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

jijinwang

随着RCEP全面签署、生效在即,南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如何借此契机加强合作,成为当前区域内各方的重点关切。

在11月9-10日举行的2021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上,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建议,南海沿岸各国和地区可以从低敏感领域开展合作,例如,对南海渔业资源情况开展共同调查,共同解决当前国际社会可能面临的海洋资源枯竭的挑战。

对于海南省在促进南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合作中的定位,吴士存认为,要打造“环南海经济合作圈”,特别是把南海打造成邮轮旅游的天堂,这其中,海南将扮演重要角色。


(吴士存/主办方供图)

全球海洋治理遭遇逆全球化挑战

对于21世纪初以来全球海洋治理出现的新情况,吴士存认为世界正面临着一个问题丛生、规则紊乱的全球海洋秩序,资源衰竭、生态环境遭遇破坏、地缘政治竞争在海洋领域蔓延等都对世界海洋和平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在全球海洋治理中,逆全球化浪潮已经出现了新的形式。“全球海洋治理”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出现,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而后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使全球海洋治理达到新高度,并成为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然而,吴士存指出,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被迫放缓、停滞不前,甚至被逆转,在一些国家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影响下,逆全球化正在兴起。尤其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些国家也调整了海洋政策。

此外,吴士存坦言,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蚀,也就是过去以多边主义为原则、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治理体系。一方面,机构体制分化对全球海洋治理的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多边海事机构很容易导致管辖权重叠、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设计缺陷和新挑战的兴起,治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点"。

另一方面,吴士存认为,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失败并非罕见现象。一些国家以国际海洋法规则为工具,在地缘政治竞争中谋求霸权和有利地位,使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规则从“解决争端和分歧”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冲突的主要导火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争端,特别是涉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国际争端,被提交到国际司法机构或仲裁机制,其判决或裁决不仅未能解决争端,而且引发了新的法律和政治争端。

将南海建设成为共享未来海洋社区“试验场”

如何破解上述治理挑战与困局?吴士存提出从探索新概念、制度和规则的角度来进行应对。

“第一,建立普遍的海洋安全与发展概念,对于全球海洋治理合作至关重要。中国在关于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议中,主张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合作安全观念和基于规则的秩序。”就南海而言,吴士存认为,除了复杂的海上争端外,它还面临着环境保护问题、人道主义搜救和海盗等非传统安全挑战,使其成为建设共享未来的海洋社区“试验场”。

“第二,以建立南海沿岸国家合作机制为主导,探索区域机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示范作用。”吴士存强调,区域主义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和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区域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框架内,能够有效应对区域海洋挑战,通过对话、协商和建立合作机制。

他建议,南海沿岸国家优先就鱼类资源保护、人道主义救援等问题进行合作,建立区域海洋合作机制,加快区域海洋治理秩序建设。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人文交流培训,培育海洋治理人才。今后,“国际社会可以逐步将‘南海经验’的成功案例,扩展到建立起由新的概念、制度和规则组成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

最后,对于海南省在促进南海沿岸国家合作中的定位,吴士存认为,要打造“环南海经济合作圈”,特别是把南海打造成邮轮旅游的天堂,“这其中,海南将扮演重要角色”。

旅游业一直是海南省的战略支柱型产业,邮轮业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此前,2020年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就提出,海南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三亚向国际邮轮母港发展,支持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吸引国际邮轮注册”。今年,海南省“十四五”规划则进一步明确构建以三亚国际邮轮母港为核心、海口国际邮轮始发港为重要组成的邮轮港发展格局,逐步建设儋州邮轮挂靠港等港口。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