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抱团股大跌?抱团行情真的要破灭了吗?到底谁是“真凶”?
中国钱只有两个去处
1房地产
2股市
房地产目前低迷
股市回调只因前期涨幅过大回调是正常的
基金长线持有下跌定投拉低持仓成本
降低预期收益率
2021年现在的基金抱团,最后结局可能是什么?
抱团并没有错,但是抱团就是恶炒股价,带来巨大的泡沫,那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地鸡毛。
股改以后的牛市机构抱团炒作蓝筹股,像中信证券、中国平安、中国神华和中国船舶,回顾头去看,中国神华现在股价只有当时几分之几,中国船舶也是差不多,15年抱团炒作中小盘科技股,那更是惨不忍睹,乐视网现在已经终止上市,全通教育股价今非昔比,暴风集团也是终止上市,大量的中小盘科技股股价依然没有达到当时的高点。
现在机构并称股改以后的抱团,那就是以大为美,五粮液、贵州茅台、伊利股份、海康威视、金龙鱼等等,虽然有业绩支撑,但是只要是泡沫存在,抱团持股都不会有好结果。
白酒股是机构抱团的重点,可是昨天晚间白酒股可以说是利空不少。水井坊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约9496万元,同比下降约11%,根据格隆汇1月26日消息,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近日通报,标称为曲阜孔府家酒酿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府藏浓香型白酒,经检验发现,其中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这可是老白干旗下的企业。
股价上涨,基金收益大增,基民申购,基金追高买进,股价在上涨,这就是抱团股上涨的逻辑,一旦股价下跌,基民赎回,基金卖出,股价就会下跌,机构抱团就此崩溃。
抱团股六连跌,这轮暴跌还要持续多久?
基金抱团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如何看待?
基金经理一次性拿到太多的投资款,只能投资最保守的项目,最近的医疗,科技都是蒸蒸日上,所以基金就抱团投资了。之前一直有粉丝留言提问,很多基金持仓的股票重合度非常高,真的存在基金经理抱团的现象吗?如果有的话,该如何利用这一特点,辅助我们来判断板块投资价值呢?正好我近期看了一个节目,是聊相关话题的,对我有不小的启发,这篇文章我就来说说我的看法。聊一聊基金经理抱团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挑选基金,如何进行投资。文章内容较长,内容也比较杂,但是干货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看一遍没有完全理解,建议收藏多看几遍。一,为什么会出现抱团现象?首先需要明确,基金经理选择投资某只股票或者加减仓某只股票的这些投资决策,一定不是凭空决定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这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呢?A股市场中有接近4000只股票,这么多只股票基金经理全部都要研究一遍吗?作为最底层直接同个股打交道的平台,它们提供的是第一手的研究首先券商这一层就已经将这4000来只股票中不具备深入研究价值的股票筛掉了,包括一些边缘行业、市值太小、抑或是投资价值太低的个股。据了解,券商这边选择性放弃研究的个股就超过了50%。也就是说券商能提供研究报告的股票在数量上就做了第一轮的删减。而基金公司的研究是建立在券商提供的数据基础上的第二手研究。多数基金公司都会设置自己的研究部门,当这些研究部门从券商那里获取到研报后,研究员会在券商提供的数据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精选他们觉得更具投资价值的那一批股票组成基金公司的核心股票池,供基金公司的每一位基金经理,进一步研究并做出投资决策。实际上最终到达基金经理和他的团队手上有进一步研究价值,可投资的股票,也就仅剩下那几百只而已,这些股票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基金公司的不同基金经理投资标的一般高度重合这个现象了,因为他们都是依托于同一个数据库,那么持股重合度高自然也就是正常现象了。甚至整个公募基金,对某个行业或者某只个股抱团的现象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通过多层筛选,可选择的且有投资价值的标的并没有那么多。二,我对抱团现象的启发与思考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之前我根本不了解基金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基金经理的决策逻辑是如何形成的,现在我们能够大体了解了,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与思考,下面聊聊我的看法与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层层筛选意味着更专业更优秀从上面的一套运作流程大家能够看出,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并不是一个人的决定,它依托于背后更专业的团队,依托于背后更专业的数据,这些都是机构的优势所在,而这些刚好又有个人投资者最不擅长的事。而很多投资者偏偏喜欢在没有任何数据和模型依托的情况下,用常识去推断行业的投资价值;同时很多个人投资者还喜欢追各种热点话题,各种满天飞的消息,而殊不知,这不对称的数据、消息以及行业认知不足,反倒是你亏钱的主要原因。