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有个有趣的题目:我知道你想问什么
全文都是坦率的,自在的,观点和表述几乎是无遮无拦的。
在文中的开头,陈金伟直言今年的基金业绩非常不理想,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两大原因:
一是低估了市场波动。
他坦诚,在去年底认为市场大部分行业和公司是相对安全的,认为买入的股票已经尽量从市值、行业分散了风险。但其实结果是“事与愿违”。
今年以来除金融、地产外的其他成长性子行业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组合遭遇回撤考验。
二是因为浮躁的心态买入了质地一般的公司。
在这个段落,陈金伟反思了几个投资体系的重要结论:
- 、 以偏低价格买入并不伟大的公司,是他主动追求的投资方法;
- 、 基金规模扩大导致了投资标的的增加,而后者大大增加了研究的工作量,以至于降低了研究的要求;
- 、 这些不应降低要求的研究,导致了对公司上行空间和下行风险的深入程度不足,并导致了前述投资方法的一系列问题。
开出“药方”
找到问题后,陈金伟坦言,对于前期市场波动判断失误造成的后果已经不能晚会,但重新审视组合,适度提升组合集中度,加强个股研究的方案已经在进行中。
他还坦诚,如今对于大部分持仓公司的成长性和估值水平“一点都不悲观”。
陈金伟也坦诚,业绩回撤后,过于强调长期的力量,显得“苍白而无力”。后续他
将重新反思回撤和收益间的关系,在加深对短期波动的理解后,将致力于组合尽量不要有过大的波动。
2022年的机会或许来自“偏见”
除了反思过去的错误,对于未来的市场机会,陈金伟也有自己的判断。
在他看来,目前市场表现较好的两种风格,深度价值策略和宏观思维指导的大类资产配置都不太适合他。他更愿意在有“偏见”的领域中寻找机会。
具体来说,他认为市场时常会有偏见,例如2015年的消费龙头没有成长空间, 2017年的科技公司都是骗子,2018年的制造业没有机会,以及2020年的中小市值公司没有价值。
这些偏见在当时都是市场共识,他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市场把这些共识绝对化之后,就会产生偏见。而偏见意味着机会,偏好意味着风险。
以“元宇宙”行业举例,相关行业的强势表现往往被归因于题材炒作,但“元宇宙”恰好串起了一系列长期具有不错增长,但是估值却一直下降的行业和公司。这些公司集中在传媒、计算机以及一些电子行业的细分领域中。
他们或许没有一流的商业模式,也因为缺乏宏大叙事,难以对当期业绩进行“线性外推”而备受“歧视”,但确实一直在默默成长。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