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为方互助基金

jijinwang
澳大利亚葡萄酒商家说,中国人不要我们的葡萄酒,那就卖给印度,印度的人口基数跟中国差不多,我就不信卖不出去!结果去到印度才知道,印度的人均GDP还不如中国一个省份,购买力更是低得吓人。
 
在2012年以前,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在国内的销量很是红火,逢年过节一提到送礼,很多人第一选择就是澳洲葡萄酒,澳大利亚葡萄酒商也专门生产了很多出口中国的葡萄酒,挣得盆满钵满。
 
但是10年后的今天,澳洲葡萄酒在中国的销量却急剧下滑,原本销量千万件,如今却只剩下数十万,可见澳洲葡萄酒商的心里落差有多大,为了拉回销量,葡萄酒商家干脆想了一个方法——曲径救国。
 
让原本卖到中国的葡萄酒绕路卖到印度,然而万万没想到,印度虽然人口基数跟中国不相上下,但是背后的购买力却跟中国大相径庭,澳大利亚只能被迫放弃这个念头。
 
中国卖不出去,印度也指望不上,原本以葡萄酒作为经济支柱的澳大利亚这下陷入了两难境地。
 
但是要怪也只能怪澳大利亚自食其果,作为澳大利亚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国,中国至少占据了44%以上的葡萄酒出口量,明明背靠大树好乘凉,澳大利亚却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还在关键问题上“反咬一口”,直接触及了中国人的底线,共同抵制澳洲产品,澳洲葡萄酒销量下滑84%,基本无人问津。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澳洲葡萄酒已经失去中国市场,唯独“当局者迷”,澳大利亚认为中国人自己造不出葡萄酒,不久之后,只能上演“健忘症”,乖乖购买澳洲葡萄酒。因此,不但没有降低产量,反而将产量提高了30%。
 
但是澳大利亚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人爱国之心一片赤诚,我们受不得半点屈辱,向来以“团结互助”、“自力更生”著称的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绝不退步。
 
而且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葡萄生产基地和葡萄酒生产技术,在葡萄酒生产上,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而且质量不输澳洲产的半分。
 
为什么澳大利亚会对自己这么自信呢?
 
1、中国崛起速度之快,让西方国家毫无防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一直是一个受尽屈辱的国家,虽然国土面积、人口基数很大,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是“大而不精”。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崛起速度非常之快,快到让西方国家毫无防备,无论是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专业等都取得重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澳大利亚沉浸在过往的成绩中,因为地大物博,背靠强大的物产资源,澳大利亚以为自己的葡萄酒远销中国是因为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给中国上百年的时间,也造不出跟澳洲同样的高档葡萄酒。所以,中国人最终还是会回归到澳洲葡萄酒的购买上。
 
但可惜的是澳大利亚错了,以前中国人买澳产葡萄酒多少有点情分在,如今国内的葡萄酒品质澳洲不一定能比得上。
 
比如家喻户晓的宁夏贺兰山葡萄酒,在2013年就已经被列入《世界葡萄酒地图》,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知名的葡萄酒品鉴大师亲临现场品鉴,并且获得了一致好评。
 
虽然澳洲葡萄酒历史比较悠久,但是国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光照给了葡萄很好的生长环境,而且葡萄酒酿造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机密,我们只是起步较晚,在技术和酿造工艺上都更符合现代需求。
 
看过《山海情》的朋友们就会知道,我国的葡萄酒产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个叫郭俊伟的人,当年,葡萄种植基地还是一片戈壁大漠,本想返乡养老的郭俊伟听朋友说宁夏西海固的地理位置跟法国波尔多是同处同一纬度,于是萌生出酿造葡萄酒的想法。
 
当时,当地的居民每天面对和蓝天黄土,黄沙漫天,考虑到种植葡萄可能会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刘俊伟说干就干。
 
花了十年的时间,雇佣当地的居民,开荒扩土,种了几百万棵白杨树,挖渠引水,还不断请专家实地考察,调整方案。
 
终于在十年后,郭俊伟的葡萄酒迎来大丰收,当第一坛葡萄酒开启的时候,酒香四溢,当地居民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郭俊伟将葡萄酒带出宁夏,走上国际舞台的时候,震惊了所有人,没人能想得到,曾经的黄土戈壁大漠,竟然是一片绝佳的葡萄生产基地。
 
曾经骄傲自大的澳洲葡萄商也后悔不已,因为自己固执己见,目光短浅,导致产品滞销,无人问津,后悔也于事无补了。
 
如今,国产的贺兰山葡萄酒已经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逢年过节将国产的葡萄酒送给亲朋好友,送给长辈,送给领导,都被视为爱国情怀的体现,还能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备受尊重。
 
而且,贺兰山葡萄酒还特别适合典藏,年限越长越是醇厚,如果你每年都有送礼的烦恼,不妨现在下单,以备不时之需,一定让人另眼相待。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下单支持

1、网络互助,是“保险”,更是信誉,但不是流量,你如何看?

