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股吧东方财富(上海临港股吧东方财富网)

jijinwang

总说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这个比喻里,“生命”好理解——城市和人一样,有血管经脉、肌肉骨骼,能呼吸吐纳、新陈代谢;而“有机”,却常易被人忽视。

城市的“有机”,指的是各区域之间相互关联协调、各有分工,最终达成不可分的统一性。作为“生命体”的城市,要求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而作为“有机体”的城市,则要求有一个疏密分布有度、区块定位明确、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间格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城市的一切“生命体征”——基层“细胞”的活力、生态“肌理”的亲和力、交通“血管”的通畅度、经济产业“骨骼”的硬朗度等,都要在有限的空间结构中有机完成。对上海来说,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也是城市发展的“元问题”之一。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要加快形成上海市域空间新格局。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今年要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空间格局。“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就是上海发展的全新“空间密码”,这也是今年上海两会会场内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加快形成空间新格局,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发展至今的历史必然。放眼世界,大都市一般都经历了缓慢增长、加速增长、低速增长到基本稳定的变化轨迹,伦敦、东京等都呈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转变特征。自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以来,上海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始终坚持“有机疏散、多心开敞”的空间布局理念,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体系,这与上海的空间新格局一脉相承。

加快形成空间新格局,也是上海现阶段解决发展空间诉求的重要手段。城市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上海面临越来越多瓶颈——空间紧约束对城市产业经济升级的倒逼效应逐渐显现,人多地少的空间压力日渐彰显,重点区域的核心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上海正从注重发展速度向提升发展质量转变,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型必然会反映在空间格局层面。

加快形成空间新格局,更是上海面向“十四五”、面向2035寻找更多机遇的主动探索。“十四五”是上海谋定大发展格局、重塑空间进行资源再盘整的重要时期,需要对发展格局进行再审视、再调整、再优化。时代在变,传统的区域优势、空间格局优势可能弱化消解,上海需要在新的时间维度里展开新的空间维度,“新格局”故此应运而生。

16字的空间新格局,共涉及4种类型区域主体,每种主体均对应一种动作。可以发现,4个动词都是矢量性的,有明确的方向,清晰展现了上海面向未来的发展视野,系统重塑了上海的发展空间格局。

中心辐射,强调的是由点及面,方向是横向的。在全球城市崛起过程中,能量的高度集聚势必要转化为强有力的扩散。这种扩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辐射——无须接触,能量可以“隔空”传递;辐射的范围极广,影响的并不只是周边地区,而是要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更强大的影响力和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对上海的中心城区来说,辐射的并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而更应该是服务、是功能,是某种“热度”,这才是中心城区的优势所在。

两翼齐飞,“翼”提供的是升力,“飞”是向上的。上海的两翼,分别是东端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西端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这几片区域都是上海的重要开放枢纽,如“翼”一般能最直观感受到来自国内外前沿的发展劲风,带动上海整体“起飞”。升力来自某种“压力差”,上海的两翼也是最能感受创新政策、资源要素等差异的地方,这种差异将是升力的重要来源,未来要据此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让制度创新红利充分释放。

新城发力,方向是自内向外的。受行政区经济思维的影响,以前的新城建设更多的是“眼睛向内”,是功能不全的“受力者”,在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高度依赖中心城区。要从“受力者”变成“发力者”,新城必须重新定位,不再是“郊区新城”而是“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未来的新城必须不断提高产城融合度,扇面打得更开,建设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加快打造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为上海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

南北转型,方向是纵向的,北面的宝山和南面的金山都要与自己赛跑,加快功能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两座山”是上海传统的两大工业区,金山的石化、宝山的钢铁都曾是支撑整座城市乃至更大区域的重点产业,近年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转型压力。南北两端的转型升级,关乎全市能级的提升。未来,南北“两座山”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更新利用为区域转型发展植入新功能、培育新产业,打造新的增长极。

以往说到城市空间格局,文本往往以“轴”“廊”“带”作后缀,但上海此番16字“空间密码”却并不停留在形成“发展带”、“发展轴”的层面,而是着眼系统、放眼全域,让全市每个区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位。

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新格局正是为了解决城市空间“冷热不均”的问题——辐射、齐飞、发力、转型,每个动作都需要各区域、政府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超大型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系统越巨大就越难做到“有机”,彼此之间联系配合就越难,很容易“各管各”,加快形成空间新格局有利于城市“有机度”进一步提升。

空间格局的优化,影响的并不仅仅是空间,还会给城市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表面上看,16个字是在重塑上海城市空间格局,但实质却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紧扣发展新格局。身处特殊的历史方位,上海唯有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时代大局和发展全局中,才能提升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能级。

以新城建设为例,上海将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加快建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长三角的增长极,以新城建设突破土地、人口瓶颈,支撑上海城市发展和能级提升。新城建设将使全市资源配置更合理,新城“节点”也将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诚然,践行16字“空间密码”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中心向外辐射赋能的同时,如何避免能量耗尽产生“蘑菇圈效应”?新城发力,“发力点”和“发力方式”又该是什么?这些挑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破题。

城市空间布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哲学。合理高效的空间布局,有助于“育先机、开新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滞后于城市发展现状的空间布局,就可能让城市“出局”,错失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红利。上海是个超大城市,但从空间维度来看,城市越“大”,其实同时也在越来越“小”——“大”的是经济体量、是城市功能,“小”的则是可以腾挪的城市空间。用更宏观的思维方法、更高的视野格局去考量城市空间,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字“空间密码”,充满了想象空间,让人眼前一亮、激动振奋。期待相关具体规划、创新制度、建设措施等乘势而上,让这组“密码”成功解锁上海新一轮发展机遇。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曹飞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