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金净值涨了收益反而少了(为什么基金当天涨了没收益)

jijinwang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买基金从一件“让基金经理替我打工”的事,变成了“好像多打了一份工”。


比如在社交平台上,基金相关话题频上热搜,从不少网友的评论能看到,不少年轻基民在基金投资上显得很“着急”,恨不得天天操作,盯着排行榜买基,在行业主题基金间来回切换,渴望着用更短的时间赚到更多的钱。结果如何呢?我们看部分网友的留言:


网友A:“自从买了基金,像是多了份工作,上班时间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每天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网友B:“我买基金是为了不打工,现在我要打三份工,一份是原来的,一份是看盘的,一份用来补基金亏的”。


网友C:“买了基金后生活规律了好多,具体表现为盘中看估值,晚上蹲净值,涨了笑哈哈,跌了哭唧唧,以前生活充满阳光,现在心情是好是坏全靠行情。”


一、为什么买了基金,感觉更焦虑了?


试想一下,大家买基金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专业机构帮我打工,我自己好好享受生活的吗?为什么变成了天天盯盘看净值让自己焦虑。


如果说买了基金之后天天盯盘,操心的事更多了,健身也荒废了,业余爱好也没时间做了,孩子功课没心思辅导了,天天想着买入卖出,盯着行业轮动,恨不得赚到市场上每一笔钱,净值一跌就睡不着觉焦虑不已,简直像多打了一份工,那是否意味着自己已背离买基金的初衷,走上了岔路?


比如有位网友就说得很好:


“基金跌的时候该吃吃该喝喝,生活一样还得继续,出去玩玩,逛逛街都可以啊。本身投资就是用闲钱去做的,不能因为市场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品质。再说,做基金本身就是出钱让专业的基金经理帮忙打理,交给基金经理就好了,把时间周期放长,该定投定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来源:某基金产品讨论区)


二、频繁操作VS长期持有


我们买基金,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让生活更好更轻松,而不是更忙碌。数据也多次证明,频繁操作不如长期持有。


根据威廉·夏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资产组合理论的提出者)的研究,如果想要择时带来正收益,准确率至少要达到74%。不论是普通投资者或是专业机构,大概率很难通过择时带来“正贡献”。


但如果择时不当,带来的“负贡献”有可能会很大。从历史数据看,股市每年的收益往往来自于大涨的十几个交易日,要精准捕捉到很难,但要错过就可能损失极大。我们做一组极端假设,如果错过这些大涨的交易日,对收益会产生多大影响?


统计2011-2020年的近10个完整年度里,如果错过涨幅最高的5个、10个、20个交易日,对最终投资收益造成的影响,以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数为例,数据回测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于Wind;统计区间:2011.1.4-2020.12.31;注:仅为模拟回测,不代表真实投资情况)


可以发现:假如错过涨幅最高的5个交易日,投资沪深300和创业板指的收益已经显著降低;错过涨幅最高10个交易日,投资沪深300指数的收益已经从66.59%变为负值;错过涨幅最高的20个交易日,投资沪深300/创业板指数的收益率已经从66.59%/160.73%降到-37.20%/-14.67%。


由此也能看出择时不当的影响可以有多大。对于投资者来说,与其挖空心思去追逐热点、频繁买卖,做小概率的事件,不如追求确定性更高、概率更大的回报,即通过做好组合配置、坚持定投、长期持有等方式收获时间的回馈。


三、拒绝净值焦虑,拥抱时间价值


市场总是能轻易放大人的情绪,尤其是剧烈波动的时候,而出于损失厌恶心理,天天盯盘的投资者很难保持“淡定”,就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这不是个例,据《基民理财心态观察报告》(发布方:天虹基金、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本研究院),当基金亏损幅度在5%-10%之间时,基民开始出现明显焦虑。


那怎样才能避免天天盯盘产生的净值焦虑?首先,尝试减少对市场的关注,让投资的回归投资,让生活的回归生活;其次,尽量选择风险程度与自己匹配、回撤相对较低的产品;最后,组好组合配置,将整体股债配比维系在一个令自己可以接受的舒适区间,同时巧妙运用定投等方式,平滑自己的组合波动,让自己心态更加平和。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涨不跌的基金产品,波动是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不要被波动扰乱情绪。如果做不到克服情绪效应,可以尝试在做好组合配置后,不看或少看账户,相信自己选择的基金经理和基金产品,拥抱时间的价值。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