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务基金化(信托保障基金1%)

jijinwang

□邢成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信托行业在创新转型的快车道中加速冲刺的一年。2022年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信托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虽前路漫漫,但发展空间宽广。标品信托、慈善信托、家族信托等主流转型业务仍然后劲十足,潜力无限。同时,供应链金融信托、碳信托以及涉众资金管理信托等更多信托本源业务也前景光明,有待积极探索。随着信托公司不断加强投研创新能力、资产主动管理能力、风险综合防控能力,2022年信托业将会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信托业积极转型,压融资、压通道成效显著

压降融资和通道类业务是防范行业风险,避免行业盲目扩张带来风险隐患,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8年资管新规及其细则出台以来,信托行业正式进入降融资、压通道、打破刚兑的净值化、本源化转型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各信托公司也在积极转型中不断探索。2020年,受疫情及宏观市场的双重压力,资管新规过渡期由2020年底延长至2021年底,为资管机构业务调整和转型留下更充裕的时间。但过渡期的延长并非意味着2021年信托业监管放松。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86万亿元,同比下降35.13%,占比为18.88%。从资金来源看,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同比降幅超过20%。当前,信托业正在符合监管导向下,着力优化业务结构,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在风险出清与处置、标品净值化以及回归本源中,信托业加速转型。可以预计2022年,信托公司将贯彻监管部署安排,有序压降通道及融资类业务规模。

标品(FOF/TOF)业务方兴未艾,信托机构分化加剧

新的监管环境下,发展标品业务不仅是信托公司重要的转型方向,也间接决定了其融资类业务的规模上限。2021年以来,在监管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拉动下,标品信托持续升温,尤其是TOF/FOF(信托中的基金/基金中的基金)等标准化产品成为现阶段多数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选择方向。据统计,2021年,约有40家信托公司布局TOF/FOF等标品业务,而2020年仅有18家公司参与;并且,截至2021年10月,行业集合类TOF/FOF产品的发行数量高达554支,是2020年发行数量365支的近1.5倍,2019年发行数量86支的近6.5倍。因此无论从参与机构还是发行数量上看,2021年标品信托业务均表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且这一增长将延续到下一年度。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第三季度统计数据,2021年前3个季度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余额达3.06万亿元,同比增长38.12%,证券市场信托占比升至19.5%。其中投向股票、债券和基金的规模分别为0.65万亿元、2.13万亿元和0.28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54%、57.36%和10.75%。

标品信托作为信托行业的非传统业务,对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投研水平、资产配置等能力均具有较高要求,需要较长时间的能力建设,也使得部分提前布局的信托公司显现出较大的先发优势。从业务规模上看,截至2021年10月末,今年新增TOF/FOF标品规模约700余亿元,其中中信信托、外贸信托和中航信托3家的新增规模均近百亿元,占行业新增规模的1/3左右,机构之间在非标转标切换期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分化格局。未来,随着头部信托公司提速转型布局,标品信托业务将继续加速发展,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也将愈加明显。

慈善信托担当重任,第三次分配彰显优势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等场合多次提到的重要思路,也是继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后,党和国家对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部署,不仅明确了“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保障”等新的要求。而慈善信托作为慈善事业的新型平台渠道,相比于其他慈善方式,慈善信托以“金融+慈善”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慈善目的广泛性、财产管理专业性、慈善运作透明化、汇集资金渠道多元性以及运用方式灵活性等多种优势,使其必然成为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

2021年慈善信托全面迈上一个新台阶,截至9月1日全国累计备案慈善信托633单,总规模近35亿元。其中,2021年1月-9月,共备案完成87单,合计备案财产规模1.31亿元,占年度(2020.08-2021.08)备案规模的70%左右。从慈善领域来看,目前以扶贫济困、改善民生为目的的慈善信托占据较大比例,约占全部备案单数的30%,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彰显重要优势。未来,随着信托机构本源转型、慈善税收以及财产登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慈善信托发展有望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期。

(一)家族信托业务强势盘整,突破方向有待观察。

近年来,在我国高净值人群财富传承与管理需求和信托公司转型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作为财富规划、管理和传承的家族信托逐渐为众多高净值客户所认可,并在信托公司的积极拓展和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家族信托进入2021年后迎来一个发展小高潮。据数据显示,2021年家族信托在2020年末存量规模达到2051.55亿元的基础上,有望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达50%以上。

从2021年实际经营情况来看,虽然行业家族信托业务依旧保持向上增长的态势,但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从创新角度来看,2021年家族信托亮点不多,乏善可陈。受我国当前财产登记制度、信托税收制度缺失等因素影响,大多家族信托的信托财产仍以资金为主,信托目的以理财增值为主,资金投向多为本公司固收类、证券类和股权投资类产品,对采购外部产品或通过资产组合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管理方面的运用较少。此外,更有部分家族信托并非信托公司主导,从客户来源到产品设计、从资产配置方案到风险防控措施均由商业银行操控,信托公司只是被动充当一个受托“通道”。

纵览2021年,家族信托在经过快速的成长期后,无论是在业务规模还是业务方向上均已进入盘整阶段,未来的突破方向取决于信托公司能否真正能够挖掘和满足高净值客户安全财富、增值财富、和谐财富及久远财富的全方位需求,把握住家族财富规模不断增长以及财富传承的重要窗口期,在监管政策的支持下,大力提升自身专业管理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加强内功修炼,彰显制度优势,回归真正的服务本源。

(二)“标品通道”若隐若现,新瓶老酒亟待防范。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过去支撑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融资类、通道类”业务逐步丧失生存空间,依托净值化管理的标品信托成功登上历史舞台。2021年以来,部分信托公司开始寻找“捷径”,在家族信托、资本市场证券信托以及ABS(资产证券化)等转型业务中,暗中搭建标品业务领域中的“新通道”。因此2021年在此类转型业务的拓展过程中,“通道”业务模式的身影时隐时现。除了上面所提家族信托扮演商业银行私银业务的通道之外,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部分信托公司也常常处于被动管理的通道地位,对产品基础资产的遴选,开发,整合、交易结构的设计、产品增信、上市交易等诸多核心技术环节均依靠外部机构提供和掌控,信托公司只是简单充当SPV(特殊目的实体)。同样在资本市场投资的TOF/FOF类产品中,部分信托公司既没有产品设计能力,也缺乏高水平专业操作团队,同时IT交易系统的投入和市场投研力量的支撑也非常滞后和缺乏,往往只是给第三方私募基金**放大杠杆,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依赖“投顾”公司,信托公司自身的功能仍局限于“通道”,收益水平十分微薄。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标品通道”还是“非标通道”均属于被动管理且受到监管政策严厉封杀的通道类业务范畴,2022年严监管下,新瓶老酒问题亟须防范和改变。

(三)风险事件惯性仍在,行业风险防控面临挑战。

2021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疫情蔓延冲击和打破刚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信托行业加速出清,风险项目规模和数量持续上升,信托产品违约已不再是新鲜话题。截至2021年7月,年内行业共发生134起违约事件,违约金额高达近600亿元,违约领域主要集中在过去信托行业大力发展的房地产、城投等。未来,随着监管的进一步趋严,行业风险将会进一步出清,风险惯性事件也将继续存在,而信托风险管理、防控与处置将成为行业信托公司的重要课题。进入2022年信托公司应主动协同信保基金、AMC(资产管理公司),做好行业风险防控和不良资产化解。

(作者系国投泰康信托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