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保诚公募基金(中信保诚基金公司)

jijinwang

中信保诚基金成立于2005年 9月,是中国最早一批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之一,由两个世界500强——中信集团及英国保诚集团发起设立。截至2021年3季度,公司共管理公募基金78只,非货规模超1200亿。

中信保诚基金投研团队集体入驻今日头条,为大家带来明年市场走势的全面解读。


中信保诚基金投研团队介绍——

姓名

职务

胡喆

中信保诚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

王睿

中信保诚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

张弘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吴昊

中信保诚基金研究部总监、CFA

孙浩中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刘锐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闾志刚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夏明月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江峰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韩海平

中信保诚基金副总经理、固定收益负责人

席行懿

中信保诚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基金经理

吴胤希

中信保诚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基金经理

宋海娟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邢恭海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陈岚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杨穆彬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杨丽春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范楷

中信保诚基金总经理助理、副首席投资官

李争争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提云涛

中信保诚基金量化投资总监

韩依凌

中信保诚基金经理

黄稚

中信保诚基金指数基金经理

王颖

中信保诚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


群访实录:

问:提问胡喆老师,能否介绍一下中信保诚基金,尤其是公司权益投资的特色和优势?

胡喆:中信保诚基金是一家拥有16年历史积淀的老牌基金公司,具备一支实力雄厚、资深绩优的投研团队。截至2021年三季末,公司主动权益公募基金规模超过800亿(来源:中信保诚基金,Wind)。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末,过去15年,公司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达820.93%,在同期45家公司中排名第10,过去1年,公司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达43.80%,在同期131家公司中排名第11。

在权益投资上,中信保诚基金坚信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匹配的成长股,秉持从基本面研究出发,用价值投资的方法投资成长股,价值成长的风格和优势明显。四位成长代表选手王睿、张弘、孙浩中、刘锐业绩优异、各有所长。截至2021年三季度,根据海通证券数据显示,近三年收益全市场排名前五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我们就占了三席,均出自这四位基金经理之手,孙浩中、张弘更是摘得同类冠亚军(附注1)。2020年,中信保诚基金诞生了4只翻倍基, “翻倍基”数量位居行业前3(附注2)。

正是因为我们有着明确的投资风格和理念,在团队建设上,我们也非常希望寻找与我们理念一致,认同公司文化的投资人员,格外重视内部培养。现任基金经理绝大多数是通过公司完善的自主培养机制成长起来的。这也使得团队形成了老中新三代“不断层”的人才梯队,不断有新的绩优基金经理涌现,成长为中流砥柱,再磨砺成投资老将,带教新人,形成人才的正向循环,成为中信保诚权益不断突破、前行的坚实力量。

附注1:数据截至2021/09/30,排名来源:海通证券。过去3年同类基排名:信诚新兴产业A:1/474,信诚周期轮动混合:2/474,信诚中小盘混合:4/474,同类基金均为:强股混合型。

附注2: 4只翻倍基2020年收益率:信诚新兴产业A:102.88%,中信保诚创新成长100.93%,信诚周期轮动111.3%,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排名来源:中信保诚基金。

问:能否谈谈中信保诚基金整个权益团队的组织架构和产品线分布?

胡喆:整个权益团队的研究是一个平台和基础,我们的研究不仅支持权益类产品的投资,也为公司其他类型的资产服务,包括固定收益团队、量化投资、FOF投资。整个研究是一个大平台,研究部之上就是权益投资的公募基金和专户投资两条产品线。

从细分条线来看,权益投资部的专户主要是绝对收益组,而公募分为价值、成长、消费三个方向。研究部也分为总量与周期、成长、消费三个大方向,实现研究和投资方向的对应。

问:能否介绍下中信保诚权益投资团队的整体投资理念?

