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振兴:理性应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jijinwang
代销理财产品:“强强联手”还是“抱团转型”?
过去,银行只能销售本银行的理财产品,而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接连“出生”,这一状况也在悄然改变。
  记者了解到,中信银行首款代销理财子公司产品“兴银理财半年期稳利恒盈F款”已于近日募集完毕。该产品管理人为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中信银行为代销机构。中信银行提示称,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不仅如此,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阳光碧乐活1号”也已在百信银行APP上线。根据介绍可以看到,该产品类型为固定收益类,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更早之前的2019年12月,杭州银行也宣布与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强强联手,开放融合”。
  毫无疑问,这种打破竞争的行为对金融消费者来说是利好。但这样操作是否合规呢?对此,中邮理财高级经济师卜振兴表示:“代销他行理财产品是满足监管要求的,按照资管新规等相关监管文件的规定,商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可以销售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
  具体来看,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渠道代理销售理财产品。根据《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之规定,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机构代理销售理财产品。
  虽然合规,但业内专家同时强调,银行代销理财子公司产品应当遵守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关于代理销售业务的相关规定,严格把控合规风险,尤其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并在代销业务与其他业务之间建立风险隔离制度。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代销他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并非只是利好消费者,对商业银行来说也同样如此。“总体而言,这充分发挥了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商业银行具有大量分支机构,可以通过产品代销更好地发挥渠道作用,还拓展了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销售渠道,可以通过代销弥补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这对双方来说均属于互惠互利的选择。”卜振兴说。
  普益标准研究员梁传义表示:“银行代销别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充实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有利于投资者购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财产品,也有利于银行丰富理财销售产品库,提升投资者黏性。”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部分中小银行面临着巨大转型压力,不得不为此另谋生路。“净值化转型需要银行培养完善的投研团队,以及与净值型产品管理运作相匹配的IT系统,这会给银行带来较大成本压力,对于部分中小银行甚至是难以承受的。因此,预计部分中小行的理财业务会选择以代销为主的展业模式,而理财子公司产品将是其主要代销产品。”普益标准研究员陈飞旭说。
  由此可见,代销他行产品或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那么,对金融消费者来说,购买银行代销他行的产品,还应注意些什么呢?
  卜振兴表示,消费者在购买代销产品时,要区分代销理财和银行自发理财,一般在说明书或者发行产品的网站均有明确提示;同时注意选择具有代销资格和资质的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不要通过任何非银机构、个人以及没有资质的金融机构购买产品。
  “消费者要明确代销机构与产品发售机构的职责定位。代销机构只是销售渠道,他们需要建立相应审批和风控流程,对发售机构做尽职调查、信息验证和风险审查,但产品的运作和管理仍要看发售机构的管理能力。”卜振兴提醒,消费者务必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明晰产品类型、风险等级,要严格按照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同时要关注募集投向和产品信息披露公告,因为这决定了产品的投资风险。
  此外,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梁传义表示,投资者要留意理财产品的特征,要符合自身收益与风险需求;在选择内嵌衍生品理财产品时,例如结构化存款产品、量化策略型理财产品,需要结合专业顾问的投资建议,厘清产品风险特征。gx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玉敏 唐曜华 上海报道

9月17日,在“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财富管理主题论坛上,多位金融机构资管负责人就今年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净值化趋势下,资管机构如何应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热烈讨论。

云南信托副总裁贾岩在讨论中表示:“未来呼啸而来,打破刚兑和净值化让我们所有人成就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管理与资管行业”。

中信建投证券资产管理部董事总经理吴浩表示,“热烈拥抱真正意义的资管大时代的到来,资管新规实施3年半来,仍有不少资管主体一直在回避资管新规的核心——坚决打破刚兑、全面净值化,反复在围绕产品形态、估值方法上做文章,绕监管,而没有真真正正地去努力提升、打造自身的投资能力”。

鹏华基金专户债券投资部总经理张佳认为,资管新规实施后未来资管机构会更加“内卷”,包括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大家都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

浦银理财(筹)总经理助理孙俊认为,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和资本方面,作为理财子一句话“痛并快乐着迎接资管新时代”,现在痛苦可是未来将收获快乐。

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总经理范为:“债券作为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债券在今后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里面成为一个最主要的长期资产和安全资产”。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债市有风险,城投最推荐。城投债这么长时间几乎刚兑,我想有它自己内在原因、逻辑”。