互助保险永远只是配菜,保额低,长期保障能力差这些问题会一直存在。

它只能起到辅助到作用,无法取代商业保险!





互助到发展,也迎来聊史无前例到大溃退。

轻松互助,水滴互助,360互助相继宣布关停。

不少人担心,这把火会烧到行业排名第一到相互宝身上。



相互宝,大家都知道吧,

一场涉及上亿人参与的互助保障实践,“我为人人,人人亦为我”,

而它的发展,遇到了大困难。



2020年11月28日,河南卫视《民生大参考》节目曝光了这么一个案子:张先生发生了心肌梗死,因为媒体“让死者做心电图”的说辞,瞬间引发了热议。

此时相互宝的罪名,叫做“不赔”





2021年1月21日,一个叫“燃川”的up主发布了题为《【相互宝】我积功德都能被你截胡》的视频,得到了24万播放,1.7万点赞。她就“XXX病为什么要赔30万”问题,质疑相互宝为了多收管理费。



而在这则视频中,相互宝的罪名,又变成了“滥赔”





在从20年初到21年3月,相互宝成员数量从从1.058亿,降到了9601.6万,跌破一亿。



唱衰声认为,相互宝已经开启了“死亡螺旋”模式,健康的人逐渐退出,非健康的人还在计划内,未来分摊金额会进一步上涨,而如今,相互宝2021年3月最新一期相互宝的分摊金额已经涨至6元





一方面被指责“不赔”,一方面被指责“滥赔”,用户数量在下降,分摊额却在上涨。

难不成相互宝要完蛋了吗?



2020年8月,成员数不足50万 的百度灯火下线,运营还不到一年,成为夏日死去的第一只蝉;

寒冬才刚刚开始,2021年1月31日,排名第二美团互助也宣布关停;

3月24日,噩耗再传,排名第三的轻松互助也没等到互助的春天,宣布关停。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快塌了,

互助正迎来史无前例的大溃退。



于此同时,对于互助的质疑声也是日益高涨。





互助像是一个迷茫的孩子,在原地不知所措,不论做什么、怎么努力,都会被骂。

曾经他,被捧上神坛,被称为“普通人的保险”,是“慈善事业”;

现在他,博眼球者割他的肉,受其惠者轻他侮他,不明真相者骂他踩他;



曾经他,要把健康赛道彻底拓宽,在医疗浪潮里一马当先;

现在他,多数平台亏本运营,实实在在帮助了数十万人,还是被骂赚黑心钱;



2020年初,相互宝曾豪言成员破2亿,要再造余额宝式的成功,

可我如今却依稀看到了他头顶的“危”红光闪闪。





2020年10月21日,彼时蚂蚁集团准备上市时,披露的招股意向书里自己都说:“要么把相互宝整改到合规为止,要么就从蚂蚁集团的业务中剥离。”



似乎连亲爹都要放弃他了。





这一局,真的就要这么败了吗?



在我的认知里,互助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

填补价格昂贵的商业保险和基础社保之间的空白,衔接保障的两个终点;

公平透明,让成员们报团取暖。



从极速扩张,到现在千夫所指,整个进程快得超出了我的预期。

解救民生的互助,不应沦落至此。



于是我过年期间,我构思、调研了一个月,终于写下了这篇肺腑之言。



或许,互助这件事即便成不了,但是只要它在一天,我都愿意为它发声。



在调研了几十家互助平台的现状,查阅了几十篇文章后,

我试图分析问题症结在哪里,“互助”的未来将去向何处。



本文内容如下:



1. 互助兴起

从0到100,又从100到10



2. 互助发展受困

1)钱少——盈利微薄,覆盖成本都难

2)事多——运营难度大,调查、精算责任重大

3)挨骂——众口难调,骂声不止



3. 深层原因分析

大背景:公众对互助缺少共识

1) 盈利模式难解:用户黏性差,梦中之路难以实现

2) 舆论环境恶劣:不得不做的不可能的任务——让所有人满意

3) 监管悬而未决:合规风险始终未落地,用户缺乏兜底安全感



4. 互助的前路,通向何处?

