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鹏华基金的一个短文,做基金组合,按照配置资产的类别,大致有三种战术思路,我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一种是卫星+核心战术,即选择几个均衡产品做核心底仓,然后选择一些特定行业做卫星,卫星的比例大致在20~40%左右,比如选一些长期稳定跑赢沪深300的主动权益产品(甚至可以用一些沪深300增强/中证500增强替代),然后选择暴露消费/医药/科技等主题行业的风险敞口。卫星+核心战术的要点是,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核心,而卫星的容错率更高一点,配置起来更简单,无非是几大长牛赛道。“精选中生代”就是这种思路,长期来看,胜率并不低,而且能拿到一些阿尔法。缺点是组合的波动率会略高。
第二种是哑铃战术,即分别选择价值和成长比较均衡的产品,不特意在某一个行业做风险暴露,仅在风格上进行微调(调整哑铃两端的重量比例),比如可以均衡偏价值,或者均衡偏成长。这种模式其实比较灵活,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好处是回撤低、波动低、胜率很高,基本上能稳稳吃到贝塔收益,缺点是阿尔法可能比较少。“长跑老司基”以及“达贡之神力”属于此类配置战术。对于组合管理人而言,是很省心的,可以长期不调仓也没关系。
第三种是金字塔战术,这种战术分两种,一种是底端配置大量偏债基金,上面配置少量偏股基金,也就是正金字塔,反之为倒金字塔。因为这类组合涉及大类资产配置,如果保持长期的股债比例,则风险收益比很低,如果经常择时调仓,胜率难以保证,这是性价比最低的战术,一般只有机构团队敢用,而且由于风险偏好不是特别明确,想做出效果比较难。我知道有些机构做得很好,可以作为抄作业对象,辅助判断市场风格切换。
我讲过很多次,基金组合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的事情,组合主理人如果逻辑不能自洽,自己不一定会痛苦(可能并不自知),但跟投人会比较难受,因为持有体验差、风格可能漂移。
(注:“长跑老司基”以及“精选中生代”组合在天天基金,“达贡之神力”在微博。)
由于对胜率的要求很高,民工的每一个权益组合都跑赢了沪深300,这不全是时代的贝塔,也有一些基金经理的阿尔法(我不敢吹牛说这是自己的阿尔法,顶多是选基金经理选出来的阿尔法)。
之前中欧基金有一篇投教文章,说投资基金产品,相当于买入一篮子股票、债券等组合资产,本来就是分散了风险,如果持有过多的基金,味道就变了:过于分散,等于沪深300。
晨星曾做过一个测算,持有基金数量从1到30不等,同时更换组合中的基金品种,然后分别计算每个组合五年的基金业绩波动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持有1只基金的组合的波动率最大,每增加一只基金就可以明显改善波动程度;当投资者持有基金数量在4只时,组合波动率会显著的下降。当到10只时,组合的波动率的下降幅度会很微弱了。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持有4-7只基金可以更好地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构建基金组合的三种战术思路
构建基金组合的三种战术思路最近,大家都在找“小盘”基金。前几年我们听惯了大白马、蓝筹股等概念,对“小盘”或者“中盘”的说法并不熟悉。
今年来,以中证500指数、中证1000指数为代表的中小盘板块走势很强,这才映入了投资者的视野之中。
贴一张中证1000指数的走势图,时间是截止到8月25日的。今年以来该指数涨幅为16.90%,相比同期上证50指数-13.21%、沪深300指数-6.01%,这个表现十分亮眼。
你们自己看一下市面上基金投顾和FOF都持有了多少个产品,个人感觉,基金组合里面成分基金超过10个的,提防一下。风格过于均衡、持仓过于分散,也许只能拿到行业的贝塔。当然,如果在某几个产品仓位暴露得特别大,可能剩余持仓影响不是很大,比如举个极端的例子,前三大基金持仓占了80%的比例,后面20%的仓位有20只产品,还经常调仓。
写着“中小盘”“小盘”,但实际投资选的大部分是大盘股。至于为啥这么做,其实一部分基金也是比较无奈。可能基金成立时间比较早,投资范围是中小盘,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本来的“小盘”企业,规模上就变大,甚至成了“大盘”股。或者是有的基金经理几经更换,导致投资风格和思路上也发生变化。
比如易方达中小盘这只基金,很多人就诟病其名字。前段时间基金公司也开始更改基金合同,来改变名字和投资范围等。
在我们进一步筛选名单之前,先要了解一个东西——晨星股票投资风格箱。这是晨星公司创造发明了的,对每只基金的风格进行分类:
除了对基金投资风格的分类:价值、成长、平衡;也对大盘、中盘、小盘做了区分。
晨星的划分标准就是:
大盘股,股票市场市值的70%;
中盘股,股票市场市值接下来的20%;
小盘股:股票市场市值中最小的10%。
我们如果按照晨星分类的标准,上面39只基金里中盘投资的基金只有13只。
继续筛选,我们去除成立时间比较近的两只基金,是2020年成立的。还剩下11只。这11只基金往后翻4个完整年度的基金收益。2019年、2020年都是成长风格,2018年持续下挫的一年和2017年大盘股走强的一年。经历过这4个完整周期的,只有8只基金。
四年多的时间,不少基金中间更换了基金经理。
最后,真正经历过这四年的基金经理,还在管理里的只有4只基金:中银中小盘成长混合、长信量化中小盘、南方中小盘成长、国联安小盘精选混合。
按照这个思路筛选出来,凤毛麟角。这都没有按照规模、业绩来看,继续晒的话,中银这只不足一亿,也可以筛出去。
剩下的3只基金,在2019、2020年表现都不错,我最看重的是2018年和2017年的表现。其实,2018年市场单边下挫,3只基金回撤都很大,都超过了当年沪深300指数的回撤。2017年这个蓝筹主导的年份,南方中小盘成长、国联安小盘精选混合都取得了正收益,尤其是后者收益10.82%,这个收益也没跑赢沪深300。
总结下来:
市场上擅长中小盘投资的基金经理,少之又少。当然这只是从名字大方向上找的,如果扩大范围,估计还能找出几位基金经理。
中小盘风格的基金,在市场单边下挫的情况下,波动比较大。市场风格偏向大蓝筹时,表现一般。
所以,还是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一种投资风格会适应所有的市场,也没有一直**的基金。时间能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