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条」是创业邦推出的投资领域新栏目,旨在报道VC/PE圈的新动态,捕捉最具前瞻性的新趋势,对话资本市场的伯乐,洞察最具机会的新赛道,争做走在时代前沿的瞭望者。
作者丨高贵萍
编辑丨及轶嵘
图片设计丨李斌才
元璟,与“愿景”相通。元璟资本的愿景非常独特:每一位创业者心中的愿景,就是元璟资本的愿景。
在创业邦近日发布的“中国最受赞赏的创业投资机构”50强榜单中,成立于2015年的元璟资本位居其中,跻身VC新生力量的头部阵营。
在募资端,元璟资本于9月份获得规模百亿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投资签约落地。在投资端,成立六年的元璟始终紧握时代脉搏,在消费互联网热潮中,投出探探、每日优鲜等明星项目。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押中了聚水潭、法大大等。此外,理想汽车、涂鸦智能、思必驰等项目的投资为元璟资本在VC圈奠定了一席之地。
截至2021年10月,元璟资本管理资金总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主导投资了超过130家创业企业,项目覆盖企业服务、数字医疗、前沿科技、新消费等领域。在其覆盖领域的背后,有着共通之处,就是科技驱动产业创新的思路。
遵循这一思路,元璟致力于寻找在技术变革和渠道更新过程中的新价值和新机会。在接受创业邦的采访中,元璟资本运营合伙人张勤谈到了元璟的基因、投资策略,以及对投后的独特理解。
寻找科技驱动产业升级中的
新价值、新机会
基因决定打法。
元璟资本由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吴泳铭先生创立。团队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一线互联网公司核心岗位,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国内一线VC。“产业+投资”既是元璟资本的基因,又是其投资特色。
在张勤看来,消费互联网经过多年发展,技术和人才都存在溢出效应,会逐步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同时,中美竞争加剧导致很多海外人才回国,带来新的创业机会。同样的人才、技术和资本投入,产业创新相比传统消费领域的边际产出更高。这也是元璟看好产业投资的原因。
那么,如何做产业投资决策呢?
在投资前,元璟团队会思考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投资这个科技项目能给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把科技应用放到具体的产业场景中去仔细考量和观摩,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装酷或炒某个科技概念。
换句话说,任何一项技术项目,如果缺乏产业思维和认知,不能落地促进产业本身发展,这个项目就不会是元璟资本关注的对象。
在筛选投资标的方面,张勤打了一个简单的比喻,他将产业投资比做一个三维方程求解。
第一个维度是元璟一直强调的科技,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第二个维度是行业,例如纺织业、医疗服务、电动车制造、物流配送等;第三个维度是价值链,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渠道流通到营销推广等不同环节。
元璟资本的目标是要建模寻找在三个维度都有交集产生,价值最大化的优秀创新项目。
2016 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持续发力,电动车市场持续发酵,发展速度迅猛。基于对行业的深入研究,元璟资本看准电动智能车产业的发展,迅速捕捉到了“理想汽车”。之后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从家用车扩展到公交营运智能车方案服务商,投资了轻舟智能。从整车到上游的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商MiniEye,再到更上游的光电原材料公司鲲游科技。
在企服领域,元璟的“产业+投资”的思路体现的同样明显。实现了设计(水母智能、凌笛等)、制造(捷配、智布互联、宾通等)、渠道(聚水潭、马上赢等)、营销(询盘云、尘峰等)和内部管理(法大大、商越、先胜业财等)全价值链的覆盖。
和很多强调投资“科技感”项目的VC不同,元璟资本投科技项目,最显著的差异化特色是强调科技驱动产业升级。从上述投资案例中可见,元璟始终致力于寻找在技术变革和渠道更新过程中的新价值和新机会,从产业需求和发展逻辑去倒推科技投资的必要性。
遵循这一思路,元璟资本不仅在市场发展前景和国家政策方向上实现了统一。同时,在投资项目的退出上,也有明确的期望和对标。如今,在科技赛道押中了多家早期明星企业的元璟,逐渐步入丰收期,涂鸦智能、理想汽车等多家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登陆为其带来丰厚回报。
全周期投后
做创业者的“最强辅助”
2021年,为确保整个基金的持续竞争力,元璟的中台进行了扩张建设。
张勤是中台建设的负责人,他曾在阿里集团担任副总裁和战略投资部投后合伙人,先后负责过淘宝运营、B2B运营、搜索推荐和在线广告等核心业务。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他如今负责元璟的中台建设可谓得心应手。
