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农业是目前投资的热点,以猪肉为例,猪周期正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上海市民朱伟国(化名)的生活。
“猪肉价格最近几个月涨得很快。3月份一斤五花肉大概15元左右,现在要近20元,涨幅超过20%。而且家附近的超市经常"一猪难求",大家早早排队买猪肉,开摊1小时不到就卖完了。有时候想要买点猪颈部位的梅花肉,不但要排队,还需提前预订呢。”朱伟国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记者也发现,今年猪肉消费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特点,中国猪肉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为旺季,夏秋为淡季。然而,今年二季度以来猪价的逆势强劲反弹却表现出明显的反季节性特征。
猪价不单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连投资也围绕猪周期展开。
“猪肉价格涨得那么好,养殖类的股票肯定受益,最近买了一只农业养殖股,这只股票今年年中业绩大幅增长,股市虽然连续调整但我通过这只股票已经获利40%。”朱伟国说。
“猪周期”将延续
猪肉价格的连续上涨已成为市场焦点。
据商务部监测,7月20日至26日的一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000061,股吧)市场价格小幅上涨,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回落。其中禽蛋价格小幅回升,其中鸡蛋、白条鸡价格分别上涨1%和0.4%。肉类价格有所上涨,其中猪肉、羊肉价格分别上涨2.4%和0.3%,牛肉价格与前一周持平。
生猪市场进入了高位震荡局面,需求方面,由于高温天气导致家庭外的猪肉消费有所下降,再加上各大中小学校进入暑假,猪肉消费进入了全年最淡季,但同时,高温天气也导致压栏减少,出栏增加。由于头均盈利已经超出正常均衡水平,从而也导致补栏积极性已经提前进入高峰状态,但猪价拉锯过后仍会有一个惯性上涨,目前生猪市场已经连续4个月上涨,幅度达50%,并且这种价格传导效应开始在产业链上下游蔓延。
长江证券(000783,股吧)分析师陈佳预计,生猪价格有较大概率能够突破2011年每公斤20元的高点。2011年曾出现一轮持续约28个月的猪价上涨。
根据通胀指数的数据,2011年至2014 年,累计的通胀率为7.38%。即现阶段的每公斤20元生猪价格相当于2011 年每公斤18.7元的生猪价格。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现阶段的生猪价格到每公斤20元要低于2011年真实价格。
此外,长江证券测算,2015年、2016年的供需短缺可能严重于2010年至2011年的猪价景气周期。从供给上看,估计2015年生猪出栏量为7.11亿头,2016 年为6.93亿头;根据对城乡家庭消费量、餐饮消费量、企业需求量等方面的测算,预计2015年7.27亿头,2016年达到7.28亿头;供需平衡角度来看,预计2015年生猪短缺1517 万头,2016年短缺3462万头,而这一水平高于2011年。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还判断,猪肉价格高企可能还将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
陈佳指出,按农业部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6月,能繁母猪仍在持续下行,按补母猪产生新增供给需要10至12个月来推算,至少明年中期以前,供给仍是处于下行的趋势。假设需求变化平稳,那么价格上涨行情持续到明年中期没任何问题。到明年中期之后价格上涨是否可持续的核心在于补栏,即补栏积极性高低决定了明年中期之后的供给是否会明显增加,从而扭转猪价趋势。
不过,长江证券判断,目前行业存在补栏母猪,但积极性不高。
从盈利角度分析,2015年5月初自繁自养生猪才达到盈亏平衡,到现阶段养殖户实现盈利仅仅2个月。
根据机构数据,5月自繁自养生猪单头平均盈利为每头58元,6月为每头155元,截至7月17日当日为每头375元。
陈佳认为,养殖户的盈利时间还较短,先期仍会考虑解决资金链断裂风险而偿还高息负责。而且经历了长达20个月的深亏,养殖户补栏更趋于理性。
此外,截至2015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仍是持续减少的。现阶段主动淘汰基本较少,但是由于浙江、福建等省份的环保因素导致6月30日前需要靠近水源地带的养殖设施全部清除和退出,使得被动出清下的去存栏。而母猪价格走势看不出强势补栏信息。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数据来看,截至7月17日能繁母猪的价格为每公斤30.17元,较2015年3月份的低点每公斤27.63元上涨了9.2%,远低于生猪价格52%的涨幅。
长江证券判断,生猪行情很可能持续要到2016年下半年甚至年底。
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近期多项食品价格也伴随着猪肉价格上涨相继回暖,据商务部监测,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已连涨数周。
猪肉连带食品价格上涨,使得市场开始担忧通胀会卷土重来,进而影响货币政策转向。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7%,影响CPI上涨约0.2个百分点。
今年通胀预期目标为3%,从目前的判断来看,今年CPI上涨水平仍会大大低于预期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7月28日发布消息,受稳增长政策效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期物价水平低位企稳,其中个别商品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的涨幅,但总的来看居民的物价预期保持稳定。