胡喆:我们的投资理念偏向价值成长风格,我们比较秉承用基本面研究来指导投资,没有估值安全边际的公司,我们很难重仓;偏成长,又是我们权益投资团队整体的特点,基金经理绝大多数喜欢成长股。

中信保诚基金成立16年以来,我们一直偏好投资成长股,那么多年下来,投资风格没有发生过特别大的转变,这也让我们在建立研究部时,也是按照成长的几个方向进行布局的。我们也关注传统周期和大金融行业的投资机会,但我们的研究布局中,会有意识加强我们在科技、新能源、大消费和高端制造等强项领域。

中信保诚基金投研团队有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在好赛道做投资;二是坚持投资优秀的公司,三是坚持来自安全边际的保护。公司让有行业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专注在自己熟悉的赛道做投资,让投资团队专注在匹配的风格上做投资,让整个公司专注在公司划分的大赛道找机会。我们整体的投资理念是:在好赛道中赚取企业盈利增长的钱,强调中观研究叠加自下而上选股。

问:成长和价值小组的投资框架和方法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点吗?

胡喆:我先说相同点,他们都看重公司成长性和估值的匹配度,也都比较注重安全边际,追求赚取企业盈利增长带来的收益。他们的不同点是,对于风险补偿的需求不同,成长组更能容忍成长的不确定性,价值组对成长的确定性更苛刻,对不确定性的补偿要求更高。两个小组的差异,一定程度体现在选股的估值和增速有不同。

问:能否简要介绍下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框架?

王睿:在投资中,我以寻找有保护的成长为目标,坚持合理回报的滚动复利,即寻找确定性较高的三年一倍机会。落实到具体的投资方法上,就是要在胜率高的方向上挑选赔率合适的公司。首先,行业比较是组合构建的出发点,这要求集中力量寻找方向正确的行业,提高组合胜率,要基于一定时间期限,综合考虑行业空间,发展速度和竞争格局。过去几年我在行业选择中不断收缩我的投资范围,基本上聚焦在TMT、新能源、消费建材、食品饮料、以及医药。其次,个股选择是组合的落脚点,这意味着在优秀的行业里选择优秀的企业,但最终比较的是预期回报,估值和安全边际是选股的重要参考。

张弘:在投资中,我主要聚焦生活变迁,追求高胜率的成长。具体而言,投资要寻找好公司并分享企业长期成长带来的收益,长期而言,选择符合未来5-10年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域,在其中寻觅行业大发展或者行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机会。具体到个股选择上,我会严格遵循“四因素选股法”:1)空间大:首先,要选择发展空间大的公司。这里的空间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所处行业要随社会发展不断壮大;二是随着行业竞争格局变迁,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能够越来越大。2)商业模式好:企业的商业模式是理解公司竞争优势与护城河的基础。3)竞争优势独特:与同行业其他公司比,公司是否有无法被模仿的特质,以及这一特质是否会随着行业发展增强或被削弱,能否带来市场份额的提升。4)护城河深:考察企业面对外部竞争时,其生意模式或者盈利能力会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孙浩中:我的投资理念是“与优秀企业共成长”,从中观角度出发,比较景气指标优选行业,微观对比收益空间精选个股,相信优秀企业的价值创造才是组合长期收益的稳定来源。在投资框架上,我会重点围绕景气度、格局、估值进行布局。具体而言,景气度优先,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着重关注行业销量、龙头公司销量以及产业链的价格预期;格局次之,寻找集中度相对较高或者具备集中度提升基础的行业;估值居后,做成长股投资就要对短期估值保持一定的容忍度,这里主要采用远期市值评估法。在个股的买入标准上,我也会重点关注三个要素,一是短期是否有安全边际;二是中期的催化因素;三是关注长期成长逻辑。

刘锐:我是科技产业周期的追随者,我的投资框架是从产业周期出发做投资,围绕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做跟踪,配置思路始终如一,即聚焦中长期逻辑好的赛道和龙头公司,持续在科技类资产中寻找中长期投资回报。行业上,主要从两个维度看变化:一是从3-5年、5-10年看整个产业周期的大变化;二是以1年为维度,挖掘有机会的细分行业。选股上,我偏好市值较大的公司,围绕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做跟踪、研究,把业绩导向作为α的核心,淡化beta,这样的好处是,股价的波动是可跟踪、可回溯、可预判的。

问:提问吴昊老师,在目前成长股、科技股的股价持续走高之际,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老将,怎么看待目前蓝筹股的表现?能否谈下你的投资理念?

