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近很多人买基金(为什么很多人买基金不挣钱)

jijinwang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吴霜 上海报道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净值化时代全面开启。

记者注意到,1月份以来,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并不多,大部分已经转移到理财公司发行。不少理财经理在推荐产品时,也会对这一点进行重点提示。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在售的理财产品中,国有大行发行的仅剩11款,均为中国银行发行的期限在12个月以内的产品;还有股份行发行的16只理财产品,包括渤海银行、恒丰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期限也大部分在12个月以内。

对比来看,理财公司在售理财产品相对较多,共110只,其中大部分为固收类产品,共93只,混合类17只,业绩比较基准最高可达到7.0%,最低为2.7%,普遍在4%-5%之间。

资管新规经过4年的过渡期,“理财产品不保本、不保息”的去刚兑理念已经为大部分投资者熟知,银行经过充分的准备,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了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

2022新年伊始理财市场如何?理财经理热衷于推荐哪些银行理财产品?记者采访了上海数家银行的理财经理后发现,最近理财经理都不约而同地重点推荐基金和保险产品。

理财经理青睐基金和保险产品

招商银行上海某支行近期主推的两款产品就是基金和保险产品,其中基金为另一家国有大行旗下基金公司的三年封闭式基金;而保险则是一款万能险,为期5年,满期利率约5%。

招行上海某支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这款保险产品销售非常火爆,我们支行目前只剩下2万额度了,我自己也买了3万。”

一位建设银行的理财经理向记者推荐的也是基金和保险产品。建行上海某支行的理财经理表示,如果可以接受风险,可以适当配置基金,但是如果之前没尝试过,建议第一次不要买太多,目前主推的理财产品是一款一年期的低碳主题基金。如果投资期限较长,还可以推荐最低5年期的万能险。目前,保本保息的理财有大额存单,20万起申报白名单利率可以达到3.5%。不过,目前卖的最多的还是基金和保险。

中国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也告诉记者,现在一般不对银行理财产品做特别推荐,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自行挑选购买。最近,比较重点推荐的产品是一款保险产品,以及一只一年期的封闭基金。对于平时的活钱管理,她建议购买现金管理类产品,比如增强型货币基金。

银行理财产品吸引力降低?

在记者询问有无推荐的银行理财产品时,有的理财经理表示,不特别推荐某只。她解释道,现在对银行理财产品不做特别推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客户已经逐渐习惯通过APP自行购买;二是,由于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产品不保本,显示的利率是业绩基准利率,而非之前的预期收益。超过业绩基准的部分还要再计算提计费用,性价比降低,吸引力下降,所以更建议投资公募基金。

另一位理财经理也认为,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不高,更推荐投资基金。此前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对稳健理财产品有着4%到5%的预期收益,上述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在2019年以前也许可以达到,但现在需要略微降低预期,年化收益大概在3%到4%左右。前段时间LPR降低导致房贷利率随之降低,随着贷款的利率降低,理财利率包括存款利率也随之降低,银行会控制中间的利息差。

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近一年来理财公司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净值增长率波动下行,这一趋势从2021年12月开始愈发明显,净值增长率从-1.07%降低至最新的-9.78%。


东亚前海证券指出,无风险利率下行,固收类产品投资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断下降,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不断降低。“固收+”产品在此形势下承接投资需求,成为低风险偏好资金的布局焦点。

虽然银行方面不倾向于特别推荐理财产品,但对于一些客户来说,投资惯性依然存在。40岁的市民王女士对记者表示,她现在依旧热衷购买银行理财,“在银行APP上购买基金费率较高,所以不会选择通过银行渠道购买。而保险产品她了解不多,也不敢尝试。”

她主要通过手机银行APP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现在都是净值型产品,已经没有保本理财了,不过我属于比较保守的投资者,还是不希望损失本金的,所以购买R2等级的产品多一些。”她向记者展示了最新购买的两款R2等级银行理财产品,并表示:“买这两款主要是因为近一个月的收益比较高,但是我也有点担心会不会买在高点了。”

另外,不少理财经理在介绍理财产品时都会特别说明,所推荐的理财产品都不是所在母行作为主体发行的,而是代销理财公司的,并且显示的年化利率是之前的收益,未来可能会出现波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