1) 用监管,给互助一个名分

2) 用教育,让用户多点理解



参考文献如下:

《相互宝这一年:如何承受住一亿人的托付?》 中国企业家杂志

《互助平台关停,相互宝不确定性加剧,水滴曲线入股险企被否:回首再看,“网络互助”有点不一样的味道!》 慕哲说

《相互宝百万用户流失,二三线互助平台面临倒闭潮压力》 明公子

《美团互助宣布1月31日关停,评论区却都在骂支付宝》 前瞻保销

《网络互助怎么了?》 看懂经济

《网络互助崛起 成本居高不下 巨头难言盈利》 WhatTheFintech

《监管点出美团互助关闭原因;平安人寿新渠道干将空降水滴》 今日保





相互宝几乎全民皆知,是“互助平台”的一块门面。

截至2021年3月,已加入成员过亿,帮助过104436人。





但其实诞生于2018年的相互宝,并不是互助平台的首个尝试者。



其实早在2011年,国内最大的癌症关爱社区“康爱公社”就开始了互助的尝试。

它的责任很简单,就是用小额互助,帮助癌症病友筹集医疗费。



互助的诞生甚至一度引起了一波互助创业热潮,2011-13年间,国内网络互助平台最多时高达100多家。

在这么多平台当中,除了有益探索,也有不少乱象:收费乱、设立“会员”,承诺赔付等等。



2014年,真正的互联网资本陆续入场,以互联网为核心,对互助流程进行了很好的再造,借助社交红利,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后来为广大网民熟知的平台,比如水滴互助、轻松互助,几乎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再此之后,2018年相互宝的出现,把互助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彻底引爆了互助行业。



而相互宝,刚诞生时其实不是现在这样。甚至不是一款“互助”产品。

起初,支付宝联合信美人寿,推出的相互“保”是一款相互保险,虽然形式和现在的相互“宝”类似,但却是如假包换的保险



然而彼时“相互保险”在国内还是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标准。

所以“相互保”其实一直有着合规风险。

很快监管部门就约谈了信美人寿,指出产品涉嫌违规,并责令整改。



所以18年11月27日,蚂蚁金服宣布为了配合整改的同时保护原用户的权益,将“相互保”进行升级,这才有了今天的“相互宝”



此时的互助平台被认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风口,

也是各家纷纷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的起点。



各种互助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从康爱公社成立算起,10年时间互助行业已经发展到1.5亿的客户规模。

根据蚂蚁集团研究院的《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预计,202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亿人。

这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32%。





但就在大家对互助平台给予厚望的时候,风向却突然急转直下

百度灯火互助关停、美团互助关停、相互宝用户持续负增长。

二三线互助产品用户缩水一半以上、赚不到钱,哀鸿遍野,

一线平台用户持续下滑,遭遇信任危机,被全网骂。





巨星悉数陨落,流萤疲于自保。





一夜之间,“互助”的整条赛道仿佛都崩溃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互助平台发展风头正劲的时候,整个互助行业却像是提前迎来了衰退的拐点。

2021年1月15日,美团在公告中表示,将会在1月31日关停。



在此之前,美团互助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积累了1500多万的用户,是相互宝一人之下的“行业老二”。

可即便这样,美团互助也毅然决地说关就关了,并承诺:



全额返还所有会员的分摊费用,并且在1月31日正式关停前,所有不幸确诊的会员都将得到互助金赔付,费用由平台承担。





美团官方声明给出的解释是:聚焦公司主业务发展,为用户和商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短短一句话,背后隐藏着苦涩而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4个字:钱少活多



在“鼎盛时期”猝然关停,美团互助的终结,揭露了互助的华丽长袍背后,藏着的蚤子。



(1) 钱少——目前的互助计划,几乎没有盈利

美团互助的“猝死”,就是互助行业的缩影。

前不久,运营两年的相互宝也表示:还没有覆盖成本。





根据能找到的数据,按每期分摊调查费用3000元算,再加上团队成员薪资、奖金、办公场地、产品开发、日常运维

要服务过亿用户,以相互宝过千人的团队规模算,

这点结余,能维持收支平衡都很不错了。





互助平台的真相可能并不像外人揣测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可能正相反,连行业龙头都没赚到钱,其他小平台可能生存得更难。



目前,互助平台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两类:管理费调查费





调查费的典型代表,是水滴互助。

在2019年3月以前,水滴互助的用户申请互助时,需要缴纳一笔“调查费”给第三方机构,这笔费用一度高达数千元。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申请人负担调查费,可能出现交了钱调查,最后调查结果是赔不了的情况。

相当于把这部分风险成本直接转嫁给了用户。

而管理费则分两种:前端收费(预交费+抽成)和后端收费(抽成)。



比如前端收费的代表,360互助,需要在加入时缴纳3元会员费,这笔钱会形成一个资金池,交由公募基金或者银行托管;此后每期分摊平台会抽取10%的管理费;

