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1岁时东山再起,仅靠几个人,十几头牛,8年时间卷土重来,把销售额做到200亿,一举成为行业第一。他就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
图片
牛根生
1958年,牛根生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父母抚养14年。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牛根生进入进入一家回民奶食品厂,也就是伊利的前身,成了一个洗瓶工。从基层干起,当过车间主任,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和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矛盾激化,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被迫出走。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当时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牛根生主管的事业部)。
图片
1999年,41岁的牛根生再次创业,成立蒙牛乳业。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蒙牛产业链上联系着百万奶农、千万股民、数亿消费者,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不过,这一切,都在2008年戛然而止。
这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蒙牛奶粉也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
政府进驻,经销商倒戈,消费者退货,牛根生苦心经营9年的蒙牛声誉毁于一旦,一天赔掉2000万,直接损失20亿。
尽管他把2008年日期前生产的乳品全部下架,所有产品全部销毁。但蒙牛依旧跌入深渊,成了一只待宰割的羊,随时面临被外资并购。
图片
关键时刻,牛根生的人脉拯救了他,也拯救了蒙牛。
柳传志连夜召开董事会,48小时之内就将2亿元打到老牛基金会的账户上;新东方俞敏洪火速送来5000万;分众传媒江南春为牛根生准备了5000万“救急费”。
后来,牛根生把蒙牛托付给了国家:中粮入股蒙牛,并成为蒙牛最大单一股东。牛根生放心了。2009年,51岁的牛根生辞去蒙牛集团董事长职务,结束了他的企业家生涯。
图片
早在2004年,牛根生就与家人一起,将所持有的蒙牛全部股份都捐了出来,成立了老牛基金会,这是中国第一家非公募家族基金会,也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慈善基金会之一。
自从蒙牛辞职后,牛根生救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做公益上。可以说,牛根生的十年,从生意人到公益人,在磨砺中不断超越,完成着从小我到大我的进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10月15日,在距离河南洛阳3500公里外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来自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的青年技术人员时勇强,正在对30万头牲畜智慧养殖信息化项目的设备,进行性能优化改进测试。而这座绵延在广袤戈壁滩上的大型养殖场的运营,依靠的是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研发的智能巡检轨道机器人。
同一天,青年育种专家杜培博士在位于郑州市花园路的河南农业科学院内的一间实验室内,一直在忙着整理组织培养材料。在大约3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排排架子上摆放着约2000个三角瓶,里面生长着各种幼嫩的花生材料,瓶身都贴有标记,以便辨识。
杜培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花生科研团队的成员之一。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当前河南正在大力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让中国人饭碗里有更多河南粮食。“这是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的后代,它的染色体有30条。”杜培随手拿起一个瓶子说,他和团队成员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可以把两者优异基因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的花生品种。
杜培及其团队常年跟“染色体”打交道,发明了高通量的探针染色试剂盒,构建了世界上清晰度最高的花生染色体核型,首次实现了花生基因组测序结果和实际染色体的一一对应。
和杜培他们一样,无数个接过时代接力棒的河南青年,正活跃在富有创新基因的中原大地上,在传承中开拓,在守正中创新,如雨后春笋,节节向上:他们躬耕于实验室中、田野大地,他们醉心于量子计算、国之重器,他们求索于粮食种业、万物互联……无数有志有智青年以竞相迸发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让更多青春梦想变为现实。
近年来,河南共青团根据全省制造业工作新布局调整项目重点,将项目工作融入服务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持续推动省辖市团委成立市级制造业青年工匠人才群、青年导师团,孵化市级青年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河南共青团积极实施千名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千名青年对外交流计划等项目,擦亮青年五四奖章、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共青团品牌,深化苏豫、沪豫青年交流合作,服务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
在郑东新区智慧岛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一个个年轻人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地忙碌着。“中心的40多人都是1990年左右出生的。”生态拓展部负责人范凯强曾留学国外,回国后一直在信息技术领域工作。
2019年9月,河南省同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自主可控的鲲鹏计算产业引入河南,成立黄河科技集团和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生产河南自有品牌的服务器、台式机和主板,打造华为在全国重要的计算产业发展高地,想想都兴奋。”范凯强说。
河南生产自有“HUANGHE”品牌的电脑、服务器是头一次。为了协助用户在鲲鹏计算平台上进行兼容性适配及性能优化,这群年轻人白天在各自岗位上忙着筹建创新中心,晚上常常集中学习到深夜,为的是迅速摸透技术层面的差别,从原来熟悉的X86切换到鲲鹏。
2020年3月,河南省打造国产化云平台,短短20多天就顺利搭建黄河云项目。技术员何宗桓说:“30多家企业40多个系统在等着与鲲鹏架构适配认证,为了让企业早一天登上河南自己的云平台,年轻人苦点累点不算什么。”
“能够奋斗在自主创新第一线,为祖国需要贡献力量,这样的青春最闪亮。”范凯强的话道出了这群年轻人的心声。
在河南,有一个被称为“九个博士一盏灯”的创新创业团队大名鼎鼎。领头羊便是曾获第21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的朱明甫。2013年,朱明甫带领由其同学、同桌组成的海归博士团队,一起回到家乡鹤壁市,创办了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智能控制系统特别是智能灯具的研发和制造,很快两年间销售额就达到上亿元。
朱明甫及其团队逐步将公司发展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河南省人工智能创新型企业。2015至2016年,朱明甫的公司两夺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冠军,用100余项专利技术为企业发展筑起坚固的知识产权堡垒,将智能路灯产品打入天津、陕西、新疆市场,出口美国、加纳等国。
朱明甫说,虽然时常遇到困难,但团队都愿意坚守创业初心,走选定的创新之路。
为更好地服务像朱明甫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河南共青团“春雁行动”项目搭建起了“河南省返乡青年大数据平台”,在线收集信息、精准匹配、远程对接,借助大数据技术服务返乡青年人才及项目。河南省青创基金会设立了“春雁行动・河南省返乡青年人才发展基金”,对接“慈善中国”等平台开展社会公募,对青年返乡人才项目予以帮扶。
团河南省委还积极对接发改、人社、工信、扶贫办、农业农村、畜牧等部门,从省级层面为返乡青年群体争取政策支持,主动争取各省辖市招才引智政策支持,为返乡青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9年一次去南方出差时,饭桌上一道香喷喷的烧乳鸽引起了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楚维向的兴趣。通过调研发现,肉鸽养殖投资小、风险小、收益高,市场前景好,是一个致富的好门路。于是,1984年出生的楚维向决定返乡从事肉鸽养殖。
10多年来,楚维向通过持续创新,实现品种优良化、喂养自动化,目前公司种鸽存栏量6万对,年产乳鸽120万只,鸽蛋200万枚,年产值2200万元。他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养殖户2000余家,年创社会效益9500万元。脱贫攻坚期间,楚维向带动就业256人,帮扶贫困户357户1142人脱贫致富。
楚维向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表彰,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成长为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导师、河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培训导师。
10月17日,在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内,链韵物流公司的负责人李晓磊带领大学生研发团队为上海一家物流企业打造“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而在这个孵化园内,活跃着上百个这样的创客团队,带动了数千名大学生未毕业就实现了就业。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河南实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5位。目前,河南已布局建设69家省级“双创”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孵化载体达637家,其中国家级177家。
10月19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双创周郑州主会场致辞时表示:“河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的重要论述,落实李克强总理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