央行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54.1%的居民预期下季度物价水平“基本不变”,26.4%的居民预期“上升”,8%的居民预期“下降”,11.6%的居民表示“看不准”。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央行主要观察总体物价水平等宏观指标。下半年仍会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稳定金融市场预期,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企稳上升。
政策利好不断
价格回暖除周期因素外,政策“红包”不断也提振农产品行业。从商务部大力促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并成为首个落实出台的专项行动计划,再到中央财政安排12亿支持畜牧良种补贴,都释放出了明确支撑农业发展的信号。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农”工作事关国家全局,任何时候都要放在基础位置。
会议提出要坚持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为首要前提、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基本遵循,完善补贴、价格等机制,大力转变农业经营、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
会议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同时细化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农垦改革政策有望于本月内出台,对接往年8月下旬开始的农业“一号文”主题时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在一节中重点提出加快农垦改革,拉开了农垦全面改革的大幕。
日前,海南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新一轮农垦改革主线,提出以推进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改革为主线,以保障橡胶等国家战略物资、热带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种子安全为核心,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园区、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
长江证券分析师陈佳指出,农垦是中国在特定时期创造出的企业管理体制,承担着较多的社会方面的重大事务,管理上政企混淆。具体来看,现有农垦系统有以下三点突出问题:政企关系混淆,农垦办社会负担重;市场化运行落后,遏制农垦经营效率;管理体制缺陷,造成部分农垦企业亏损严重。
现阶段农垦发展遭遇问题亟待解决的诉求,加上新颁布的一号文件中关于农垦改革的指引,农垦改革将加速进行,改革包括市场化运行、实现农垦办社会职能分离、整合农垦资源打造大型农业集团等。
本轮改革将进一步推进农场企业的市场化进程,给农垦土地带来新的盈利模式。未来盈利模式主要方向有盘活土地资产:土地确权后进行土地信托流转;提升土地价值:采取土地众筹等新模式运营土地;提升亩产价值:种植高附加值的有机作物和种子扩繁。
市场化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体制,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也将更为市场化。
近日有消息称,农业部针对下一步农产品价格改革方向,国家已确定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于稻谷和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将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而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品种,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
2004年,中国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但国家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建立了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先后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实行临时收储制度。
实施临时收储政策的初衷是,当价格过低时,国家采取高于市场价的收购措施,避免农民损失过大。正常年景,托市收购应有预案而不启动。这本是一种兜底性质的调控手段,却逐渐演变为常态化的手段,托市收储数量越来越大,收购价格越来越高。部分农产品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补贴依赖症”。
一位大宗商品贸易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原有的收储制度弊端主要表现为国内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外,农产品价格被严重扭曲,临时收储价格坚挺让国产玉米与进口玉米相比,缺乏竞争力,低价的进口农产品又冲击国内农产品需求。国内农产品市场调控也面临两难,启动托市收购,会给企业和财政带来负担;如不托市,则可能影响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调整一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好的作用。另一个就是针对当前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土地收益对农民仍然偏低、进口农产品价格倒挂、国内粮食库存紧张等矛盾。