对用户来说,潜在的风险是,预缴的资金池不受控制。





理论上说,并不能保证这笔钱怎么用、是否安全。

近几年频繁暴雷的P2P,健身房、长租公寓,那套资本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



后端收费的代表就是相互宝了,加入时不用缴费,往后每期抽成8%的管理费。

因为管理费是“赔”了,才能拿到的,

相对应的,用户就容易产生质疑:会不会为了赚钱,而滥赔、多收用户的钱。



但其实这些盈利模式都会面临质疑。



更重要的是,靠管理费,根本不赚钱。



美团保险板块负责人曾卓曾表示:“我们并不准备通过互助来盈利,8%的服务费只是用于团队运营。



前相互宝负责人、蚂蚁金服副总裁尹铭也曾表示,蚂蚁金服对相互宝团队没有KPI要求,同样8%的管理费“基本入不敷出”,还在亏钱。



按每笔互助金30万算,8%管理费就是24000元,每期都有3000~4000名成员申请互助。



对于需要过千名员工维持运转的团队来说,这笔钱要覆盖:

每个案例调查成本(3000元)、风控、核查、运营等人员的薪资支出、高昂的办公场地成本等等。



这笔营收可以说是是杯水车薪。

再对比蚂蚁其他渠道的收入,更是妄谈收益、赚钱。

相比于传统人身保险公司17%-20%、财产险保险公司近40%的运营费,8%的管理费甚至比很多慈善机构都少。





庞大的用户基数虽然帮助巨头们快速累积了互助平台的成员,但并没有给巨头们带来多少实际利润。



(2) 事多——运营难度大

“赔出去的每一笔钱是用户的钱,每一笔钱是赔得非常战战兢兢的,生怕赔错一笔。因为赔错一笔代表辜负了用户的信任。

——相互宝风控负责人景南



互助产品的基石之一是信任,因为救助对象所拿到的钱是其他用户所分摊的,

一旦发生“骗助”的事件,很可能就失去所有用户的信任,而动摇整个互助计划的基础。相互宝作为平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风控体系。



为实现这个目标,2019年5月,公安部反欺诈特聘专家.

出任相互宝总经理,人称“阿里狄仁杰”。





邵晓东加入后,帮助相互宝完善了风控体系。

其理念,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用规则拦截风险”。

线上,依赖芝麻信用和健康告知,筛选投保人;

线下,则要靠调查员走访患者、医院、机构,来核实信息。



中国幅员辽阔,当城乡、农村用户激增时,简单依赖数字技术,绝不可能完成每一笔求助的核实。

这正是互助平台们的风控迎来最大挑战的时候。



潜在的“骗保”风险,逼迫着平台们的规则和生态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



调查员的工作也非常辛苦。

除了日常要恶补医学、社保、法律知识,下乡面访还会面临很多困难。



部分地区因为交通不便,经常需要徒步行走。

一个月走坏了一双鞋是常事。城镇地区的调查员,也是日均2万步。



面对戒备心强的患者和家属,则需要多次沟通才能取得对方信任,

还要安抚等得太久而抱怨的家属。





此外,由于不了解相互宝,在向医院地方社保局索要资料时,也常有不少阻力。

而这,不过是互助平台每起案件背后,艰苦的运营工作的冰山一角。



庞大的用户基数,导致的支付困难,也是运营的一大负担。



还以相互宝为例,每期分摊扣款时,过亿的用户意味着一天内要完成几千万笔支付代扣,这样的技术壁垒,只有每年都经历“双11”考验的支付宝才能做到。



掌握着支付端口的“相互宝”尚且如此,其他平台之难可想而知。



此外,互助虽然具有天然的“保险属性”,但贸然闯入“保险领域”的互联网企业,

却缺乏保险专业经验,尤其是精算不准确,会导致分摊金额计算出现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表示,从企业角度来说,这种经营行为如果从公益角度出发,缺乏赢利点;

而作为盈利性商业模式来说,则会存在费率高、竞争性弱、大量“退保”,无以为继的问题。



显然,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做着“保险”的事,所面临的困难远比大家想象得多。



(3) 舆论误解:大家却都在骂它

不了解的人不知道,在中国做互助,会遭受多少骂声。



“赚黑心钱。”

“又涨价!就知道涨价坑钱!”

“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垃圾!”

“又是骗人的保险!”



但这些骂声

——骂得对吗?