吴昊: 19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呈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分化,成长风格资产大幅跑赢价值风格资产或者说蓝筹板块,这是市场运行的一个客观结果。相对而言蓝筹板块,面临的是一个经济总量增长中枢不断下移,经济增量更多来自新兴产业的局面,因此投资者对于蓝筹板块未来盈利增长的预期是缺乏持续上调的空间的,同时蓝筹板块相对成长类资产缺乏对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弹性,使得在目前这个阶段,蓝筹板块资产的回报率大幅跑输成长风格资产。虽然传统行业整体的增长中枢会慢于新兴行业,但不代表传统行业的龙头公司失去了成长空间,除行业整合与格局改善带来的增长以外,全球化拓展、消费升级、盈利模式改善将成为未来传统行业品牌龙头增长的主要动力。

过去14年的投资生涯中,我也在不断总结改进自己的投资方法,但价值投资的理念我丝毫未曾动摇,我相信研究创造价值,相信估值是会均值回归的,而利润却是可以持续增长的。在我的价值投资理念中,价值并不等于低估值,也不排斥高成长,而是相对低估的高成长,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去获取超额的回报,毕竟持续的增长才是权益投资的核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扎实的基本面研究。从行业的生命周期、商业模式、竞争格局、政策监管,再到公司的公司治理、战略规划、要素禀赋、核心壁垒、战术执行,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这背后是对行业的理解、对公司核心团队人的把握,需要时间的积累、专业投资知识的支撑。

问:提问王睿老师,科技成长股中后市哪些细分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王睿:首先,我们对中长期中国经济和权益市场充满信心。信心有根可循,一是疫情强化了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包括对制度的信心以及对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信心。具体来看,第一,疫情快速控制和生产迅速恢复正常体现了中国制度在效率方面的优势,而且房住不炒主基调仍然未变,经济结构转型取得成效且趋势逐渐加强。我们的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没有被削弱,反而在效率和质量等更高的层面有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中游制造能力正在从成本优势向全方位的优势转化,比如工程机械,医疗设备,消费电子等。

第二,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中国已于2011年前后跨过刘易斯拐点,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但工程师红利已全面凸显,高等教育毕业人数超过800万/年,(高中+中职)以上学历在15岁以上抽样人口中占比超过35%。第三,疫情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极大促进了各类活动的线上化,无接触经济快速发展。如电商、云游戏、视频、线上办公、远程教育、智能化出行等。第四,全球从分工走向竞争,科技竞争是焦点,包括5G、能源革命、人工智能、云计算、军工科技等板块。

从大的方向上看,科技成长无论是长短期性价比都比较高。具体而言,关注长短景气高企的板块,例如,电动车,智能驾驶,云计算,免税,其中,电动车,智能驾驶行业景气显著高于其他可比行业,政企端云计算长期空间大,上半年顺周期恢复。部分板块景气向上且估值合理,包括传媒,安防,半导体,医疗服务,新材料等。此外,一些行业顺周期属性较强,可以做阶段性关注,包括工控,广告,建材,化工,家电等。

问:提问孙浩中老师,你管理的产品从最新披露的定期报告来看主要布局新能源赛道,你如何看待新能源板块未来的投资机会?

