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通讯员 赵祥禄 李涛 丁雯雯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培育一流创新主体,要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供给能力,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9月26日召开的全省高校“双一流”创建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实施“十大战略”特别是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高校责无旁贷、首担其责。高校要扛牢责任,在强化创新发展、勇攀科技高峰上奋勇争先,努力在“卡脖子”技术、原创性技术、迭代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更强人才智力支撑。
河南科技大学有着7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天然产学研基因。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在机械装备制造、材料、轴承、信息技术、农业工程、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智库作用,加压奋进、开创新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河科大力量。
“学校要抢抓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展现更大担当,以‘万人助万企’之势,助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努力在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中,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中体现更大作为。”河南科技大学校长孔留安在学校“双一流”大学创建工作推进会上说。
瞄准“卡脖子”,持续发力助造“大国重器”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造业水平上,而制造业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占全球比重超过1/3,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重要任务。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作为重大发展战略。
魏世忠教授带领团队到企业进行技术交流
河南科技大学坚持把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紧密围绕装备制造业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紧紧扭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两个关键,面向国家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我国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为目标,长期服务于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中国一拖、洛阳LYC轴承、中信重工、中铝洛铜等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的特大型和大型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以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2013年以来,先后斩获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每一项都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的魏世忠教授主持的“重型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先后攻克了装备用大型铸件成型过程中的疏松缺陷、钢液洁净度、凝固组织粗大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大型锻件高温稳健变形工艺,形成了整套集成制造技术,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到三峡工程、秦山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巴西基若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和澳洲铁矿、淡水河谷等矿山巨头。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重型装备行业的技术提升,使我国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型铸锻件生产强国。
到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技术交流
在材料领域,学校拥有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4个国家级平台,14个省部级平台,攻克了高强高导性能调控和精密加工共性技术、极端环境下关键部件形性一体化协同控制瓶颈等一批制约行业产业的关键技术,为我国“新基建”领域高端装备关键部件、重型装备关键部件制造提供了材料保障和可靠技术支撑。主持参与编制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12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逾400亿元,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宋克兴教授科研团队研究的“高性能铜基/银基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项目,突破了铜基/银基丝线材成分组织均匀性和尺寸稳定性控制的共性技术难题,形成系列关键制备加工技术,应用于我国重点领域急需的高性能键合线、通讯线缆、连接器。成果已在全国12家企业推广应用,其中7家企业近3年新增销售额45.51亿元。
现场服务
轴承,作为当代机械设备中的关键零部件,被誉为“工业关节”,在一项项“大国重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学校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四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一校、一厂、一所、一院”完备的集产学研转化创新为一体的轴承创新体系,轴承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协同创新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我国轴承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小轴承转动大乾坤,助力高铁日行万里,“嫦娥”九天揽月,万吨巨轮远洋出海。
“我们学校是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与洛阳LYC共建有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制出的国内首台高铁轴承试验机,已经完成了多个批次的高铁轴承120万公里耐久性测试,目前正在进行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轴承台架试验。相信不久将来,我们的高铁将踩上自主研发的‘风火轮’,驰骋于神州大地。”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高速铁路轴承自主化途径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学校作为主持单位向与会院士专家讲述着最新的工作进展,体现了地方高校的自豪。
河南科技大学联合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开发了高铁轴承试验装备、机器人精密减速器、大型超深井提升装备、汽车后桥减速器、高端大型装备基础件、动力换挡拖拉机、新能源客车、特种机器人等新产品40余种,积极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面向智能装备产业,开展高性能轴承智能设计与制造、精密齿轮先进制造、重型装备智能化设计与制造、基础制造热加工工艺等方面研究,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制造数字化、装备智能化;面向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突破智能电动客车安全控制与高效运行控制的关键技术,提升新能源客车的节能化和智能化水平;面向智慧农业,开展农业生产过程智能感知控制、物联网与智能检测、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研究,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赋农,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牡丹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经济价值。河南科技大学在全国成立了首个牡丹学院,围绕牡丹高效培育及牡丹籽油、牡丹花、牡丹籽壳深加工和产品开发进行技术攻关。作为河南省中药材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河南省中药材品种改良专家、洛阳市牡丹高效培育科技特派员的侯小改教授,带领团队多次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服务。先后为河南豫博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洛阳盆养牡丹园艺有限公司、洛阳绿珠园艺有限公司等10余个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技术培训,受益群众达万余人,不仅让农民生活富起来,更让乡村生活美起来。
