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盘基金怎么样(基金被清盘会怎么样)

jijinwang

财联社(上海,记者 王小芊)讯,截至三季度末,年内共有181只基金宣布清盘,债券型和混合型持续成为清盘的主力类型。整体而言,正常节奏的、有合理理由的清盘,都是行业健康发展、自我更新的常态。但具体到每只基金产品的存续来说,只有投资体验良好的、持续营销到位的、投资者教育充分的基金才能有效留住资金。

债券型、混合型持续成为清盘大户

在前三个季度累计的181只已清盘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共79只,混合型基金共70只,持续成为清盘大户。此外,股票型基金共清盘23只,QDII基金也清盘7只。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姚慧博士告诉记者,混合型和债券型在清盘基金中的占比高于股票型是2017年以来的常态。考虑到股票市场已经经历了多轮风格切换,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被清盘更多并不能简单归因于市场行情的走势。更可能的原因是,这两类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占比更高,一旦机构投资者赎回,基金规模将迅速缩水,进而触发清盘。

从细分的投资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中,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是主要清盘对象。中欧基金和浦银安盛基金今年以来各有三只中长期纯债型产品被清盘,均为触发合同终止条款的被动型清盘。

混合型基金今年前三季度累计的被清盘数量显著多于去年同期。其中,灵活配置型被清盘的较多,比如南方基金就有五只灵活配置型基金被清盘,主题涵盖共享经济、互联网+、沪港深价值主题等。此外,偏债混合型基金也有不少被清算。

股票型基金总体被清盘的数量较去年有所下降,其中,被清盘较多的是被动指数型,以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等宽基指数为主。

基于海外中概股今年的走势,原本数量并不多的QDII基金也不可避免地被清盘了一波。被清盘的QDII基金大部分都是通过持有人大会表决进行的主动清盘,但也有少数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被动清盘的案例。

如上所述,基金清盘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被动触发了合同终止条款,其二是持有人大会主动表决通过。

公开资料显示,前者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连续一段工作日的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触发了基金合同约定的清盘规定而被动进入清算流程。而后者,则是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后,主动终止了一只产品的基金合同。

对此,姚慧表示,一只基金如果规模过小,将无法覆盖其运营成本,清盘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基金公司也会做出一些努力,挽救濒临清盘的产品,但如果挽救成本过高,管理人也会主动提议清盘。

“酒香也怕巷子深”,存在感和投资者教育至关重要

今年年中,国开泰富基金旗下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和一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相继清盘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这两只产品的清盘,意味着国开泰富旗下所有产品都终止运行。

公开数据显示,国开泰富基金的股东为国开证券(股权占比66.7%)和国泰证券投资信托(股权占比33.3%),国开证券的股东则包括国开行、中广核资本和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9月29日,国开证券公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国开泰富基金66.7%的股权。中小机构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问题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在姚慧看来,对公募机构而言,在基金产品多如繁星的二级市场,只有拿出足够优秀的业绩或者足够稳健的收益,才拥有了持续留住资金的基础。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以历史业绩做打底,基金公司仍要在渠道营销上下足功夫,在投资者端刷足“存在感”。

此外,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基本没有投资策略可以在不同的市场风格里常年屹立不倒,因此,短期业绩有很大的运气成分,长期业绩才能反映基金管理人的真实水平。正确的投资者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者建立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减少短期业绩波动下的资金进出。在她看来,只有投资体验良好的、持续营销到位的、投资者教育充分的基金才能有效留住资金。

不过,姚慧同时表示,正常节奏、有合理理由的清盘是行业健康发展、自我更新的常态,不必放大基金清盘对机构的负面影响。

基金清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机构定制产品出现大规模赎回;其二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其三是产品在发行之初就面向特殊市场,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产品功成身退;其四是政策原因。“无论上述哪种原因,清盘都是对投资者和机构自身负责任的做法。”姚慧告诉记者,清盘后,投资者可以从不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中抽身,选择更好的投资方向;基金公司也可以缩减成本,再次出发。

当然,她也指出,如果一家公募机构发生了大规模的清盘现象,这家机构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市场和投资者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新发产品和现有产品是不是也有清盘的风险?”投资者显然要规避风险,相关机构的管理资金就会继续流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