孙浩中:2021年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真正意义上同频共振的一年,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源结构与用电结构都会呈现加速变化;美国拜登政府在清洁能源产业有望出现边际改善;欧洲在补贴温和退坡的背景下,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尽早实现碳中和、控制温升已成为全球共识性议题。同时,我国规划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减排问题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将作为十四五重点规划之一。

从全球趋势而言,碳中和势不可挡,对新能源板块的中长期投资机会持乐观态度。从投资机会来看,新能源车全球同频共振,多方力量护航,光伏板块长期前景乐观,短期需求复苏。短期投资策略上,未来市场机会将会在光伏和新能源车板块间进一步均衡。同时,今年会更重视逆向思维,关注一些二线滞胀标的。光伏行业中的一体化组件公司、相关设备企业、逆变器、储能行业等值得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则会从景气度出发,更关注紧平衡的锂、电解液等环节投资机会。

问:提问张弘老师,你管理的产品持仓行业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聚焦生活变迁,业绩同样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能否谈下你对大消费板块的投资心得?

张弘:我对投资胜率要求比较高,这一点决定了我的大多数投资标的是从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着手选择,而对于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机会我相对把握较小,因为技术变迁非常难研究;但一旦一个大的行业技术路线清晰了,优势企业已经跑出来了,我也会去参与。

而且我出身消费品研究,对消费品理解相对更为深刻,例如,从医药板块来看,第一,需求刚性,产品有牌照壁垒;第二,老龄化到来,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第三,大多数领域支付方为政府,对控费需求越来越强,不受政策影响的自费性医疗消费、创新药服务等将蕴藏更多机会。就食品饮料板块而言,主要关注中高端白酒和一些新的大众消费品领域。具体来看,中高端白酒不仅是消费品,而且具有社交属性,总需求量虽然在下滑但是结构在持续升级,品牌也在集中化,同时历史品牌积累,竞争壁垒很高。此外,消费品投资也要与时俱进, 80/90/00后逐渐成为主力消费人群,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这意味着将产生大量新增需求。

问:提问刘锐老师,做基金经理前,你做过中国电信和腾讯科技的产品经理,做研究员时又主攻计算机行业,丰富的产业背景对你的投资有哪些影响?

刘锐:首先,我作为产业出身的人,可能对产业的研究相对多一些,会看得更长一些,恰巧这两年市场也鼓励看长;其次,经历过2014-15年那一波牛市,产业背景让我对商业落地的远期确定性把握和理解会更好一些,不太容易被PPT骗到。最后,从研究的角度讲,我会把对报表中数据的变化提前跟踪,因为报表是滞后的,我平时也会对核心公司进行一些可量化的跟踪。

在投资上,我会从产业周期角度出发,纵观全科技行业的变化。一是长周期维度,关注产业周期在3-5年、5-10年的大变化,这是我做科技股投资第一考虑的要素,会建立数据库,跟踪重要指标;二是短周期维度,以1年为考量,挖掘有机会的细分行业,会画出未来四个季度重点关注的行业版图,并进行大量研究。除此之外,我偏好市值较大的公司,围绕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做跟踪、研究,整个产业链的机会都是核心企业带来的。我会抓住全球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周度变化,这样的好处是能让投资更加简单,更加精准。我也更愿意花费精力在核心企业上,这里的核心不仅是指市值,更重要的是指它在产业链中的产业地位。

问:提问孙浩中老师,新能源板块热潮是否会延续至年底?

孙浩中:我们仍然更为关注电动车板块的机会,核心是该板块中长期的成长确定性较强,且未来季度业绩的兑现度较高。客观而言,在电动车板块,各环节核心公司的当前市值已经比较高了,但在部分细分环节仍存在低估或者未合理定价的个股,只是这样的个股不及三季度前那么丰富。不过,我们相信,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能源变革将带来多种多样的投资机会,而电动车和光伏只是核心组成部分而已。

下半年锂的供需矛盾逐步显现并加剧;长周期上看,未来三年锂需求复合增速将达到30%,这和2006-2007年工业化时代对基本金属的拉动如出一辙;从战略角度看,锂作为“白色石油”,也将是电动车大时代各国最为重视的部分。目前中长期行业景气是确定的,风险是板块估值过高,股价波动加剧。我们将努力寻找更具性价比的投资标的。

问:提问张弘老师,对于大消费板块,你比较关注未来哪些投资机会?

