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金规模大会影响收益(基金规模对收益的影响)

jijinwang

近期,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谢卫建议要妥善处理好基金公司盈利和规模的关系,原文是这么表述的: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推进基金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公募基金行业必须持续构建和完善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正确处理好持有人利益、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业绩和规模的关系。


建议​被报导之后,迅速引起了基民小伙伴们的热切讨论,其中评论最高的呼声有两条:一是未盈利免收管理费;二是降低管理费用,增加收益分成。那么这两条建议真的就能维护好投资者权益么?

首先我们来看各方的利益。持有人的利益肯定是买入的基金产品多**,这样​自己就能多获利,所以持有人的诉求很简单,那就是基金一直**就好。基金公司的利益是多收管理费,规模越大,管理费用越多,但规模和业绩往往存在制约关系,规模越大,业绩就会越平庸,千亿基金经理很难再有超越市场的业绩。股东的利益自然是基金公司多**,这样就可以多分红,至于该如何**,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员工的利益也是基金公司业绩好,多卖新产品,这样就可以提高薪酬待遇。

​所以总结来看,持有人的利益是多**,基金公司、股东、员工的利益也是多**,似乎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仔细分析却有很大的差别,持有人的多**是真真实实赚市场的钱,而基金公司、股东、员工的多**却是赚规模的钱,业绩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指标。规模大了,钱就有了,至于是因为业绩好导致的规模大,还是业绩差导致的规模大,他们却并不关心,否则也不会出现中*基金公司某兰管理的医药基金越跌规模越膨胀的情况。

​那么未盈利基金免收基金管理费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么?从表面来看,似乎可以,因为将基金公司与持有人绑在了同一条战船之上,同生共死。但实际操作却不太可能,因为利好持有人的策略必然利空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目前赚的是旱涝保收的管理费,采取未盈利基金免收基金管理费之后,他就得和持有人一样靠市场吃饭,这中间的不确定性太大。要知道基金公司上有股东下有员工,还有必要的设备设施维护,这些都需要钱,如果市场是长期熊市,那基金公司真要直接去喝西北风,甚至要关门破产倒闭。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小伙伴目前工作的公司业绩亏损就不给员工发工资,那你还愿意继续免费的干下去么?答案必然是不愿意,所以基金公司员工的答案也必然是不愿意,因此这条建议几乎没有实行的可能性。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老书你说的不对,前段时间看到某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就是写《时间的玫瑰》那位,他就表示如果旗下的产品净值不回到1就不收管理费。还真别说,真有这个事,但这个净值不到1不收管理费和不盈利就不收管理费还真不是一码事​。首先私募和公募有区别,这个区别不止体现在公司的运营理念和方式,也体现在对投资者的要求。然后是净值不到1不收管理费是短期政策,未来只要净值过了1不管盈利与否都会收管理费,所以其实没啥区别。再者从技术层面也很难实现,这个盈利与否到底是按整体算还是单体算,按整体算比较好计算,按单体算估计服务器都要被算爆。

既然第一条未盈利不收管理费不太现实,那我们​再来看第二条降低管理费用,增加收益分成。表面上看,似乎也非常可行,这样基金公司会想方设法去提高收益。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基金公司一旦变成只靠业绩吃饭之后,也会像散户一样去追涨杀跌,过分追求短期业绩。那些市场中不**的行业,基金公司根本就不会去配置,比如现在的银行、保险、传媒、家电、地产等等,就会被通通抛弃,这对于行业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对于整体经济来说也会造成重创。又或者基金公司直接躺平,放弃高收益而选择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毕竟少赚总比亏钱好。如果基金业绩只有5%,但是还要收取你10%—20%的分成,那小伙伴还愿意干么?答案自然是不愿意,小伙伴心里想的是基金公司每年起码要赚50%—100%的收益,然后只收10%不到的分成。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不要有了,毕竟号称股神的巴菲特平均年化收益也才20%出头。

所以老书认为,上面两条建议都不太现实,起码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不太现实,私募基金要另当别论,因为第一条在私募基金中暂时会有,第二条在很多私募基金中都有,没有什么特别。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公募基金公司的存在是为了平抑市场波动,让市场资金配置更有效率,​让市场更好、更良性的发展。从公募基金公司自身的角度来说,他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吃饭。站在不同的层级,就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只可能尽量去调和相互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一刀切的去绑架,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市场失去动力。老书认为投资者与其抱怨现状,还不如好好去研究下基金和市场的运行逻辑,毕竟在这个市场中,7亏2平1赚才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当然如果真的能降低一点管理费用固然是好,但考虑如何让自己成为那1成的获利者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