与其无凭无据地去揣测,不如尝试利用一下公募基金对行业和个股的整体判断作为投资的参考,更专业的事交给更专业的团队。我发现基金公司普遍重仓的行业板块,对我们的投资标的的选择能起到非常不错的参考作用。关注我比较早的朋友都知道,我很早开始开始就极力推荐消费、新能车、医疗医药、白酒、半导体等行业。也并不是我对行业的研究多么深入,也不是我对行业的敏感度有多高。只是我对大量的明星基金进行相对深入的研究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的基金,从去年开始就逐步重仓了白酒、消费、新能车、医疗、半导体等板块。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投资者,我们背后没有研究团队,而这些正是基金公司最擅长的事,机构对于行业以及个股的研究一定是比个人投资者更深入的,把握能力一定也是远超个人投资者。所以,与其做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还不如多尝试去参考机构的持仓,并试图跟上机构的步伐。当所有机构都重仓白酒消费新能车时,如果非要背道而驰地去投资煤炭钢铁,虽然我不敢说这些人的选择一定错误,一定赚不到钱,但至少这样投资赚钱要艰难很多。这也是我反复向大家强调策略上要精选板块,并向大家反复推荐这几个优秀板块的最底层逻辑。公募基金抱团现象不是如今特有我挑选了一些成立时间足够久的基金,回顾基金历史持仓可以发现,抱团现象并不是如今特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的现象,毕竟这是公募基金运作流程,以及投研机制造就的必然结果。早在几年前基金公司也同样在抱团金融地产、钢铁、煤炭、有色等板块,这些板块也确实是当时成长性最好,最赚钱的几个优秀板块,你可以说这是时代的选择,也可以说这是专业的力量,让基金公司选出了当时最优秀的板块。如今,随着时代以及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板块出现轮动,原本高速成长的几个传统行业已经过了成长期,白酒、消费、医疗、新能车以及互联网就接过了接力棒。顺应史趋势,但不要过度迷恋某个板块一旦经济大环境、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机构关注的板块也会发生改变。没有哪个行业能永远强势,永远保持高速增长,机构能放弃金融地产转而“抱团”白酒,当白酒失去高成长性时,机构一样会放弃白酒板块转而“抱团”其他板块。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首先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和趋势,精选出最符合时代潮流的板块,如今白酒、消费、新能车等就是趋势所在,不要逆趋势去投资;然而我们也不能对某个行业或板块过分痴迷,没必要天真的认为白酒会永远高速增长下去,保持理性思考,同时保持对这些明星基金重仓行业的关注,当行业基本面发生改变,或者行业出现过热现象时,也要及时改变,做到顺势而为优选板块比死盯估值更重要最后说一个题外话,这一点是我非常想聊的一个话题,今天一起说了吧:很多投资者真的是对估值存在不小的误解。很多刚开始接触基金的投资者,都存在过分迷恋估值的情况,总是刻板地觉得低估才值得买入,高估就不值得投资也有人会刻板地认为低估就代表绝对的安全,高估就意味着绝对的危险。所以很多人的选择逻辑是优先选择低估的行业或者指数,高估的行业或者指数坚决不碰。然后最后却发现低估的一直跌一直低估,高估的一直涨一直高估,最后直接迷茫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投资误区,首先估值只能作为参考,只能代表相比这个指数本身或者行业本身,目前的价格是便宜还是贵,把每个指数地估值放在一起比较高低,也就是横向比较意义不大。例如沪深300高估,只能代表相比指数本身,目前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中证红利低估,只能代表相对自身,它目前的价格相对便宜;我们不能说沪深300就比中证红利更贵,就比中证红利更危险,实际上在我看来,危险程度相差并不大,因为一旦沪深300开始持续下跌行情,中证红利也难独善其身,大概率还是会跟着跌的。正确的投资逻辑应该是:首先精选出优秀的行业或者指数,例如主要消费、中证白酒、中证医疗、CS新能车、沪深300、创业板50等等,先对行业或指数进行筛选,只选出那些长期表现相对优秀的作为投资备选随后根据估值的高低来判断该指数目前是相对便宜还是贵,再进一步决定目前该投入还是观望,还是只部分投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先精选出优秀的指数或者行业,然后在相对低估时提前布局,相对高估时及时减仓降低风险锁定收益;而不是先判断高估还是低估,然后在不考虑指数是否优秀,是否值得投资的下,单纯因为低估就买入一些并不优秀的指数或者行业
谁知道哪个基金持有比亚迪股份
首先要看看 那些基金持有比亚迪汽车的股份,然后再买这些基金啊。截止3月底,比亚迪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三只基金: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兴全全球视野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你好,投资组合中有比亚迪的基金,比亚迪占的比重也不会高,还不如直接买比亚迪的股票,比亚迪在香港上市代码hk1211,你可以在内地开港股账户的(不用去香港的),我也买港股的持有的是腾讯控股。
明星基金有哪些?谢谢
玉米基金,李连杰基金李连杰 壹基金李连杰 壹基金李连杰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