真正开启净值化新征程

资管新规将开启资管产品全面净值化新征程。上个月监管窗口指导重申限制银行使用摊余成本法给理财产品估值,要求银行优先使用市值法估值,并给出整改期限。

(上图为吴浩)

中信建投证券资产管理部董事总经理吴浩认为,这项旨在督促银行业机构落实资管新规要求往净值化方向转型的政策无异于一场“地震”,将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次估值政策实质是重申,并非新政,与前期发布的几项理财新规是一脉相承,如过渡期到2022年底的现金管理办法,以及征求意见截止到10月9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这些政策都指向一个方向,所有理财产品都要走到公募基金化方向上去。这个方向一旦确立,对资管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从四个方向去看影响。

第一,对投资端来讲影响非常大,我们原来很多的投资相对比较简单粗暴,就是买买买,现在必将无法持续这样做投资了。在净值化趋势下,要充分运用分散策略、久期策略、对冲策略等手段,尽可能平滑、减少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

第二,从负债端来看,未来净值波动将给老百姓买理财的体验带来巨变,不再是无风险收益,资管机构都需要投入更大精力去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的工作。

第三,这次政策看似敲打大行股份制行,实则重点影响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路径,特别是城商行之间通过互持来完成一级发行,如果把该路径切断后,我认为有些银行不敢再随意互持城商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品种,这将影响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路径。

最后理财业务牌照也受影响,其实就是资管主体的供给侧改革。部分规模较小的、缺乏投资管理能力的资管机构可能就要逐步退出理财市场。

资管新规以后的净值化产品,几乎都是按照公募基金的要求进行规范的。鹏华基金专户债券投资部总经理张佳认为:“在资管新规的框架下影响最大的还是稳定收益的产品,同时这类产品未来机会也是最大的,也就是大家常说‘固收+’。我觉得随着市场的洗礼,大家可能对固收+这类产品有相对统一的认知”。

应对净值波动的挑战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所有的产品的均需要净值化转型。吴浩也坦言:“过渡期结束以后,大家对净值回撤、净值波动怎么去控制,是一个共同的公共性话题。几乎所有资管人都在焦虑这件事情,做债券的人都在考虑的这个维度”。

(上图为孙俊)

浦银理财(筹)总经理助理孙俊也有同感,他表示,银行客户长期习惯了预期收益型产品,这正是资管新规转型过程中所要正视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挑战之一。一方面,要改变客户对银行理财的传统认知、行为惯性,另一方面,要加快理财行业的投资管理能力建设,以适应客户需求、监管要求、同业竞争。客户转变、理财转型的并行推进,注定过程中难以一帆风顺,投资者对于产品净值化转型的适应无法一蹴而就,根据我们对投资者行为的跟踪,这一过程需要以下三方面有机结合、有序推动。

第一,站在理财投资方角度,只有经过对市场的长期反馈和亲身体验,才能形成对不同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的基本认知,因此需要给予理财客户充分的耐心,陪伴客户的成长,伴随着财富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有可能加快。

第二,站在产品供给方角度,银行理财要顺应监管趋势,以“规范化”为起点、以“净值化、轻型化”为抓手,以“优质化”为目标,在客户定位、策略定位、组合构建、投后跟踪、产品宣传等方面,多方位施力促进产品风险收益特征进一步明晰,品牌特色进一步鲜明,浦发银行理财产品也在摸索中。

第三,站在产品销售方角度,如何实现投资者与管理人中间的良好连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行为对于投资人财富诉求辨别、管理人市场策略实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角度出发,不仅仅需要渠道方对理财投资者施以宣传和教育,管理人也需要虚心吸纳渠道的信息传递和观念传导,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断提升销售方、管理人、投资人之间的相互认知,相信未来银行理财也能够达到公募基金的效果。

孙俊也表示,对于定开型、封闭型净值产品,产品存续期间的年化收益率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举个很极端的例子,投资期一年的理财产品,投资期半年以后展示年化收益率20%,但是并不代表产品到期时的实际收益率仍能保持这个水平,除非后续的再投资收益仍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而我们知道这种概率是相对较低的。所以,对产品的评价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形态特征、策略特征,收益率只是其中的一个描述,但并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希望未来市场对资管机构、资管产品的评价标准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统一。他山之石方面,可以借鉴公募基金的评价体系,目前是评价标准最细的。

