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41岁明星基金经理去世的消息,让人震惊唏嘘,遗憾不已。
印象里,他仍是海报上金黄向日葵映照下的笑靥,向阳花开,温暖扑面。
一些话不吐不快。
这几年是基金的大年,赚钱效应下,基民人群迅速扩张。行业总管理规模一步步突破20万亿、24万亿元大关;基金产品数量从3000只到7000多只,超越上市公司数量。基金经理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现在超2700多位。
此前,基金经理群体一直显得很神秘。大家直观印象,或是电影里或想象中的西装革履、高档场所、觥筹交错、高薪多金。仅是猜想中,他们过得很爽。
之前很多人买基金,根本不看基金经理是谁,信谁名甚、是男是女都不知道;这几年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基金科普投教,大家更加认知了“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等,有了短视频和直播,基金经理才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具象化、接地气。赚钱效应下,去年更有了顶流基金经理破圈,甚至饭圈化、idol化。
但基金经理从来不是神,他们本质上也是帮我们管钱的“打工人”,是以前的高考状元,是顶级院校的学霸“别人家孩子”,更是在资产管理岗位上奋斗的人。如同每一位职场人,但往往顶级聪明、也顶格勤奋。
接触了解后,就知道基金经理实则是非常忙碌。每年若干次去上市公司调研,空中飞人拜访渠道、投资者交流,看报告、处理行业信息,还要考虑排名压力。
调研那也是风吹日晒,随遇而安;如果一天未在线,微信上万条未读,邮箱塞满邮件;一天工作超14小时,留给自己的时间能有半天就不错了。犹如 “穿上红舞鞋跳舞,一刻不停。”
基金经理的标准成长路径: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慢则7-10年,快则3、4年。
有大佬总结,做基金经理,除了客观+勤奋,还需要命好+命硬。
1、客观。
就是保持冷静、克服人性贪胜欲望。
投资本质是逆人性的事:人更容易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更容易接受相同的观点,这对投资更加危险。
自己与自己得较劲儿,不论看好与否、持仓与否,时时提醒自己反思是否“过滤信息”;认真研读反方观点,有条件直接深入探讨。
和公司的距离也不是越近越好的。从某种程度来讲,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细节很重要,但不要囿于细节,细节不等于深度。
一位好的基金经理,还需要知行合一,有效执行。许多资深的投资人,都没有做到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尊重自己的能力边界。
2、勤奋。
这个行业不勤奋,基本与优秀无缘;勤奋,则还有可能成为优秀的那一个。
“每一位优秀基金经理,背后都是极致的努力。”没有捷径,基金经理变胖、白发、脱发是大部分人的归属。
因为市场永远在变、行业在变、企业也在变。你也不知道一觉醒来,会有哪些意料之外,比如在你长期跟踪和自信的行业,也会遇到政策的精准打击;外部环境的突发等等。
必须反复打牢基本功很重要。正如在篮球比赛中,决定比赛成败的,往往不是拉杆式扣篮,而是娴熟得接近本能的挡拆与三分远投。
他们常说的,短期真不知道,但长期看,正是最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行业供求、财务和公司治理的分析,决定了行业景气和公司价值。选股判断有错误率,但必须靠勤奋调研去提高整体组合的胜率,选出未来能赢的公司。
3、命好。
历史进程就像是投资中的“Beta”,取决于个人选择的赛道;自我奋斗就像是“Alpha”,决定了在既定赛道里个人可以做到多出众。有时候,一路顺风顺水未必是自己多厉害,而步步崎岖也不是因为自己不行。
赛道和遇到的时机也很重要。比如从研究员就是研究一些时代diss的方向,或者周期性比较强的赛道,顺境容易飘,逆境终难熬。
还有一些赛道可以“躺赢”(但其实没有永远能躺赢的,金融地产、白酒、科技等故事),但另一些赛道就是天然更新频率高,必须保持不断学习。人间真相是,中年基金经理焦虑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新概念是什么意思。
尤其在18年后的“结构性极致分化的行情”,如果是大熊市大家都惨也还好,但结构性行情就是好的很好,坏的越坏,对比过于强烈,内卷和心理压力也是陡增。
4、命硬。
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千锤百炼,无论说人生,还是投资研究。
智商,在这个行业从来不是瓶颈,坚韧度和毅力往往更重要。
因为这个行业是被公开评价的,还有每年打分排名的压力,必须要有自己内心的评价体系,否则,很容易焦虑,被大量情绪左右。
行情好了,业绩不够锐利会被吐槽,行情差了更会被骂,被基民亲自下场指导炒股。还有被寄送锦旗嘲讽的风险。怎么看都是高危行业。
起伏的市场就像浓缩的人生,所以历史上的赌博型选手,往往走不远,因为交易感觉不可能永远这么好。一时得失虽不重要,但很容易被钉在耻辱柱上、摧毁人的心智。
但请相信,亏衣食父母的钱,往往比亏基金经理自己的钱还难受。事关职业生涯,谁不想努力做好?
说到底,这是个顶着巨大压力的“高薪”行业,因为个体的价值创造:一辆汽车可以由几十个国家几千个环节完成;但股票的买卖决策,说到底就是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的决策(当然还有公司投研平台),所以整个产业链的工人可以分享一辆汽车的利润,而一只股票的盈亏只能由少数人承包。
而这个特性也不太可能被改变,一千个人的投资决策未必比一两个人的决策好。
戴其冠,承其重,基金经理流动性也高。截至10月31日,今年以来公募行业新聘和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分别为519位和261位,2020年同期新聘和离任数量分别是406位和215位。进进出出,剩下的宝藏们,当然值得珍惜。
所以对于我们基民,也别因薪高觉得他们特别爽、任何时点都必须赚钱,
1、给基金经理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尤其不要因为市场短期波动或短期业绩去做人生攻击等行为;
2、了解基金经理,不是神化追捧他们,而是去了解他的投资风格、选股逻辑,是否契合你的风险承受、是否知行合一,建立信任。
3、买基金是理财,不是赌博,用长钱做定投,资金属性会扰乱心态。这个角度,基金经理、渠道经理等做直播、做投教陪伴,也非常有价值,不仅做投资,还要做心理按摩。
4、珍惜为我们勤奋打工管钱的宝藏基金经理们,去产品吧骂他,不如没事儿多说一句辛苦啦、加油哟,当个鼓励式“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