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园林股吧(文科园林股吧)

jijinwang

金陵城里,书香四溢;玄武湖畔,书声琅琅。在这里,坐落着一所跨越世纪的学府——东南大学,明国子监的书卷气,以及钟山的崇高、长江的雄毅、玄武湖的深静、鸡鸣寺的典雅纷纷被纳入东大胸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千百年来,学泽绵延,锻造出属于东大自己的“江河湖海,日月星辰”。


江河漫漫,长流不息

时间有如江河,滚滚而来,横贯天地,却又奔流不息,那翻打的阵阵水花,宛若诉说着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求强思变、兴学育才成为忧时爱国之士的共同认知。20世纪初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名两江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正是东南大学的前身。不仅寄托了中华民族寻求新知、富国强兵、挽救危亡的强烈愿望,还实现了传统书院教育体制向新式学校教育体制的过渡,成为肇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


三江师范学堂成立合影

1912年,共和初兴,立新制、育国民,兴学风起。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两江旧址创办。南高崇尚科学,融会中西,革故鼎新,江南学子慕名来求,校誉鹊起,气象一新。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建而成,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学校囿文理、师范与农工商等实科于一体,系科齐全为国内之仅见,一时俊彦云集、校誉日隆。


东南大学留学生在巴黎合影(左起:吴骐、章昭煌、邰爽秋、凌纯声、严济慈、刘恺钟、胡焕庸、张宗蠡)

1927年,北伐军攻下南京后,国民政府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大学区制,将国立东南大学与南京及江苏省内多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翌年改名江苏大学。合并后,学校形成9院36系之规模,师资、图仪设备得到进一步充实,为建立系科完备的中央大学奠定了基础。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金陵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8所学校相关系、科,在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校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卓著声誉。


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学校历史开启新的篇章。2000年,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1988年6月6日,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庆典现场

建校近120年来,几经风雨,数次离合,终筑“东揽锺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的器宇不凡。东大人心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科学进步、民族复兴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沉淀出“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

湖海浩瀚,有容乃大

湖海之宽,目不可尽;湖海之大,万象尽容。东南大学这片湖海,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变迁,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占地面积5888亩,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

自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以来,学科建设成绩显著,11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同时,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2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5个学科获评A+;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东南大学获得A+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八,位列江苏高校第一。


据最新发布的ESI学科排名,东南大学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计算机科学位列11位、工程科学列全球15位,均已进入ESI世界前1‰


在这里,除了学习没有止境,生活之美多姿多彩,亦无穷尽也。涌泉池上,大礼堂绿瓦红顶庄严肃穆;九龙湖旁,图书馆条理清晰屹然不动。


四牌楼老校区位于环境优美的钦天山下,北临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玄武湖。襟山枕湖的自然景观,赋予了东大恢宏的气势,也让古典复兴主义空间布局成为了校园设计的思路。以此布景,校园纵向空间遵循南偏西5°的明代城市轴线,空间与环境浑然一体。



受到西方折衷主义思潮的影响,用西洋古典建筑式样的建筑外壳包装具有现代特点的使用空间,形成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东大建筑群。这样的空间秩序,一直保持至今。



位于九龙湖校区东门内的体育馆,由一个主馆、四个副馆组成,形似皇冠,气势恢弘。在这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里,同学们不仅可以挥洒汗水,还能够见证一年一度的校园盛典……


九龙湖校区的正中央的李文正图书馆,风格庄重、典雅。种类丰富的书籍报刊、信息检索终端、3D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自助文印、自助借还机、咨询机器人、电子书瀑布流、朗读亭、无人驾驶还书车……为每一位东大人,点亮求学之路上的星星灯火。



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东南大学作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已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里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利兹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紧密合作交流关系。


2017年,东南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华威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高校加入联盟。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雷恩一大研究生学院。


遨游在这片东大湖海,浮潜观赏四季变幻的独特校园美景,深潜探索无边无际的知识奥秘。在这深不可测的背后,处处蕴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

