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新冠疫情的发生也进一步敲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钟,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很重要的课题。中国是绿色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丝路基金总经理王燕之在5月30日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说道。
王燕之围绕“碳中和与全球投资机遇”主题发表了演讲,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关于碳中和投资领域的相关经验与思考。
第一,“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必须考虑到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对各国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必须要加大对碳中和领域的投资布局,探索更加符合环境和社会要求的最优资源配置。
现在,绝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都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但是,对这个目标如何实现以及所需的政策框架和实现路径存在差异。而且,碳中和涉及的领域众多,可能将来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清洁能源、低碳交通、绿色工业、绿色农业、低碳解决方案和生态保护,包括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等。其中,有技术比较成熟的领域,也有目前还有待技术突破的领域。
“因此,哪些技术相对成熟,哪些技术有待突破,这都是需要投资者密切观察的。金融机构特别是直接投资的股权投资者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市场的情况,结合自身的资金、风险偏好等,在碳中和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应该更加重视发挥股权投资的作用。现在,绿色金融领域产品和概念很多,但主要都是涉及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在股权投资或者说绿色股权投资方面涉及的不多。“股权和债权是相互联系的,绿色项目股权的投资可以改善融资结构,撬动私人部门进行参与,也会促使企业债务水平得到相对改善。”
第三,国际合作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很明显。目前,在气候变化领域,对于投资者而言,哪些是绿色项目?怎么计量?绿色的概念怎么体现?跨国之间绿色碳减排如何融合?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气候变化领域肯定会成为国际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国际新的标准制定的重点。这个领域的标准对将来的投资、贸易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王燕之强调。
第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气候变化领域,政府的监管框架、税收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实现相关目标,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投资者来讲,要顺应和支持政策的前提是要有回报,必须可持续,如果没有回报,概念是不可持续的。具体来说,市场机制或者说定价机制,特别是对影响力的计量能否通过价格反映,这尤为重要。
另外,在国际领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发展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共识对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投资有直接影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