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跌了很多怎么办(刚买的基金就跌了怎么办)

jijinwang

过去的一年,对买基金的朋友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友好。


不少朋友坐了一回过山车,对基金投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

为什么我的基金亏钱了?

新能源、中概互联还有投资价值吗?

基金大佬们对未来市场怎么看?

......


这些问题,或许都能在基金的成绩单「定期报告」中,一一找到答案。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一年总共要出6次成绩单,包括四次季报、一次半年报和一次年报。


一般年报会更详细,而季报时效性强一些。


最近,随着各家「基金四季报」陆续出炉,大家之前的猜测也都会逐一明了。


这次,我们也仔细阅读了基金经理们的观点,获得了一些新的认知,想和你分享~


*文中提及基金和基金经理,并无利益相关,仅作为示例,不作推荐。


01


虽然基金经理们执掌的基金不同、投向不同,但是那些长期好收益的大佬们的共识,或许能给你一些定心丸。


有的或许你已经听过太多遍,比如长期主义、价值投资......


但是知易行难也会发生在专业人士身上,即便是他们,也会有守不住纪律的时候。


不过,一个好的基金管理人,往往会从过去的错误中总结经验。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十分值得借鉴和反思的。


第一个共识:预测市场越来越难了


富国基金的朱少醒,是一名被誉为「投资常青树」的超级老将,任职16年几度穿越牛熊,回报超过19倍。


即便他如此经验老道,也依然十分敬畏市场:


「我们并不具备精确预测市场短期趋势的可靠能力,把精力集中在耐心收集具有远大前景的优秀公司,等待公司自身创造价值的实现和市场情绪的周期性回归。」


易方达的萧楠也表示,去年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基金是为什么亏了,后来发现,自己也是陷入了常见的投资误区当中,感慨道:「就短期数据进行博弈,并不是最优选择。」


也有大佬十分幽默,比如银华基金的李晓星,任职超过3年的基金都翻了倍。在洋洋洒洒四千多字的分析之后,他这样写道:


「我们对于2022年的市场观点也可以总结成两句话,‘碳中和、 稳消费,聚焦核心资产。’希望我们对于2022年市场判断的正确率可以比2021年更高一些,能对两句话。」


第二个共识:动荡市场中,倾向于分散风险


看了几十篇报告后,我们发现,去年四季度除了行业主题基金外,其他基金经理们在不约而同思考这么一件事:调结构


有的明星基金经理,直接把前十大重仓股的比重降低到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尽可能地分散了个股调整可能带来的影响。


比如,以「喝酒」闻名的张坤在四季报中增加了科技等行业的比重,降低了金融、医药等行业的配置,尝试在不同行业中,挑选那些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


交银的百亿基金经理王崇也在季报中提到,「将继续坚守能力圈......坚持行业分散,个股精选、逆向投资、努力控制回撤,来创造稳健的回报」。


02


除了这些共识,接下来也想和你聊聊大佬们的投资分歧。


在手握百亿到千亿资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中,我们挖掘出了两个关键词:「港股」和「新能源」


说到去年话题度最高的基金品种,这两类一定榜上有名。去年它们的收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走势:一个跌不停,一个不停涨。


他们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关于港股


随着互联网反垄断、教培行业整顿、未成年人游戏禁令等政策的接连出台,中概互联首当其冲,去年一年普遍跌了20%-30%。


我身边买了港股的小伙伴们,要么着急卖掉离手,要么已经「躺平」了。


基金经理们也对港股发表了看法——大部分态度还是蛮积极的。


在四季报披露的调仓中,兴全基金的谢志宇、易方达的张坤、萧楠等基金经理,也将互联网龙头公司放在了「十大重仓股」的「购物车」里,比如腾讯、阿里巴巴、快手等。


我们做了个粗略统计,原因主要有二。


原因 1 :低估


中庚基金的丘栋荣为了投资港股,特地变更了基金的投资范围,在季报中表示已经「开始投资港股通标的的股票,并逐步提升港股配置比例」。


他看好的原因主要是估值,谈到「港股的互联网股承受各种压力聚集,估值降至低估水平。」


李晓星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面对当前的港股,起码不需要太过悲观了。


「只看现在港股的估值水平,相对于港股自身的历史水平也降到了低点,当下也不应该是再拿着放大镜找缺点的时候,我们对于港股明年提供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是有信心的。」


