法,其他的怎么多空循环,很多老同志还是坚定信心多空循环,还能忍住。可是中概股这种国际定价,甚至港股挂牌的中概股也是国际定价,玩法更多的也是和国际更多的接轨。看见了很多个股跌幅超过9成,甚至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下跌。这已经不是血洗能简单概括,把这个事情说过去的事情了。这也不是割韭菜,这就是要命!现在坦率的说,港股确实小部分到达了投资的价值区间,从估值角度还是技术角度,到了长期以及超长期价值投资的区域。但是大部分还没到,甚至说这样的学习还会持续较长时间,更多的体现在个股上。很多现在还在烧钱支撑的,估值没法计算了,就是市值来看,从业绩增速来看,都还是非常非常的贵。同志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人嘛有七情六欲,钱多了,就容易讲故事,吹嘘,显摆。可是钱少的时候,人都是务实的,都是低调的。现在开始全球资金都会逐步的减少了,下周开始美联储加息缩表也会提上日程。水少了,钱少了,都没人相信市梦率了,没人听故事了,大家都开始务实了!所以你还烧钱,讲故事,没人再听这个话了!所以港股呢,业绩确实达标的很小部分的互联网企业到价值了,很多金融股到价值了。但是那些讲故事的,继续下跌吧。港股的流动性现在比较差,但是从港股的定位来说啊,在我们A股这三个交易所,还是相对封闭的情况下,港股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借用一句话,无论怎样,江水不会倒流!
(二)美元逐步的在走强,请大家务必足够的重视。人民币会逐步的开启贬值的周期,但是这个幅度会控制在百分之十左右的空间。大家认为美元回流割了全球的韭菜。其实这是表像。美联储扩表是扩大资金的负债,释放资金,资金就是资本,资本去向全球,转化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膨胀其他人的资产。可是美联储缩表,是缩减自己的债务,把美元收回来,那就是缩减别人的资产。一扩一缩之间,就把别人的资产利润带回来了。本质上也是保护老美自己的资本的手段。至于通胀也好,金融危机也好,都是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而已。所以才有那句话,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在美元的收缩期,务必要注意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和资产价格收缩的风险。任何东西都是有个大家普遍认同的公允价值,可是当货币出现的时候,会随着货币的变化,而叫价格在价值的高低估之间波动。
(三)请大家务必要重视到事情的严重性。就是19年以来,涨幅N倍这些个股巨大跌幅潜力的严重性。可千万别因为短期反弹你就高兴,就又开始做梦,这是个噩梦。说句难听的话,你还玩那些涨了N倍的东西,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不要看见反弹了就说些莫名其妙的风凉话。高位的下跌时间还长着呢,咱们往后边看呗。笔者家乡有句话说的挺好的,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大家来是**的,不是来制造矛盾的。很多高位的东西,法人资本都卖了,你觉得跌这么点儿,就会给买回来吗?人家是1块钱的东西卖在了100块钱,跌到50块钱人家能接吗?还赚50倍呢。你不跌到几块钱,人家不会回来重新买进的。要不怎么人家法人资本有钱呢。最后我相信,除非是有明显仇恨冲突的除外,实话都难听。咱们多琢磨琢磨。就这!

1、买了基金的小伙伴你们还顶得住吗?

从来不懂怎么看,也没买过基金的我,去年的时候跟几个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聚,中途他们聊到了基金,对这行不了解的我听得入迷。

听他们说到一个月涨了多少,赚了多少,而且还有上涨的趋势,我一听立马就心动了。

连忙问到,现在入手买哪种比较好呢,他们说:买ppc币吧,对于这个词,我是完全陌生的,就随口说好,怎么买?

他们就手把手教我操作,那一天,我拿了我所有的私房钱10w块钱都投了下去,心想很快就有收益了,赚个几万块我就不要了。

我就天天看呀看呀,一天跌一次,一天跌一次,我就连忙问他们,怎么办,天天跌天天跌,需要卖了吗,他们说再看看吧,不然亏大了,大概过了一个星期,我发现涨了一点,心里得到了一点安慰,可是好景不长,又连续下跌。

直到今天,10万块只剩4万左右了,我也没去看了,放在那里顺其自然吧,他们在说什么基金股票的事我都不去好奇了。

去年开始买基金,随便买都能挣点钱,所以越买胆子越大,从开始一千块钱,到后来的三四万,收益也从了刚开始几毛钱到几十块,几百块,年底的时候快过春节了,收益最高峰,4000多块,但是想着全清了,但是看到几个股市大V一直看好,就没卖,节后一落千丈,又是各路大V说不能割肉,……

结果,昨天晚上去年一年的收益全部亏完了,哈哈,彻底平静了!