张弘: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投资主线:1)变富,中国巨大数量人口的快速富裕将带来不可限量的消费升级需求,高端白酒、化妆品、医美、免税、消费类医疗等,都蕴藏着大量的机会等待挖掘。2)变老,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压力,也给一些行业带来了潜在的需求方向,例如,医疗服务、创新药及其服务提供者(CXO)、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工业生产中机器替代人等。3)生活线上化、数字化,互联网技术进步尚未结束,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改造与渗透还在路上,新的痛点还在不断被发掘、被改造。4)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变革,逆全球化中,降低碳排放成为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仅剩的共同利益。中国企业在光伏、新能源车中上游产业链中都具有全球竞争力,未来必将诞生一批世界级企业。

问:提问刘锐老师,目前部分高景气行业估值普遍偏高,你如何看待科技股的估值?

刘锐:科技股比较复杂,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差别比较大,发展阶段又不同,带来的就是估值方式千差万别。拉到远期去看,所有公司都很简单,最终估值都是现金流折现;短期看,无非在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可能会采用不同估值方式。对我来说,定价一般只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远期的定价,一个是短期的定价。

我愿意寻找远期市值空间比较大、超预期的点比较多、能陪他长跑的公司,理论上讲长期的定价应该是一个绝对定价,因为到了成熟期,折现的市值应该是很稳定的;短期的定价我会考虑到市场因素和预期,进行判断。我会把公司分成两类,一类是轻资产的人才类公司,核心驱动力是人才;另外一种是资产推动型的企业,是用传统的PB-ROE模型进行估值。以“人”为导向的公司,我会看人效,例如互联网企业就一个以人为核心价值链的企业,同时通过自身壁垒去创造比较不错的人均利润,对应到投资端,我们只要把现有的人才规模,和远期的人才变化趋势、人均产值、人均利润这些指标进行测算、估算,就可以估值了。

问:提问韩海平老师,中信保诚基金在固收+方面是如何加强的?

韩海平:投资本身除了一套成熟的理念和方法外,就是取决于人。投资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要加强一个团队,必须对每一个基金经理都特别尊重。

此外,投资方法一定要和基金经理的性格匹配。我们要把合适的基金经理,放到适合的产品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遵循的方法也不一样。不能让基金经理在投资中感觉特别变扭。互相匹配的团队,才更有可能形成合力。

最后,投资既有艺术的部分,也有科学的成分。我不是那么看重投资结果,更看重投资的过程,以及投资计划和执行。投资中我们常说知行合一,知代表投资计划,也反映了基金经理的认知;行代表投资执行,包括基金经理克服困难的勇气。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计划总是不对,说明在知的方面有问题;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执行不到位,那就是在行上面没做好。我们把基金经理的投资流程拆分后,才能帮助他改进投资。

问:能否介绍下你对于固收+产品投资策略的理解?

韩海平:我的投资策略是为投资目标服务的,我们先要明确“固收+”的产品特征两个最重要的特点:1)绝对收益目标导向;2)对回撤容忍度没有那么高。将这两个目标结合,我们希望打造一条平稳增长的净值曲线。我们通过四个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