“元璟的中台搭建注重基金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它是全流程、专业性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优秀项目,帮助优秀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张勤告诉创业邦。
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基于现有优势,元璟建立了新的ER团队(创业者关系,Entrepreneur Relationship),新团队既包括了传统的投后职能,也包括投前的创业者人脉维护。也就是说,围绕创业者,元璟将传统意义上的投后服务延伸覆盖全周期,搭建起从投前到投后的全链路服务。
ER团队致力于成为创业者身边的“最强辅助”,为创业者提供深厚的产业运营经验、产业人脉和产业发展资源等支持。
比如在被投企业的人才招聘层面,元璟不只是为企业寻找猎头,也会参与到高阶人才的遴选中,和企业创始人一道面试职位候选人;在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层面,元璟会针对企业需求,参与到整体市场拓展或品牌建设规划中,不仅为其提供方向建议,也会和企业共创方案落地策略,同时为整个落地提供政策信息资源、媒体资源和供应商资源等。
如何判断创业者关系服务做的好还是不好?在评判标准上,张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他认为,任何企业的成功来自战略和执行两个方面。员工能力建设往往来源于人才的招聘、培育,以及借力外部专家。元璟ER部门定位为创业公司的外部专家伙伴。
如果创业公司愿意把ER团队作为它们组织网络的一部分,在招聘CTO,设计ESOP计划,进行融资公关等创业公司组织能力提升的关键节点上,元璟起到了作用,那么元璟的创业者关系服务就是成功的。
毫无疑问,元璟的三位合伙人见证了阿里巴巴从早期创业成长到今天所经历的战略和组织变化,在帮助创业者共创战略,提升组织能力方面,元璟有着强大的优势,可以弥补创业者在这方面的短板。
换个角度看,元璟资本定位早期,由于早期创业项目在未来的业务路径上确定性比较低,企业创始人成为筛选项目的重要维度。
元璟始终对早期创业者保持关注,特别是大厂校友或海归等优秀人才。ER团队的定位可以帮助元璟更好地服务这个群体。
因地处杭州,元璟创始人团队又有阿里工作背景,所以当阿里的创业者想要出来创业的时候,元璟便成为这些人的首选。这也是元璟在大厂创业者圈子里被戏称为“阿里校友创业者俱乐部”的原因。
在被投企业中,今年3月在纽交所上市的物联网AIOT第一股涂鸦智能的创始人王学集、深耕企业智能中台打造的来未来科技创始人墙辉、专注于人机交互技术和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研发的Rokid创始人祝铭明、面向大中型企业提供采购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智能公司商越创始人苗峰等都曾在阿里任职高P岗位。
以长期主义为底色
作为一支年轻的基金,元璟需要差异化战略,而战略最重要的是,聚焦什么,放弃什么。
当O2O、线下消费连锁品牌、在线教育培训等风靡一时,元璟团队也曾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最终,在严谨尽调和“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思路主导下,元璟都保持了足够的定力,没有贸然进入上述赛道。而在科技、产业互联网和企业服务领域,元璟资本始终在市场上保持活跃,加大聚焦领域的投资布局,看准项目后“痛快”落子。
与去年相比,今年VC行业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宏观环境上,大国间竞争日益加剧,并将常态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策略和目标都在调整完善,特别是加大了电商、游戏、教培等行业的监管。
审时度势后,元璟团队达成一致,中国鼓励创新和创业的大方向没有改变,目前只是内部结构性的优化。技术创新是有周期的,消费互联网高速增长之后进入调整期,但是高科技、企业服务和产业互联网的机会方兴未艾。
投资机遇在形势变化中延伸,元璟资本决定有所“变”,有所“不变”。
“变”在于,元璟在内部扩充前台团队以加强赛道覆盖的深度;组建行研中心,以便对行业上下游和生态网络有更好的理解,也起到支持前台的作用。在外部合作上,和阿里云、钉钉团队合作,搭建了面向移动办公的新一代投资系统,以便更好地支持投资业务需求。
“我们希望在产业覆盖和判断上能走在行业前端,获得人脉和认知上的优势,从而在投资上收获更高的性价比。”张勤称。
“不变”在于继续坚持“产业+投资”的定位,持续加大本土科技项目和创新项目的投资力度。
在机构机制上,元璟安排管理团队对优秀企业进行追投,通过利益充分绑定,陪优秀企业走得更长远,通过时间复利,将投资回报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元璟相信长期主义带来的巨大价值。创造长期价值的公司必然会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机构也会水到渠成地收获足够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