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有哪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jijinwang
2022年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有哪三大举措?嗷嗷待哺的青年科学者有无受益?
科学基金对青年科学者的资助,可以先摘出来“杰出”、“优秀”者进行重点资助,也可以采取“撒胡椒面式”的资助,你更支持哪一个策略呢?
24日,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透露的几个信息还是值得关注的。
一是,今年科学基金的财政预算拨款增长了6.8%,达到330亿元,即在2021年资助直接费用312.93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约17亿元。
二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200项增加到315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400项增加到630项。
三是,资助布局由部整合成板块,将原来9个科学部整合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命与医学、交叉融合四大板块。
对于当下我们这个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科技又开始严重受制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度,基础研究的财政拨款多了,而且多出了17亿元,这绝对是应该的,对科学界也是一件大好事。但这是纳税人的钱,如何想方设法用好这330亿元,特别是用好这新增的17亿元,更为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用在处于“最佳创造年龄”的青年科学者的资助项目明显增多了,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幅,均为58%。这非常值得肯定。
但我更想表达的是,侧重于先把青年科学者定义为“已经杰出”、“已经优秀”再去大力资助,还是侧重于通过大量的资助,让一批青年科学者“变得杰出”、“变得优秀”,是不同的两个策略。
本人是一直倾向于后一个的策略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科学上谁“杰出”、谁“优秀”,并不能那么早、那么简单地下结论。抽象的不说,只说具体的,不是还有大器晚成的吗?
第二、谁“杰出”、谁“优秀”,很难由我们的评审专家翻翻项目申请书就能准确地定下来。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情社会,科研领域的生产关系中,基金资助的管理者、评审专家与申请人的学缘关系、校际关系、行政关系,对资助的结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如果在国际科学共同体对某一位青年科学者基本达成“共识评价”前(显然,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先去定哪个“杰出”、哪个“优秀”,并给予大额度、甚至“重大项目”、“大科学项目”的资助,差错率就会很高,更不利于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第三、由于“杰出”、“优秀”,是只有科学共同体才能判定的,如果我们在基金资助时就给了一个青年科学者这顶“杰出”、“优秀”的“帽子”,不但有偃苗助长之嫌,也容易让青年科学者产生骄傲情绪和功利心,不专心科研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去争戴“长江学者”、“院士”等更高的帽子。那中央定下来的破除“唯帽子”的方针,如何落实?
私以为,从资助的效果和效率看,对选择了以科学为职业处于为几斗米折腰的最缺钱的青年科学者“撒胡椒面式”的支持,比先摘出来“杰出”、“优秀”者进行重点资助,要科学得多,是更值得提倡的资助策略。
而说到基金资助的布局,就更涉及基金资助的科学性,这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比如,这些年来对医学领域的资助,在原来的9个科学部里无论项目数还是资助额,一直都排在第1位,而另一方面,在科学部网站每次公布的论文造假案里,医学总是成批量大面积的,可谓鹤立鸡群。这种资助的效果,就是“负”的了。
这次把原来9个科学部整合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命与医学、交叉融合四大板块,也许是有更深入地考虑。但别的不说,它是否与解决医学大面积论文造假的顽疾有关?这样能更好地解决医学造假这个令全国人民都关注的问题吗?我们值得观察。因为脑子急转弯一下:生命与医学加起来,还是原来8个部的1/4,如果资助的配套政策不变,这边使劲地向医学领域给钱,那边批量地医学论文造假的奇观,将继续涌现。

1、研究生导师没有项目,作为学生该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仅供参考。

第一,研究生都希望读研期间多参实际的项目,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校园招聘找工作也有项目经验,面试的时候也可以说说自己的项目,招聘企业会更青睐有项目经验的学生。

第二,做项目的过程对人的锻炼强度还是很大的,我记得我读研的时候,做项目经常熬夜到凌晨,因为你需要自学很多实际的技能,阅读相关的资料,从而设计合理的方案,并且把方案实现。

第三,如果你的导师没有项目让你锻炼,可以自己找时间做一些项目或者自己去找实习公司,也是一个选择,但需要和导师沟通好,征得导师的同意,但是实习或者做项目的前提是先满足研究生毕业的要求,比如说发表论文要求,先要确保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是前提,不然会得不偿失。

第四,基础理论研究是最重要的,可以在你的研究领域深入进行研究,可能比较枯燥,学会耐得住你摸,说不定就能做出点理论成果,多一点理想主义。项目都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只有理论上满足,项目才能够进行落地。最后说一点,大师都是做理论的。每个人都不一样,需要结合自身的特长来发展,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只有理论做足了,未来在这个行业才有长远的发展。祝你成功,谢谢。

菜鸟来谈谈吧,欢迎大家关注菜鸟!*^O^*

题主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选择导师的一个考察的方面。菜鸟个人觉得读硕士阶段,导师没有项目,那还情有可原。但到博士阶段,导师没有项目,那真就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没有项目,发论文很难,尤其是到博士阶段,发核心期刊,没有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真的不太好发核心。