(上图为张佳)

据鹏华基金专户债券投资部总经理张佳介绍,鹏华固收+产品,能够做到年化收益7%左右,回撤率控制在1%以内。他表示,“我们也希望通过低波动、低回撤的稳定收益的产品,能够有一个好的客户体验,能够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张佳还表示,在资管新规不断推动下,无风险利率一定会降下来。大家过去觉得4%的理财是无风险的利率,未来这种产品无风险利率可能也就是一个存款利率的水平,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觉得权益市场未来也会迎来大的发展时机。我们做固收+的时候不仅能够借助到固收内部平台的力量,而且包括公司的权益,“+”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权益这部分怎么去做,怎么能够增厚收益的同时,能够控制住波动,是非常重要的。

云南信托副总裁贾岩建议,“净值下跌的话有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资产配置的方法。我们看到刚兑打破净值化以后,客户经历了从P2P爆雷到一个个信托产品、资管产品打破刚兑,客户慢慢能够接受了。资管机构的产品也挑选优秀的管理人,通过多资产、多产品、多策略的角度,开始做各类的大类资产配置。这样的产品对客户来讲是应对净值波动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上图为张旭)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资管产品净值化并非一路坦途。在净值化的过程中,旧的业态和行业惯例正在被打破,资管机构所面对的竞争更具不确定性。竞争本不是坏事,但不当的竞争有可能使市场机制失效,这是我们需要尽量避免的。

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我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已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例如,随着金融抑制的逐步解除,个别机构开始利用不规范的金融创新高息揽储,扰乱了竞争秩序。对此,人民银行组织利率自律机制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发展,促进了存款市场的有序竞争,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者,实现净值化后,资管产品回报率的波动难免会加大,这既是正常的,更是净值化的应有之义。我们认为,此时应更重视投资者预期管理,引导其选择风险收益特性合适的产品。部分投资者在期望极高收益的同时要求极低的风险,这是有悖于金融学理论的,在实践中也很难达到。类似的不理性预期在金融市场中并不少见,有待进行合理的引导。当前很多领域的预期管理都是成功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货币政策预期的管理等。近年来央行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预期引导和管理机制,甚至引导市场预期形成了自我实现,明显提升了政策传导效率。我们不妨借鉴货币政策预期引导中的宝贵经验,在为广大居民做好财富管理服务的同时,促进资管行业的健康发展。”张旭表示。

债市收益率上行的概率更大?

在各类的资管产品中,大量的投向债券市场,有的产品债市投资占比甚至超过80%。在这种情况下, 债券市场的行情更牵动着资管机构的敏感神经。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到3.0%以上是大概率事件。现在,很多投资者都认为货币政策已由“稳”转为了“松”,并预期政策会进一步宽松。但问题是,政策的取向真的发生变化了么?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市场主体观察货币政策取向时,关键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了变化,此外也可关注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降准后中期借贷便利(即MLF)的利率维持在2.95%的水平,存款类机构间7日质押式回购利率(即DR007)仍然以2.2%为中枢波动,这都充分体现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投资者也应对货币政策保持理性的预期。

众所周知,2018年4月光大证券张旭团队曾提出了“中性降准”这个概念,指降准并不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造成明显的影响,其特征便是降准后MLF利率以及一段时间内的DR007利率处于稳定的状态。很显然,7月的这次降准便是我们所言的中性降准,下一次降准也较有可能还是中性降准。债券的估值是以MLF和DR007利率为基础的,中性降准并不会对债券市场形成实质的利好。

此外张旭还强调,今年7月刚刚实施了一次降准,央行亦表态要引导金融机构继续用好降准资金,因此短期内连续降准的概率并不高。降准和MLF、OMO一样,都是央行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工具,并无本质区别,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纠结于央行使用哪个工具。

张旭判断四季度MLF降息的概率并不高。在他看来,当前市场的认知与央行实际态度之间存在不小的背离。降准后央行一再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MLF、DR007等利率也未曾降低;与此相对的是市场中较强的政策宽松预期,以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明显下行。

因此,张旭认为,前段时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行无疑是在给其后的上行累积风险,未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到3.0%以上应是大概率事件。

(上图为范为)

