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投资人的一封联名举报信,将私募业净值披露的“灰色地带”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
记者采访获悉,诸多私募管理人会在私募排排网、朝阳永续等第三方平台上展示产品业绩,但是当产品回撤较大时,私募管理人往往直接停止净值更新,防止投资人因恐慌而赎回产品。在第三方平台的净值展示、路演推介等方面,私募管理人确实存在一定的虚报、瞒报空间,可能对投资人造成一定的误导。
灰色地带:净值展示“不透明”
近日,业内某知名私募遭遇投资人联名举报的消息颇受市场关注,其在私募排排网净值“任性停更”的消息也引发了诸多业内人士和投资人的讨论。
记者采访获悉,上述知名私募旗下部分产品在2021年9月中旬以前,一直在私募排排网披露周度净值,但是9月15日以后,其业绩有所回撤,净值也再无更新。
私募排排网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客观来讲,私募管理人在第三方平台的净值展示都是自愿且具备自主权的,‘停更’并不存在合规层面的问题。”
据悉,投资人在持有国内私募基金产品的过程中,只能查询到自己所购产品的净值表现,同一管理人旗下的其他产品业绩情况主要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路演资料了解,因此,私募管理人完全有操作空间“美化”自身的整体业绩表现。
另外,在投资人只能查询到自身持有产品业绩的情况下,部分私募管理人的路演资料也存在“由真实数据制造的假象”。这让去年买私募产品的老王(化名)很“难受”。
老王向记者展示了一家私募管理人的路演PPT。他说:“去年初这家私募路演的时候,向我们展示了代表其产品的历史业绩,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结构性牛市还是震荡下跌市场,他们都攻守兼备,业绩明显跑赢市场,当时我也查不到这家私募管理人旗下的其他产品,结果就相信了。但是从2021年全年收益来看,这家私募被‘打脸’了,不仅没跑赢市场,还出现明显回撤。当初买就是希望能稳健一些,结果这产品跟我的风险偏好完全不匹配。”
暗藏风险:合规行为下的“隐形误导”
从公开资料来看,私募行业的净值披露其实早就存在较为明确的管理办法,所以不管是净值随意“停更”,还是路演展示拳头产品,似乎都是“合规的行为”。
2016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私募基金运行期间,单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规模金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应当持续在每月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以内向投资者披露基金净值信息。第十一条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基金信息,不得存在公开披露或者变相公开披露、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对投资业绩进行预测、采用不具有可比性、公平性、准确性、权威性的数据来源和方法进行业绩比较等行为。
“现在私募管理人都按照上述管理办法进行披露,但这里面没有规定第三方平台的净值披露规则。目前,第三方净值披露行为是私募管理人自愿且具备自主权的,所以‘美化’也是一种不违规的行为。但是作为私募管理人,应该客观地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业绩,以供投资人作出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选择。如果报喜不报忧,很容易让投资人承受不合适的风险。”一位私募研究员直言。
另外,记者采访获悉,私募管理人在通过第三方平台披露净值信息时,可选择自己定期上传数据或者由托管方发送数据给平台,这一披露方式存在虚报操作的空间。
监管趋严:私募“灰色空间”将压缩
北京一位百亿级私募人士表示:“除了第三方披露和路演展示做美化,此前很多私募管理人还在渠道方披露未经托管方复核的周度预估净值,部分小私募甚至提供虚假净值,投资人一直处于较为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但从公开披露的警示函或者政策细则看出,监管其实也关注到了净值披露层面的部分‘灰色操作’,并多次出手助推行业正本清源。”
去年12月,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网站公布了《关于对珠海横琴万方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该决定书显示,万方资产作为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在管理“万方掘金5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过程中,因内部操作流程存在缺陷,存在向投资者披露错误预估净值信息,给投资者造成误导的情形。警示函公布不久,聚鸣投资、天演资本、明汯投资、希瓦私募等百亿级私募就因为合规层面的考虑,决定不再提供产品预估净值推送服务。
另外,2020年2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上线了信息披露备份系统定向披露功能,以保护私募基金投资者知情权,压实私募基金管理人信义义务,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私募基金信披透明度和专业度。
上述百亿级私募人士也认为,随着私募行业的社会关注度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很多“灰色操作”蕴藏巨大风险。在监管之手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私募机构也需提升风险自查能力和意识,真正做到“卖者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