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妍
近日,新元新经济智库发布的《2010年-2020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状况分析》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应运而生,2014年开始,伴随“双创”热潮涌现,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纷纷设立,集聚大量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文化金融发展的重要服务模式之一。
北上广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优势明显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指投向文化产业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是借鉴成熟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由发起人定向募集,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主要采取股权投资方式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2017年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高峰期,增长变化呈不规则波动走势。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2020年,我国发起设立了627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其中239支披露首期募资规模共计4211.08亿元(平均单支基金募集17.62亿元),436支基金披露总募资规模共计19553.47亿元(平均单支基金募集44.85亿元)。其中,2017年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转折之年,当年发起设立基金127支,披露总募资规模7231.80亿元。从2013年至2017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6.38%,总募集资金规模年均复合增长334.72%。进入2018年后,基金募资情况明显下滑。2018年-2020年新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募资规模分别同比下降72.28%、28.00%、20.49%。
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北上广及东部沿海地区较其他地区有显著优势。具体来看,北京设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最多,同时募资规模最大,相关数据分别为89支、3989.90亿元;广东省受益于深圳前海经济特区的设立,越来越多的基金在前海地区注册设立,同时基金募资规模也仅次于北京(83支,募资2713.57亿元);上海和江苏两地设立的基金均为53支,募资规模悬殊不大,均在1000亿-1200亿元之间,与北京、广东存在较大差距;江苏省则共设立37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尽管活跃度居全国第四,但高于上海和浙江的基金募资总规模足以体现出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力度和成效。
小规模基金占据主流
小规模基金占据主流,1亿-30亿元区间占比最高。不计未披露总募资规模的基金,2010年-2020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募资规模多数分布在1亿元-30亿元之间,占比达到66.06%,其中1亿元-10亿元区间的基金达159支,占比36.47%;10亿元-30亿元区间有基金129支,占比29.59%。募集资金规模在1亿元以下、30亿元-50亿元、5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200亿元以上的基金数量占比分别为3.67%、5.28%、8.26%、11.70%、5.05%。
近四成基金有政府参与,撬动资金超八千亿元。近年来,各类主体积极发起或参与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从基金出资层面看,政府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具有较好的资本撬动作用。2010年-2020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募集了大量资本,其中,政府参与的基金共计235支,披露资金规模8232.17亿元(155支披露规模),分别占比37.48%、42.10%。平均单支基金的募集规模达53.11亿元,高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平均募集规模(44.85亿元)。
普遍性的发展难题越发突显
新元新经济智库认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金融主体,面向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基金的价值体系、运作模式、管理机制都与传统投资基金有着不同,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普遍性的发展难题也越发突显。一是“同质化”较严重,投资布局过于局限。二是基金存续周期较短,导致资源错配。三是退出效率不高,制约基金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建议从合理引导基金投融资方向、优化退出路径等方面进行完善。一是鼓励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全行业、多层次发展。激励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全行业发展,除了继续支持投资文化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外,还要积极引导基金对文化企业投长、投早、投中小,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发展。二是丰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募资渠道。结合我国机构性资金占全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比例不高的现象,建议丰富募集资金渠道,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三是优化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路径。另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也是一种很好的退出方式。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