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金确认份额会延迟(为什么基金份额比实际金额少)

jijinwang

本报记者 任威 夏欣 上海报道

近日,有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发文称,“预估净值已逐渐成为公司行为,从一开始锦上添花的服务变成了万一没提供就会被催被骂。所有的渠道也都卷进了这每周一次的全民情绪化活动。”该文发出后,在业内迅速发酵,也引起相关从业人员共鸣。

12月10日,幻方、明汯等多家百亿级私募集体发布通知称,未来不再提供预估净值。此前,在国内私募圈,提供周度预估净值披露仍是主流。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私募基金每周五发布净值预估本身就会存在较大的合规漏洞以及失真的情形。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能对管理人和基金的实力和长期业绩做出理性、客观评价,反而会引发投资者的“净值焦虑”。

净值预估服务,合规有风险

“我从头到尾参与了预估净值的内卷。”一家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表示,“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觉得短期的净值有意义。但是当时在预估净值普遍缺失的市场中,很多人都认为这或许会是一个受欢迎的内容,建议我们做,于是我们也开始为投资者提供相关的服务。”

据上述私募基金从业人员透露,提供净值预估服务的效果确实明显,渐渐地,“预估净值”服务火了,一张清晰的图表一眼就能看出最近一周谁涨谁跌,图一发出,总能引发一些讨论。

另据记者了解,净值预估服务可能还会引发私募基金公司的合规风险。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投研总监付饶对记者表示,预估净值服务本身还会存在比较大的合规漏洞。由于预估净值数据难以保证准确性,所以向投资者披露预估净值数据意味着进行了不合规的信息披露。此外,预估净值数据不仅会较大地牵动投资者的情绪,同时还容易使投资者过于情绪化。其实,大部分投资者并不需要如此高频率地知晓预估净值数据,而且也不会仅仅根据预估净值就决策其申赎操作。如果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过于情绪化,反而可能会带来一些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行为。

“预估净值服务一般只披露周度预估收益率,而不披露回撤和风险,而各大预估榜单也主要聚焦收益率而忽视风险。”思勰投资相关负责人谈到,对于管理人而言,被动式比拼短期业绩,可能会忽视风险和长期业绩,甚至可能造成投资上的失误。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预估净值基本上是每周五晚上由基金管理人披露,但这一数据并未经过基金托管人的复核,因此,可能会出现与真实净值不一致的情况。

在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看来,导致上述两个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有多种多样。比如:海外市场品种汇率选择不一致;海外市场投资品种计算时间点的选取不一致;对停牌个股估值方法有差异;工作人员操作错误等等。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如实向投资者披露基金投资、资产负债、投资收益分配、基金承担的费用和业绩报酬、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情况以及可能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其他重大信息,不得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信息披露规则由基金业协会另行制定。

《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私募基金进行托管的,私募基金托管人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以及中国基金业协会的规定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编制的基金资产净值、基金份额净值、基金份额申购赎回价格、基金定期报告和定期更新的招募说明书等向投资者披露的基金相关信息进行复核确认。

根据上述《办法》规定内容,施丹锋表示,“(这)也就是说,(私募基金管理人)对投资者披露的净值应是经过私募基金托管人复核确认后的净值。”

此前,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还因预估净值相关问题,被监管要求整改。

12月3日,广东证监局发布的一封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经查,珠海横琴万方资产作为私募管理人在管理“万方掘金5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过程中,因内部操作流程存在缺陷,存在向投资者披露错误预估净值信息,给投资者造成误导的情形。

“预估净值服务披露的最核心的合规风险在于预估净值主要由基金管理人自己内部计算出来的。”思勰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而且计算的方式和方法相对简单,导致预估净值与托管人复核后的准确净值相比,可能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这就存在合规上的瑕疵。因为,部分投资标的价值要做到准确评估需要一定的时间。

失真概率大,不宜作为决策依据

据记者了解,私募基金渠道和研究者一般都使用预估净值数据,以便及时了解私募投资情况。然而,通过预估净值数据来评价私募基金投研能力,是否有失公允?

在付饶看来,渠道和研究者不应该仅仅根据一周的涨跌幅来评价一只基金。评价基金可以使用上百个指标,也有非常多的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基金的业绩,如果仅仅只看某一周的涨跌幅和排名,容易影响研究者的客观判断。

“与其在周五晚上使用有限的时间看预估净值,不如在第二周周初看准确的净值,这样一方面对比的准确度更高;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更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付饶告诉记者。

“预估净值数据可能存在导致失真的情形,因此只能作为决策参考,不能作为决策依据。”施丹锋坦言。

“对一只基金做公允评价时,主要涉及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包括公司实力、投研团队等软实力,这一部分难以用数据衡量。而定量分析包括收益和风险两大模块,风险包括回撤、波动率等衡量指标;收益包括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其中,长期收益更为重要。”思勰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预估净值数据反映的是管理人的周度业绩(可能与实际业绩存在偏差),属于基金评价-定量分析-收益分析-短期收益分析,在整个基金评价的占比其实是很小的。以此评价基金,很容易得出片面结论,也有失公允。

不过,就记者了解,部分投资者对于预估净值服务非常看重。

“投资者可能会认为,预估净值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家基金状况。我完全可以理解投资者在每周五收到预估净值数据后,内心所获得的安全感。但投资者将资金交给信任的管理人管理,是为了自己更省心,而不是更闹心。”上述金融机构从业人士坦言。

“参考海外私募,实行每月公布一次净值,减少短期焦虑感,对投资者和管理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思勰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投资者来说,没有太大必要密切关注净值预估数据。预估净值数据对投资者的作用更多是情绪面,而非理性面。投资者投资时,理应综合对管理人和基金的实力、长期业绩做出理性、客观评价,而非由情绪主导投资。

付饶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使用准确的周度净值会更有助于进行业绩分析。投资者并不需要有过度的净值焦虑,预估净值与准确净值披露仅仅相差数日,查看准确净值既能够满足合规要求,又可以进行更精确的对比。

施丹锋说:“经过基金托管人复核后的净值相比预估净值通常会延迟2天,这个时滞并不长,而且私募通常是按月开放的,因此预估净值不那么必要。之所以多数管理人会提供预估净值数据,也是整个行业约定俗成的客户服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