相互宝收的8%管理费,对比其他平台10%、20%,2年来没上涨过;

分摊金上涨,也是因为目前成员构成还没回归到“大数定理”,还没有涨到人群的平均发生率,继续涨才是对的;

不赔是因为要符合定义,要维护秩序,要对成员负责,而且拒赔对相互宝没有任何好处;

相互宝不是保险,是互助计划,骗没骗人一个人说了不算





最可笑的是,涨价滥赔规则严拒赔两件事,明显是自相矛盾的。你能想象这样的话是从同一个人嘴里说出的?



美团互助关停时,宣布全额返还分摊金,并且关停前如果有成员不幸确诊,都会正常赔付,费用由平台承担。

这意味着,美团互助从成立以来,实质上没有成员花过1分钱



所有确诊、获得“赔付”的成员,实际上都是接受了美团互助自负调查、管理、运营成本无条件捐助



对于一个本质上并不是纯公益慈善的企业来说,这称得上仁至义尽,并且鉴于其高昂的成本,算得上大善事一桩。



可是在“美团互助关停”的新闻下面,消费者讨论得最多的不是美团互助本身,而是“相互宝”。

有骂相互宝骗子的:





还有骂相互宝圈钱,希望早日被取缔的:





还有连相互宝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骂相互宝是“有权有势”“又是骗人的保险”的:





没有谁能讨好所有人。

但当这个数字达到了1个亿的时候,相互宝就不得不去做这件不可能的事:讨好所有人



难吗?难。



风评和舆论是不可控的,尤其当这件事关乎民生、体量又如此巨大时,随时都要面对反噬的滔天民意。



美团互助面对汹涌的舆论,选择了主动关停,蓦然落幕。



而相互宝已经关系着上亿人的权益,再难也必须做下去。



在这条注定做对了也没有鲜花和掌声,做错了却有万人唾弃的路上,

相互宝任重道远。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2020年12月,这时候,相互宝发起了第8期的赔审案。



“赔审制度”可以说是全球独创的制度,它针对的是一些疑难案件,不知道该不该互助,那么通过赔审,可以决定给不给这个家庭这笔钱。



这起案子中,患者申请的互助,是重疾中的“深度昏迷”,



在“深度昏迷”的理赔标准中,有一条是:持续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96小时以上;

而患者被送入ICU抢救后,先后使用了27小时和69小时,合计超过了96小时,

但中途医生为其拔出过呼吸机,在发现患者无法自主呼吸后,再次插上了呼吸机。

尽管医生表示,中间拔管而间隔的50分钟是正常流程,从医学角度说,这种情况仍旧属于“持续使用呼吸机达到96小时”。



可相互宝还是犯了难,发起赔审让网友们决断。

最后,

49.9%的人选择支持申请人,认为该赔;

50.1%的人支持调查员,认为不该赔。



49.9%对50.1%。仅以0.2%的差距,拒绝了这次申请。





戏剧性吗?

更戏剧性的在后面。



无意中,我翻到了用户的留言:





令人震惊的是,

无论结果如何,其中一方因为失望、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叫嚷着要退出。

结合49.9%对50,1%的结果,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这是一次撕裂,对“互助”的认识的彻底撕裂



这正是相互宝乃至整个互助行业所面临的两难抉择,

要么拒赔,就是挨骂,受着;

要么就是通融赔付,但开了先河,可能分摊金会涨价,也是挨骂。





而这便是互助发展受阻的根源:

为什么互助在国内走的如此艰难,究其根本,是因为国内没有支持互助计划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家对互助缺少共识。



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中国是典型的“低信任度社会”,

只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有信任,对“外人”则缺乏“自发社交性”



人与人之间默认“互不信任”,除非对方做了某些事,证明自己值得信任, 这种心态才会被扭转。



“互助平台”恰恰要求一群陌生人在社群里,构建信任网络



这种冲突,导致一部分人,不信任平台和其他成员,

所以质疑“骗保”平台吸金赚黑心钱的情况才会那么频繁。



我们看一个模型:



外界环境,就是天然的低信任度社会,这是它头顶恶劣的天然气候;

而它脚下的三根支柱,也都蛀蠹暗生:



舆论环境——充满恶意揣测利益冲突者的攻击,骂声不断;

商业模式——数年来都没探索出答案,前路未明;

监管态度——悬而未决,随时可能落刀。





(1) 恶劣的舆论环境

自身也在探索过程中,每一次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都会引发部分用户的疑问,以及被一些保险媒体行业人士放大。



说回开头提到的那起,发生在河南的心肌梗死拒赔案。



加入相互宝后,男子突发心梗去世!工作人员:不是保险,无法赔偿?v.qq.com/x/page/f32085l1fgn.htmlv.qq.com/x/page/f32085l1fgn.html