目前,国家在部分地区试点施行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价改的总体思路是推动临时收储等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国家不再直接入市收购,让价格形成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政府则通过价外补贴等方式来保护农民利益。
大豆和棉花的价格改革已大幅减少了国内外价差,也缓解了库存压力。
农产品投资受青睐
周期回暖叠加政策利好使得农产品板块备受青睐,A股市场上的农业股和期货市场上的农产品期货已经成为市场热点。
在众多利好支撑下,农业股今年上半年收获了77.69%的涨幅,而去年全年该板块仅上涨了18.21%。
据Wind统计,在板块内87只个股中,上半年涨幅累计超过100%的个股达25只。尽管6月15日至7月8日期间该板块跟随大盘展开了一波跌幅超过40%的调整,但从7月9日反弹以来,农业股便扛起领涨大旗,该板块仅15个交易日变上涨超过40%,成为当之无愧的做多主力。
安信证券认为,农业板块是未来6至12个月业绩增长确定性最高的板块,受季节性需求启动、农产品价格周期向上的影响,该板块有望获得超额收益,所以现在无疑是布局农业股的最佳时期。
据Wind统计,目前两市有58家农业类上市公司披露了中报业绩预告,其中35家预喜,占比超过六成,而去年年报的这一数据还不到50%,具体到公司,有12家净利润统一翻倍,其中康达尔(000048,股吧)涨幅最大,高达3490%,中水渔业(000798,股吧)、晨光生物(300138,股吧)紧随其后,涨幅分别为798%和529%,至于业绩大增的原因,多数公司都认为公司主营业务产销量的增加功不可没。
机构指出,投资者也可根据农业现代化、农业改革来布局。
齐鲁证券研报称,“农业现代化”这一明确目标给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农村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等以现代技术融合农业均带来光明的前景。据方正证券(601901,股吧)预测,作为农业现代化主体投资核心的“信息化”,市场空间将超过万亿。
长江证券分析师陈佳指出,在农垦系统改革预期出台背景下,我们看好两类公司,一类是现有农垦系统的龙头,且集团耕地资产丰富,未来公司有股权多元化改革可能,建议重点关注北大荒(600598,股吧);另一类是依靠央企背景和农垦历史资源,在未来农垦系统股权多元化改革中有能力参与农垦土地资源整合的企业,建议重点关注农发种业(600313,股吧)。
期货市场来看,正在推进的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对期货价格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上海中期研究所副所长朱罡认为,近日,国家推进农产品价格改革,多个品种将会受影响。玉米就是其中的一个。未来玉米市场将回归国内供需层面。收储机制的放开是在市场预期内,相对对市场的影响较小。
除政策影响外,天气因素也促使投资机构布局农产品期货。
一位商品私募基金经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我们比较看好农产品期货。7至8月是传统的天气炒作期,由于近期累计跌幅较大,农产品期货在技术上有较强的反弹要求。”
根据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行情统计,截至7月27日,玉米期货主力合约自7月13日创造的13个月高点回落逾15%,而小麦和大豆也比6月底时的高点分别下跌18%和10%。
美国农业部7月27日公布的农作物生长报告显示,在截至7月26日的一周,美国玉米和大豆质量评级较前一周变化不大,且仍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美国冬小麦收割进程已完成85%,高于近五年平均水平。
“再加上今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农产品供给下降,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或卷土重来,联合国下属的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报告称,1至6月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气温达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并且出现了史上最热的6月,表明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统计数据表明,厄尔尼诺现象爆发后的3至6个月,农产品行情往往会出现一波大牛市。
上述基金经理最为看好受厄尔尼诺影响农产品品种,如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货,他透露:“我们已经布局做多白糖。”
从基本面来看,白糖也存在供应缺口。
2015/2016榨季,广西继续减产,甘蔗播种面积为1240万亩,预估食糖减少量达到70万吨。云南减产幅度则在30万至50万吨,两大主产区广西和云南合计减产规模在100万至120万吨,总产量将下滑到930万至950万吨。与此同时,国际糖业组织(ISO)预计,2015/2016年度全球糖市供应缺口为250万吨,2016/2017年度供应缺口为620万吨。
受高温天气影响,白糖已进入消费旺季,如果消费维持5%的增速就将超过1550万吨,国内产销缺口将达到600万吨,更重要的是新榨季糖厂推迟开榨的可能性较高,10、11月的供应仅能靠进口满足在自律进口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供应会出现220万吨的缺口。市场预计届时糖价有望直逼每吨6000元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