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总经理范为表示,今年以来,因为我们中国率先走出了疫情的困扰,整个宏观经济数据,从宏观层面是不错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也是希望通过控制一下融资的规模和速度,来为之后如果经济再次出现压力留出空间。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以来整个信用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基本上没有增长的,基本维持在去年的水平。在结构上,比如说现在最悲惨的房地产行业,在去年下半年就出了三道红线。再比如说财政部出的红黄橙绿,部分高风险的地区和城市,不再符合融资投项目的要求,因此我们看到房地产行业的再融资压力非常大,从今年的上半年以来大量的房企出现违约。

范为表示,由于“金融加速器”理论,之前十年的经济周期,由于金融市场加速了周期运转,整个周期由十年缩短到三到四年。如果按照每一个周期3-4年来看,我们看到2019年底到2021年底,也就是上半年宽松周期已经结束了,明年宽松的程度上有些收缩。

房地产行业景气度降到冰点

除了资金面的情况会影响债券市场,进而引发资管产品的净值波动,信用债的违约则是造成资管产品看净值大幅回撤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多家大型房企的信用风险事件,也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困扰。

当前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已降到冰点。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总经理范为表示,以百分位来计算,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大概在2%的分位,而像石油石化、建材有色大概在80%、90%分位的水平。

范为指出,违约房企普遍有三个特点:第一,资产负债率超高,比如90%左右;第二,销售明显不及预期,回款严重低于预期;第三,盲目多元化扩张,比如,北方某大型房企热衷于搞产业新城;南方某大型房企热衷造车。盲目多元化也是造成开发商现金流跟不上的重要原因。

房地产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不断地泡沫化+再泡沫化,变成了金融属性很强的一个行业;占用了本属于实体经济其它行业的金融资源。

“一鲸落,万物生”,房地产不可避免的下行过程中,会涌现一些新的投资方向,范为认为三个方向值得关注:一个是碳中和,整个碳中和在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应该是有几十万亿规模的投资。如果说过去十年是高铁的大规模投资,未来的十年就是碳中和。另外还有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这两个方面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目前融资市场分化比较明显,政策限制了部分的行业和部分区域融资。除了房地产行业融资比较困难外,部分省份或者地级市再融资也受到了抑制。主要是一些资产负债率偏高、财政收入较弱的地区,他们的融资会受到一些监管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行业和地区融资能力出现严重两极分化。高评级的融资成本继续下降,低至3%左右的水平,一些信用风险比较高的行业或地区,信用利差则进一步增加。

城投的信仰还能挺多久?

张旭指出,自从2011年的那次城投债风波开始,“城投的信仰还能挺多久”这个问题便被市场反复讨论,但投资者们始终没有达成共识。伴随着一轮轮的讨论,城投债市场一直保持着较低的违约率,这也许是对上述问题最好的回应。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如果我们将现在与过去十年的历史进行比照,对于城投债的很多疑虑便会涣然冰释。我们认为,低违约率体现了城投债务运行的内在规律,而不宜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所谓的城投信仰。太阳之下无新鲜事,事物的内在规律不易改变,过去十年内城投债一直保持着较低的违约率,未来十年内可能亦会如此。

当然也有人会说,现在城投债务的体量更大了,风险更不好化解了。但,过去十年中大家何尝不也是这样说的?事实上,只要能对债务风险密切关注、高度警惕,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积极采取“开前门”和“堵后门”并行、保障和规范并举等措施,便不难将风险关进笼子里。”张旭表示。

(上图为贾岩)

云南信托贾岩表示,“不可否认市场变化中我们遇到风险项目,不管是债券还是其他资产的领域,这个时候比较棘手的,往往到了机构,投资人的话,或者管理人的话,经常是躺平的办法,整个的时间非常的煎熬。信托非常希望为其他的资产管理机构遇到风险事件以后有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据贾岩介绍,信托公司也在探索新的业务,类似于破产重组里的共益债,以增量的心态盘活存量的资产。他表示,南信托旗下有两三百亿的特殊资管规模,利用信托作为资管机构的优势,第一步先把企业的股权信托过来,第二,把各个债权人的债权信托过来,第三在市场化注入一个增量的资金,如果这个企业有可增量资金,又能够持续经营下去。

他表示,"我们跟共益债的区别主要是我们在时间上比较快,我们可以把整个新的资金闭环管理,还可以控制日常的经营,信托的约定可以非常灵活,各方债权人、债务人都可以用一个信托合同约束各方的权力和责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