当事人成女士的丈夫,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去世。

申请互助时,因为不能提供“心电图”,而被相互宝拒绝“赔付”。



成女士无法理解:人已经死了,还怎么做心电图。

由此认为相互宝是“骗人的”,是“玩套路”。



可是,视频的一开始老阿姨一句“相互宝,不能骗人啊。”轻易就引导了不明真相的观众的情绪,评论区群情激奋,充满了指责和谩骂。





可以说,从这个视频开始,相互宝就已经输了。

媒体、自媒体仿佛掌握了某种流量密码:卖惨+拒赔模式如何如何,

罔顾专业,只论情感。



保险受其害,质朴的公众高估了人性,保险公司或互助才是舆论场里的那个弱势群体。

但是对于保险来说有其合理性,门槛,靠此赚钱,所以应该被舆论所监督。



但是相互宝呢?

拒绝,没有一点点好处,反而付出的全是成本。

相互宝只有审核通过、发起分摊了,才能收取那8%的管理费,用来抵消案件调查的费用,和分摊代扣、运营人员的成本。

如果“拒赔”,这些成本实际上都是平台自己负担了。



而且相互宝比保险的舆论环境更艰难,因为很多保险业者也是黑相互宝的主力。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业务员大炒特炒。

毕竟互助产品动了商业保险的蛋糕,



相互平台所面临的舆论环境,一向如此。

公众的误解,刻意的抹黑。



舆论风向这根柱子,向来不稳定。



(2)残缺商业模式

前面说了目前不盈利,那么未来是否有盈利的可能?

除了最基本的“管理费”,互助平台不是没有其他盈利的想象,比如:



1) 和保险公司合作,互助平台可以成为保险公司的获客渠道。通过推送、定制保险产品,是有获利的想象空间的;

2) 提供医疗增值服务,比如和体检机构定制项目,这同样是渴望通过流量,实现商业化变现;

3) 通过大数据,向足够垂直细分的流量投放广告。



然而,这些路似乎走不通。

毕竟,金融保险产品,是脱离日常生活低频场景,用户的黏性不高



绝大多数用户,有了一份互助,或者一份保险后,就不再关注相关动态了。

这点从事保险行业的我非常有发言权。



大多数用户除了每次缴纳分摊金的时候,并不会打开互助类app,想象中的“社区属性”似乎并不存在。

缺乏了这个闭环,在经历过用户猛涨、上升后,往往会由于缺乏和用户频繁交互的场景,而面临用户的大批量脱落。



交大经济学家何帆也认为,互助到最后,将成为“巨头的战场”,“只有巨头才能将模式走通,而其他玩家,可能都会沦为陪跑。”



这些盈利模式一直处于“想象”阶段,除了用户黏性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互助平台的公益属性,导致平台不能轻易伤害社会感情。



商业模式这根柱子,不稳定。



(3)悬而未决的监管

既然舆论、商业两根支柱都不靠谱,那么我们能不能指望官方给一个名分?



可惜截至目前,官方还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监管办法。

除了相互宝发起的仅有自律意义的行业标准,市面上对未来监管的方向只有讨论和想象。



官方监管层虽然从2015年就曾发布过《关于“互助计划”等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

并且5年来,一直在提醒消费者,



2020年9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里,也特别点名提醒了互助产品。





这类“含沙射影”的提醒虽然没有停过,但一直没有给出彻彻底底完整的监管方针





20年4月,相互宝建立了《全网首个网络互助标准》,明确了“四要一不要”。



但这毕竟只是自律准绳,不是法律法规的约束,

互助的监管还需要再进一步



某金融机构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互助的监管不出两种结局:



一种,是成为持牌机构,在监管框架内展业;

另一种,则是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全部洗牌出局



监管的靴子如何落地,将成为这个行业的最大变数。

但只要互助这个行业存在一天,关系着数亿人的权益一天,监管的发布就只是时间问题。



监管这根柱子,也不稳定。

互助平台的前程,在内外兼施的恶劣环境下风雨飘摇

小平台早就消亡殆尽,大平台如美团互助、轻松互助,也落得一个主动关闭,体面离开的结局;

龙头老大相互宝,在当前萧索的大背景下,也摆脱不了人数下滑。



领头羊相互宝的迷茫,代表着这个行业的迷茫:不论怎么做,怎么改进、怎么追求公平,都会挨骂。

赔松了挨骂,说没有原则,不公平,为了赚烂钱;

赔严了挨骂,说没有人情味,啥都不赔,黑心,骗子;

最后即便交给成员公投,依然摆脱不了挨骂的后果。



正如这部分中深度昏迷的案例,不是所有加入互助的成员,都具备相当的法律、医学知识。

可抛开专业、公正,一味顺从民意,又有倒向民粹的危险;

但如果,决断权不交给实实在在掏了钱的成员们自己,谁才有判决的大权?