1)大类资产配置部分。无论是20/80,还是30/70的股债比例产品,都需要做战略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比例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择时,我们需要做,但反对把择时做得太多,做得过于极致。我很反对把权益仓位降到0,只会在权益仓位的中枢做微调。每个人的大类资产配置方法论不同,我因为做债券投资比较久,对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会比较敏感。货币政策的调节,会引发利率的变化,这是我做资产配置评估的起点。包括央行OMO利率、七天回购利率等都是我会锚定的指标。在利率债上,我会观察期限利差。我也看用股票和债券的风险溢价模型ERP来观察股票和债券阶段性的性价比。对于任何一个资产,都要有一个锚点,这个锚点的本质又都是以货币政策为核心。我是国内较早做数量分析的人,也会用一些量化的资产配置模型。我比较看重FED模型、以及风险平价(Risk Parity)模型。模型能对我们战略层面的资产配置提供更好的视角。

2)风控部分。组合的回撤和波动,是最终呈现的结果。我们在构建组合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把控风险。我自己坚决不参与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的投资,比如说信用下沉的风险,买对了赚不了多少,买错了要亏很多。我做投资以来,就一直严格把控信用风险。在股票和债券配置的比例中,我倾向于回避具有股票风险特征的转债资产。转债有转股溢价率,如果配置过多,实际上增加了权益敞口的风险暴露。债券部分我就以纯债为主,权益保持较高仓位,实际的风险暴露并没有那么多。

3)在“固收+”的股票资产投资上,我们以大盘成长股为主。这些公司流动性和基本面风险都比小股票更小一些,也比较容易跟踪。

4)“固收+”产品应该稳健但不保守。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并不应该过于生硬控制回撤。我对风险的理解是,净值阶段性回撤和本金的永久性亏损是完全不同的,波动不是风险,只要策略方法有效,给予足够时间就能净值创新高。好的“固收+”产品,并不是简单看最大回撤,而是看年化收益率和最大回撤的比例(卡玛系数),我们把自己的产品打上一个标签,我们的产品属于“积极的固收+”。

问:提问范楷老师,贵司旗下FOF产品的投资策略是什么?具体的基金选择上你会看重哪些要素?

范楷:中信保诚基金旗下FOF产品拥有统一的投资理念,均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理念+宏观、中观分析框架+公募基金研究评估”的投资逻辑,坚持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挖掘,筛选基金产品。专业FOF基金经理挑选基金与普通投资者不同,我们团队会重点关注的是标的基金未来收益的稳健性和延续性,在对收益稳健性、风控有效性、行业偏离度等指标进行初步筛选,会进行实地调研,与基金经理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风险和收益的认知,了解他们的风险控制方法和博取超额收益的策略。

问:提问李争争老师,养老目标日期产品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李争争:在养老目标日期产品资产配置方面,我会采用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方式。明确约束条件对战略资产配置至关重要,保险账户管理的约束条件之一是由公司利润转化形成的保险账户收益目标,养老目标日期基金虽然没有显性约束条件,但是投资人退休后对支出的长期需求构成养老FOF关键隐性约束。对于投资人而言,养老目标日期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风险容忍度将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逐渐降低。对于管理人而言,养老目标日期基金的风险敞口也将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逐渐降低,时间序列上战略资产配置中高风险资产比例也将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性特征,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需要结合管理人对中短期各资产市场观点,对各类资产的风险敞口进行动态管理,在承担必要波动前提下,提升投资收益目标。

问:提问提云涛老师,作为从事量化投资策略投研工作23年的老兵,你在量化方面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提云涛:我认为模型是客观的,但建模型和用模型是主观的。因此一直以来,我秉承用价值投资的理念去做量化投资,寻找既有金融逻辑基础又有统计规律的量化模型。我开发的模型,更侧重于“基本面指标”,如估值、成长、业绩、盈利质量等,选择那些盈利能力强而且相对稳定、股票低估值但也具有一定的成长预期的企业;注重给股东创造利润与分红回报,而不是短期的市场波动价差,即把价值投资的理念、投资策略客观化、模型化。同时,A股市场的市场结构在改变,探究量化因子背后的经济金融逻辑,寻找长期有效的因子,同时综合考虑金融逻辑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特征变迁,适当调整模型,提高投资组合的表现。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