带领团队进行牡丹种植技术指导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红薯产业研究的侯文邦教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专访时说:“传统农业聚焦于种植技术和产量提升,但是现代农业应从消费者需要出发,引导农民朋友去生产消费者需要的红薯产品,把握住市场风向标,让农民获益更多。”他提出了产业链发展思路,带领团队促进“红薯脱毒快繁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在伊川县、汝阳县、汝州市、宜阳县、洛宁县建立育苗基地、种植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5个县级政府、15个乡级政府、80个行政村等提供技术指导,撬动红薯产业资金2.5亿元,在洛阳市巩固脱贫解困1.3万人,累计经济效益17.5亿元,真正实现了“小红薯,大产业;小红薯,大效益”。
“河南科技大学的教授真‘中’!”谈起河南科技大学,嵩县金佛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不由地竖起大拇指,“生产中缺乏特色、繁殖系数不高”一直是苗木产业发展的大难题,在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陈双臣教授的技术指导下,公司建设了集种质资源圃、高效繁殖、良种选育为一体的珍稀树种繁育基地,净收入年增长20%以上,还获批了河南省特色乡土苗木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定为“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
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在栾川县、嵩县等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李秀珍副教授指导企业建立核桃、葡萄示范基地,引进推广优新品种8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余项;在洛宁县鑫果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陈迪新副教授协助引进果树新品种20个;在汝阳小店镇甜牛牧场种植基地,高文博士等人提出了“牛粪基质+木霉菌+丛枝菌根+水肥一体化+保水剂”技术体系,克服了甜瓜枯萎病发生严重的问题,保障了土壤的健康安全;在洛阳南部山区香菇生产加工企业,段续教授破解了“香菇干燥加工能耗大、品相不理想”的技术难题,为汝阳县“汝香源”农业科技公司等香菇加工企业提质增收提供了保障……
拿起粉笔是教授,走进田间是农民,河南科技大学“农民教授”们长期坚持在农业、牧业、林业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行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将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科技赋农,让科技真正在实验室外的农田落地。
聚焦民生,多领域开展科技助企
“传统食品干燥设备加工如何兼顾高效与优质?”“微波冻干低压放电、红外加热不均、常规冻干能耗巨大、干制品外形收缩严重”等问题是长期困扰食品干燥行业性技术难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任广跃教授带领团队先后进驻郑州万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30余次,研发新型组合干燥技术,解决了一系列食品干燥行业性难题,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应用,使干燥能耗降低了40%,仅该企业年新增利润突破1.3亿元。
举办工业设计与企业转型升级研修班
信息工程学院付主木教授团队结合专业优势,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云服务技术,研发的智慧中医平台在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香雪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遵义市汇川区中医院等多家单位应用,近三年来累计为应用企业新增效益2.1亿元,服务患者超过320万人次。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期间,协助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大数据分析与在线服务,为新冠疫情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豫西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于2017年5月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截至目前已有18个备案专业,并承接临床试验项目460余项,其中注册类药物临床试验260余项(国际多中心项目42项,原研药130余项),五年来合同金额达2.17亿元。目前医院已与192家药企开展合作,并与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华兰生物等国内知名药企建立战略合作协议,为后续开展长期的研发合作奠定基础。在2020年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中,河科大一附院位列第86位,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荣登综合排行榜百强,居河南省第二。日前,高社干教授科研团队发起的卡培他滨片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已完成临床评价。“早一点攻克难题,就能让更少的人患病,让更多患病的人生存下去。”这是专注食道癌研究20年的高社干的心声,也是全体一附院医者的心声。
河科大一附院目前已有18个备案专业
经济学院岳佐华教授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粮食格局演变与我国粮食主权保障研究”成果形成的政策建议受到国务院研究室郭玮副主任批示;田虎伟教授主持编制了《洛阳教育现代化 2035》等规划,被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采纳,并以“洛发〔2020〕1号”印发;管理学院许军副教授主笔编制的《洛阳市申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省级试点城市》方案助力洛阳市获批河南省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文科学院的老师们组建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服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
鼓励专家教授们走出校门,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河南科技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特色。作为河南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高校,学校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近年来,先后签订横向合同500余项,帮助企业提振信心、化解难题、促进发展。
面对未来,期待“河科大智慧”更加出彩
从三峡工程、“嫦娥五号”“天宫一号”等大国重器,到医药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民生福祉,无不闪烁着河科大智慧,让河科大人倍感自豪。同时,也激励着河科大人将核心技术源源不断地注入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和‘双一流’创建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河南科技大学作为‘双一流’第二梯队的一员,一定不辱使命,加压奋进,积极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创建,积极融入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增强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提高创新产出能力,更加积极主动服务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融入和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学校党委书记王洪彬说。
编辑: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