众人的权益和理性客观被放在天平两端时,

——谁又有权力决定如何倾斜?





互助所面对的难题,是明朗的。

如果想试着找出解决方案,起码有两个点是相对迫切的:



(1) 给个名分:监管

互助产品发展到如今,一直没有出台完整的监管细则。



也就是说,“互助产品”其实上一直处于灰色地带,

目前所有网络互助平台都没有牌照,都是以科技公司运营,全都有不合规、不合法的风险。



但但这不代表监管部门不重视互助产品。



早在2015年,保监会就下发过《关于“互助计划”等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敲打当时过分粗放发展的互助乱象;

2016年下发“相互保险”的牌照时,也同时强调将加大对互助平台的监测、甄别力度,对于打着互助计划名义,实际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讲依法打击和取缔。



不过这都停留在管控用“互助”的名义“卖保险”的层面,并不是对“互助产品”本身的直接介入。



直到2020年,银保监会对“互助平台”的监管逐渐收紧。

这一年,“互助”这个词,多次被提及。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文: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法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



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建议,将网络互助纳入保险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提出,要将网络互助纳入监管体系,防控其潜在风险。由此可见,尽快将网络互助纳入监管成为业界共识。



监管已释放出信号,网络互助即将迎来强监管,几乎是板上钉钉。



但另一方面,

网络互助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投诉压力与信任危机,在不少平台选择放弃的“退出潮”下,由官方的框架和监管,给互助产品一个“名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 教育

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来自于用户的理解。

网络互助保障平台用户量有限的一大原因是市场教育用户程度还不够。



一方面用户希望互助什么都能赔,但一方面又希望不花很多钱。

而这是天然矛盾的。



如果用户能够对互助计划的盈利模式、互助模式有基础的了解,平台做好信息透明工作,并适当地普及一些保险、法律、医学的相关常识,

就是经过长时间的教育,用户的认知在逐步改变,那么可能会逐渐接受“互助”这个古老而新兴的项目。

可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说在最后:

在我的三部曲里,第一部我描述医保时,用了“困”字,而形容相互宝则我选取了“败”字。

为什么会败?因为它在跟人性中的自私与怀疑对抗。



涉及到钱,就有人疑心它中饱私囊,假仁假义;

涉及规则,就有人疑心它厚此薄彼,暗箱操作;

涉及变化,就有人疑心它胃口大开,贪得无厌。

人总是自私的,对他人所作所为是充满怀疑的。



但我从不希望它败。

而且他们也没真的败过!

理念可能骗人,所作所为不会骗人。

即便鼎盛不再,仍然有上亿善良的成员不曾动摇;

即便前路艰险,团队依旧在跋山涉水,沥血叩心地对待每起案件;

即便谗口嗷嗷,它也会抹去脸上的脏水,拂走尘埃,继续前行。

在“互助”经营者看来就是流量,在参与互助的用户来说就是“保险”,和信誉完全无关!

关注我,精彩内容即将开始!


一、网络互助

包括两种,一种是大家熟知的“XX筹”这些筹款平台,又叫做网络募捐。另外一种叫做“互助基金”类,诸如相互宝。

这两种是有区别的,在我国的各种XX筹:

是已经发生了诸如重大疾病后展开的网络募捐,募捐发起人的真实情况,家庭资料单方面提供,核实的很少。

而各类互助基金:

则是在风险前就加入,发生风险后所有扣钱参与人均摊。很多人忽略的是,互助基金也有加入门槛,例如有既往病史是不能加入的,可以去查看加入条件,估计很多人都没有看过。同样发生风险后,平台会调查受助者的疾病情况,是否有不能加入的情形而加入了。若没有这些情形,则放款;若有则属于合同违约,拒绝放款。

网络互助是个好东西,但不能完全依赖,因为不是保险合同,没有强制约定以及专门的法律监管。


二、流量

大多数的互助经营平台,往往会把各种XX筹,当成流量的入口。反正平台不用捐钱,还能获取流量,将流量转化到其它方面。

互助基金则是平台建立扣款机制,将各种来源的流量引流至互助基金。无论是预付款账户,还是授权扣款账户,目的都是让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稳定自己平台的流量。为下一步盈利转化做准备。

而大部分的网络众筹、网络互助平台的最终转化路线都是销售保险!用互联网语言来说这叫做“场景式销售”。


三、用户

可悲的是用户,捐了款,也加入了各种互助,然后买了保险。若没说,他们从头到尾都不知道:

1、筹款的人资料是否真实?