2、470亿基金经理蔡向阳41岁不幸辞世,不惑之年应明白什么?

不太了解这个事件,但是任何一条生命的逝去得值得惋惜与同情,不论是不惑之年还是年近古稀。

只不过40岁的人可能还背负着更多未尽的使命吧,比如养育儿女,孝顺双亲等。都说人生在世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有些意外我们无法把控,比如车祸、天灾,但有些“意外”却是早有预兆的,比如疾病。所以我觉得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让自己健康无虞,这样你所关心的,你所热爱的,你所追求的才会有延续的故事。

否则,随着一个人的逝去,他身上有再多传奇的故事,都只有一个仓促的结局:本剧完!

近日,金融圈突发噩耗——知名基金经理华夏基金蔡向阳,已经不幸逝世。享年41岁。截至11月1日,该只基金成立18年来累计净值增长率超过16倍,年化平均回报超17%,累计分红111次,为投资人分红超过169.5亿元。公司内部人士哀叹:“很年轻,心好痛啊!”

多年来,英年早逝的金融界精英时有发生:2013年3月,博时基金行政总裁李锴因突发脑溢血于凌晨不幸在香港逝世,年仅42岁;2014年8月,长信基金首席风控官陈晓刚因突发脑出血离世,年仅45岁;2015年10月,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项廷峰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46岁;2018年5月,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死,年仅45岁;2018年7月,招商证券总监杨晔突然发病去世,年仅48岁。

人到中年,事业巅峰,正是实现人生蓝图,施展聪明才华的宝贵年华。然而,刚过四十,事业戛然而止,生命走向终点,这些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世之精英,却撒手人寰,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顿足捶胸,潸然泪下。那么,不惑之年,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呢?

每天除了工作,还有休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应该是几千年亘古不变的生产和生活规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精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打破这一铁律。为了工作,为了业绩,为了生活,昼夜不分,黑白颠倒,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熬夜。长此以往,必将打乱人体生物钟,降低自身免疫能力,透支身体,罹患疾病。因此,不惑之年,中年人一定要学会休息。没有你,地球照样轮转;可没有你,自己的家庭将四分五裂。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每月除了出差,还有回家。

职场如战场,上场不退场。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频繁出差等时常伴随着事业刚刚起步的中年人左右。一公司经理曾说过“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少了一些去外省出差的调研。如果按照往常的节奏,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是处于‘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路上’这种状态。”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家之主,事业心不可泯灭,常回家看看也在情理之中。家里有父母、爱人和孩子,那才是温馨的港湾,人生的憩所。这不应成为家人每月的乞求。

每年除了收入,还有支出。

外表光鲜,收入豪横的表面,没有人知道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心底之痛。由于长期脑力劳动、生活不规律、缺少室外运动等,他们中“三高”人群尤其多,步入中年后,心脑血管病成了他们生命的最大威胁,猝死成为他们生命的魔咒。既然有颇丰的收入,何不洋洋洒洒地“挥霍”支出一把:陪父母外出旅游,陪爱人过一个周末,陪孩子逛一逛游乐场......这才应是生命本来的意义之所在。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保持“收支”的平衡。

人生除了高潮,还有平凡。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会提醒自己要注意身体,早点下班,但往往又会被工作所左右,焦虑、彷徨的情感又会在一天的时间里轮流上演。花无千日红,人无百日好。作为中年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事业达到一定高度时,要学会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歇息,又为下一次冲锋积攒能量。平凡中见伟大,进退中显智慧。

结语:不惑之年的蔡向阳不幸辞世,我们不希望下一个“蔡向阳”重蹈覆辙。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我们向往理想、事业和成功,但我们更不能忘记爱情、婚姻和家庭。后者才是我们前进的信心、动力和源泉。人生贵在一度。作为中年人,我们要学会取舍,知道进退,明白收放,淡泊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生活的稻草所压倒;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诗和远方;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摄取生命的价值和芬芳。不惑之年,你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