原因 2 :质优


丘栋荣还认为,港股中的科技股是「深深嵌入中国经济中的」。


尤其是龙头公司的收入依然维持较高的增速,影响利润的关键因素和企业经营没有太大关系,他们的「核心业务壁垒仍然较为坚实」。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降低了港股的配置。


中欧基金的周应波在经过4年的投资实践后,承认「投资港股的效果并不理想」。


他把港股暂且列为能力边界外的品种,在没能提升港股研究能力前,会「将港股配置的重要性在基金组合中放低」 。


▎关于新能源


从四季报看,基金经理们普遍看好新能源的未来,但对「短期表现」看法不太一致。


差异 1:新能源vs传统能源


比如信达澳银基金的冯明远在报告中说:

全球的能源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伴随新能源使用比例的增加,将在未来50年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流地位。在这个长趋势中会涌现出大量优质企业。


中欧基金的周蔚文也看好新能源的中长期趋势,表示「2021年是‘能源革命时代’的启动元年」,未来会寻求新能源、光伏、军工等景气持续向好的行业。


而易方达的萧楠却认为「传统能源会越来越值钱」。


他的理由是,随着新能源的推广,传统能源的供给反而越来越紧张。于是他在四季度增加了对电力和煤炭板块的配置。


差异 2:估值偏贵


如果仔细甄别,会发现不少专攻克新能源赛道的大佬们,不太会打自己的脸,依然旗帜鲜明地坚定看好新能源。


另一边,却有基金经理表示,目前新能源的估值确实挺高的。


比如中欧基金的周应波则直接提醒大家,要「细致甄别新能源泡沫」:

这并不代表我们看空新能源行业,而是希望在市场较为拥挤的交易状态下提高对风险的警惕。


周蔚文虽然看好中长期趋势,也提示说行业中的公司不便宜了:

这些行业大部分估值偏贵,细分板块的基本面将出现分化,我们将挑选基本面发生积极变化的细分板块进行配置。


03


说完了你关心的板块,最后也想和你分享两点体会。


1)动荡的市场,稳健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去年,固收+基金迎来了爆发。数据显示,在一年中,固收+基金的规模达到了1.9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近40%。


固收+基金大部分是投向债券;「+」的部分,是一些风险更高、但收益也可能更高的投资,比如,股票投资、可转债等等,目标是增加收益。


我们也翻了翻规模较大的固收+基金季报,管理人普遍提到了对「风险」的重视。


我们也可以参考基金经理的观点,在市场大环境温温吞吞的情况下,资产配置可以更侧重稳健,组合才能在投资的长跑中走得更远。


2)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不懂不投。


拉长时间来看依然能够获得不错收益的大佬们,都会不断复盘自己的能力圈。


看了许许多多份季报,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挺深的——

复盘过去六年多的基金管理,记忆最深的还是在投资中犯过的错误和教训。广阔的资本市场里有长坡厚雪也有荒漠沙尘,我们常将自己的投资框架假想为"能粘厚雪的圆形滚石",但无数次发现只是"滤过砂砾的漏斗"。


就像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和巴菲特不断强调的那样,「确定自己能力的边界是最重要的事」。


对于我们普通人也一样。我们可以保持好奇,不断探索和学习,但是当下自己并不理解的,不去碰。


在持有基金的时候,也需要通过定期报告来对基金进行更深的了解,确认三观和投资策略是和自己相符、是自己能承受的,才能更加长久的陪伴下去,并获得丰盛的回报。


好啦,关于基金四季报就和你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