日月流转,行而不辍

朝夕更替,日月流转,时光稍纵即逝,回首间,身后的层层印记已积累百余年。然而,这些印迹并未腐朽,相反却熠熠生辉,如同经过百年粹洗,历久弥新。

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著名建筑四杰中的三杰刘敦桢、童寯和杨廷宝任教东大,为建筑科学奉献了毕生心血,奠定了其在该领域的地位。昔日,东南大学位列“建筑老八校”之一,今日则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并称中国四大建筑名校。今年1月18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段进院士团队“空间基因解析与传承技术”荣登2020“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入选资源环境领域的10项先导技术榜单,这也是全国规划行业唯一入选的技术成果。


1958—1960年间,东大的前身南京工学院造出了全国第一个机器人。1984年,建立了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现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于是延续到今天。目前该实验室已成为在国内机器人领域享有盛誉的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基于互联网的遥操作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实验室。


1960年南京工学院校研制的机器人在大礼堂门前展出

1980年,一个德国天文代表团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看到了先进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当得知毫米波本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时,他们无比意外。而这惊艳了德国代表团的毫米波本振,来自东南大学。


2016年9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东南大学承担了“天眼”反射面支承结构索网施工阶段的技术支撑,解决了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国家天文台的感谢信直接寄来学校。


2018年,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团前往南极,投入试行的我国首个国产极地无人值守电源,可实现全年24小时不间断供电,真正让核心地带的南极科考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监控,同样来自东南大学。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东大共获得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给混凝土“保湿”“抗裂”的新材料、借“平衡点”理念测量精确建筑深基础承载力的新方法、用光学仪器检测混凝土结构“疾病”的新体系,4项成果中有3项着眼于令建造领域长期头疼的问题,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准,为我国建造业创造千亿级别的营业额。港珠澳大桥、高铁、南京经贸大厦等耳熟能详的工程,都使用了这些成果……

时间虽看不见摸不着,但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它的流动中发生着变化。这些东大印记不然,凝结出心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壮志情怀。

星辰灿灿,耀缀当空

浩浩汤汤的百年历史长河,见证了每一位东大人的追梦旅程,他们将智慧融入奋斗,厚积薄发,书写着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发展历程。那些名字,化作长河中闪耀的星辰,绚烂璀璨,却又只此一枚。

一个多世纪以来,东南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5万各类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建功立业的精英翘楚,在东南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200多位。在国家授予的 23 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 5 位东大校友。


黄纬禄先生

1936年,黄纬禄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数学系和电机工程系"争抢"的"好苗子"。从中国导弹零的突破,到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从"巨浪之父"到"东风-21之父",当年在东大,将微分方程课堂笔记写得如印刷体般工整的少年,书写了惊天动地的一生。


2015年,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王建国与同窗舍友孟建民同时当选两院院士。


王建国院士

还有这样一句佳话——“一入东大门,三代东大人”,而说的正是著名建筑学家童寯(Jùn)先生一家的事迹:先生之子童林夙跟随父亲的脚步,学成后任教于东大,成为中国电子物理学和显示器件技术的领军人;第三代东大人童文,是华为无线CTO兼5G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客座教授。


童寯教授


童林夙教授和妻子詹宏英教授


童文教授

前浪打头披荆斩棘,后浪紧随来势汹汹。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宗辉,在校期间,获得了3项国际竞赛的特等奖、6个国家级竞赛一等奖/特等奖、30余个校级以上奖项。除了驰骋在各大国际国内赛场,捧回无数大奖的同时,他还创立三个公司并获得百万融资,斩获华为、阿里巴巴、360等多个顶薪offer,以专业成绩第一免研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ASIC中心


王宗辉

2020年,22岁的博士申怡飞,拿下年度IEEE电路与系统学会博士奖学金,全球仅2人获奖“95后”博士常宁,带领全员90后团队突破“滴血验癌”难关;“90后”周全,带着他的全息3D智能炫屏技术,风靡海内外……

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让六百多年前的国子监旧址上学术之风经久不衰,历久弥香,他们的探索求新,只为祖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行。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东南大学从诞生到成熟稳健,平淡中闪烁绚烂,浅微中蕴含深远。悠悠岁月洗尽浮华,只会让东南大学更显纯粹,与时代并进,服务国家发展。漫漫江河在流转的日月中汇聚于浩瀚湖海,熠熠星光则闪耀在未来东大人的追梦途中。

潮起东南涌沧海,扬帆启航向未来!

关注"东南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东南大学官微、官网、东南大学新闻网、地道风物、创客公社、最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