2、自己假如的互助金,每月都在扣钱,却不知道加入是有门槛。

3、在这些平台买了保险,不说全部,至少90%的人,只知道自己在XX平台买了一份保险,至于买的保险保障什么、如何理赔、理赔条件、哪家公司承保完全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加不要说买保险还有健康告知更是两眼一抹黑。

为何敢下这样的论断?原因是有很多网友,关注我们头条号之后,私信给我们问自己在xx平台卖的保险如何啊?之前有XX病,买了这个会不会拒赔?


最后,

各种爱心、各种筹,早已经成为一门流量生意。


买保险不上当,关注我们吧

是保险,你拥有了就可一均分风险,当然能够帮助到当事人。不然没有价值就没必要互助了。只要可信任的平台,互相帮助就可以持久。商业化无法避免。

一切的行为都建立在信任信誉之上,整个社会都是在不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会出现那么多第三方那么多认证所谓品牌公司组织都是为了建立信任,产生信誉,没有信誉无法长久必将被遗弃。现在社会不就是不断的建立诚信机制,信用报告、联合惩戒等等。互助建立在一定的信誉之上,否则谁去帮助别人。

流量无法避免,因为这是一个多人的协作,人越多当然挑战越多,但是平均风险就降低了。一个人只能自己帮组自己,当然是人多力量大。保险公司也是希望参保人越多越好,当然是符合要求的。但是也不会是单个个体。

推出一个互助计划或者商业保险社会保险肯定是服务于一个群体。需要一定的数量。

2、现在出现很多互助平台,比如水*互助,壁*互助(避免广告悬疑),有人接受过互助吗?

互助平台是真实存在的,也确实有少数人从中受益。但是这些人幸运程度和中彩票差不多。

如果你要选择互助平台的话,首先你需要选择大平台。比如行业前三名,类似支付宝的相互宝,腾讯投资的水滴互助,轻松互助。

原因就是目前监管态度暧昧。保监会对互助计划是处于一个监管和观察期。这个阶段,只是让互助计划声明自己不是保险,以免误导消费者。

互助计划和保险最大的区别就是:保险是刚性赔付的。互助计划不是。如果你出事了,只要你不是骗保,保险公司必须赔给你钱的。你的钱不会白交。

互助计划虽然保费便宜,但便宜总有便宜的坏处。

互助计划会因为各种原因终止:他们的网站宕机,平台倒闭,监管叫停,他们随时可能修改互助规则而你的病恰好不在保障范围,会员人数不够,你的钱要都要不回来。

因为互助计划,在法律上被定义为捐助,被定义为公益慈善。捐出去的钱怎么能要回来呢?

如果你选择小平台的话,风险就会加倍,平台哪天说不定倒闭了,你的钱打水漂儿了。平台监守自盗,卷钱跑路都是有可能的。即使是行业前3的平台,也都建了资金池。互助金都在自己名下的基金里管着,仅仅名义上是第三方托管。

话说回来,互助计划也没有你想的那么便宜。互助计划内的人一旦有人生大病,就会从每个人的账户里扣钱。扣没了就要继续交。原则上没有上限的。

你可能只花了几块钱,去加入这个计划,但最后你会发现,实际花的钱远远超出了你的预算。

如果你长期不生病。那么这也不是一笔小钱!不比商业保险便宜。

如果你恰好加入互助计划没过多久生病了,首先,你要确保你在180天观察期内。加入计划前半年你是只能眼睁睁的交钱,不能申请一分钱保障的。这样做是为了排除那些身体不好加入互助计划的人。

其次,即使过了观察期你生病了,在申请互助金后,你要先交一笔3000~5000的调查费用。

这笔钱是互助平台雇佣调查公司,去核实你的互助申请是否真实有效。很有可能,你的疾病不在保障范围内。那么这笔调查费用也白花了。

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你就要在加入互助计划之前仔细的一个字一个字看互助计划和会员条约,确保自己一定在保障范围内。生病后也要保存好相关证据。

互助计划想加入是没有门槛的。不管你符不符合条件没有人核实。只要你交钱就能加入。随时欢迎任何人过来交钱。但是如果你需要钱,就要经过严格审查,以防止你骗取互助金。

最后恭喜你历经坎坷申请到了互助金,不过你的一切信息都要在网上公示。

互助平台可能会找新媒体小编对你进行一个采访,写你如何绝望贫病交加,最后因互助重获新生。

因为正规的互助平台需要让会员知道他们的互助金给谁花了。

你的身份证,病床上的照片,医疗费票据,你的故事都要在网上恒久公示,直到平台倒闭。对于注重隐私的人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以上是我对互助计划的粗浅了解。建议大家理性选择保险,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互助计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