一、报考的时候,最好能选择有项目的导师。

这是一个前车之鉴的事情,很多同学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比较盲目,也不管导师的水准怎么样,更不管导师是否有课题,只要考上就行,这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当你真正去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导师如果是“三无”产品的时候,那么一个悲伤的故事就发生了。

所以,菜鸟提醒大家。选择导师的时候,你着重选择那一方面,是选择纯学术的导师,还是选择有官职的导师,选择不同,那么以后得发展可能就不太一样。尤其是准备选择纯粹的搞学术的导师,那么你就得认真的了解清楚,导师现有的课题有多少,是否有国家级,或者是省部级的课题。如果没有课题,那就得慎重考虑了。有些同学就忐忑,我怎么会知道导师是否有课题,这个你不用担心,有的是官网有介绍,有的是选择导师的时候,会介绍清楚,这个大家倒是可以放心。

二、跟导师商量,可以和别的老师做项目。

有这种大度的导师的,自己没有项目,他会推荐你去别人的项目组,这样其实也是可以的。菜鸟以前就认识这样一位导师,他自己身兼数职,是非常忙的。自己的学生确实是没有时间带,因此他就将自己的学生放在另一位导师的课题组中,这位同学到后面的成果还比较显著,这样菜鸟觉得也是可以的。当然,不好的一点就是在人家的课题组,难免会受到一些排挤,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失必有得啊,得到一些,可能会失去一些什么,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还是得心态要好。

三、能不换导师尽量不要换,除非万不得已。

导师没项目,其实可能也是没有办法。只要导师对你还不错,还很负责,菜鸟建议能不换导师,那就最好不要换,随意的换导师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也是菜鸟不倡导的事情。除非是导师实在不管你,你也没办法了,那么才可以换。当然,导师也没有那么容易换,不是你想换就能换的,所以换导师一定得谨慎。

谢邀!研究生导师没有项目,作为学生该怎么办?教育观察号为你解答!


相信很多同学在考研前都对未来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期待,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学校,一个新的环境,一位新的导师,还能有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一个友爱的环境里继续奋斗,为自己的明天积累资本。但是也有很多时候,现实的情况和大家预想的不一样,比如研究生导师没有项目,这时作为学生该怎么办?又该如何抉择,下面结合自身经验谈谈看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1.自身的问题

在我们决定考研的时候,信息收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除了要调研学校、专业、就业等信息,对于导师的信息收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其中就包括导师承担课题的情况,如果连这些基本信息都没有掌握,盲目报考,等到读研的时候才发现导师没有项目,没有经费,研究工作无法开展,那就只能怨自己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被动,那就是学生身不由己,虽然现在是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可现实情况是导师的选择权相对较大,如果学生拟选择的导师名额已满,但还想在某专业读研,只能安排给其他导师,又赶上该导师目前没有经费,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要尽快做出选择,三年时间一晃就到。关于抉择问题我们在第三部分再和大家细说。

2.导师的问题

刚刚我们对学生自身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下面我们对导师的情况进行分析。

现在很多高校都是以课题组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说白了就是一个科研团队,因此,某个导师暂时没有经费并不会影响课题的进行,也不会影响你的毕业,而且你要相信,导师的压力比你大的多,因为如果长期没有申请到项目,他的聘期考核中科研任务就很难完成。

如果大家考入的985名校,估计出现没有经费的情况并不多,因为即便导师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可以申请省部级的经费,或者可以申请校级的经费。但我们仍然要说也有很多高校科研实力并不强,学校自身能提供的科研经费有限,完全要靠导师自己去申请经费,在这种情况下,就看导师的个人能力了。

如果导师做的是基础研究,那么申请的经费主要以纵向课题为主,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省科委的基金等等,导师的研究基础对课题的申报影响很大(比如已发表的论文专利情况),如果导师的学术能力强,不愁拿不到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申请时虽然尽量避免人情因素,但还是存在这种可能。

如果导师主要做应用,那么可能课题经费主要以横向课题为主,比如一些企业的合作项目,我们一位同事主要做燃料电池、锂电池等,他的课题经费都是来自企业委托项目,而且申请也很容易,但也需要人脉和资源。

3.如何选择

一般情况下,高校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导师的硕导和博导资格都要进行审核,有明确的经费等要求,但如果碰到经费短缺,作为学生要考虑一下两个方面再做决定。

如果导师能力强,只是你来的时候正好赶上项目结束,而且导师也在积极的申请项目,那么你不要着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为例,项目结题后剩余经费还可以使用两年,两年后如果还有结余,国家才会收回。两年后导师新申请的项目也该下来了。

如果选择的导师已经很久没有项目,并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申请到经费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我们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是理工科,比如材料或生物方向,没有经费对于课题的影响非常大,一瓶几十克的药品几百上千元很正常,那么没有经费来源课题研究将寸步难行,建议还是趁早提出更换导师的申请。另一种情况就是导师研究的文史类方向,相对而言经费影响的因素并不是很大,可以考虑继续读下去(请文史方向导师批评指正)。


所以决定是否继续的标准一是看导师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看研究项目和经费是不是制约课题的关键因素。

以上就是观察号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祝大家读研顺利!


您的关注与点赞,是观察号最大的收获和感动,也是观察号进步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