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私募排排网的官网,总会有这么个提示:
什么情况?为啥买个基金也要被“歧视”? 还真不是那样。 监管部门要求:私募基金必须向合格投资者募集,不得公开宣传,它主要是私下征询的方式向特定的投资者进行发售。 可以简单理解为:替有钱人“量身定制”。 和公募基金完全不同的募集方式,这就使得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应具备更高的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 越是成熟的投资者,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也会越强,不会因为浮亏了5、6千而茶饭不思。
为什么是100万?
对合格投资者,我国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有一条是这么规定的:
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融不低于100万 其实私募基金的投资,并不是我国本土产生的投资模式。 我国私募的各方面发展,都有参照国外相对成熟的标准,比如衡量私募投资中合格投资人的条件,就是参照美国的标准。 2015年12月,SEC发布了《关于合格投资人定义检视的报告》中对合格投资人下了标准定义。对个人合格投资人的认定是这么标注的:
个人的金融资产或和配偶加总超过100万美元;或已投资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不包含个人用来居住的房产。
在最近两年个人年均不低于20万美元,或和配偶加总年均不低于30万美元,同时,需要有充足理由证明当下也能保持同样的收入预期。
而我国除了要满足100万的门槛外,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
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这样看,两国在私募管理上的逻辑是一样的。
考虑到国家经济、个人收入水平差异等各方面因素,对“合格”、“具有充分的风险识别和抵御能力”的鉴定,主要是数字上的差别。 而这100万,就是对以上标准的再次认证。
毕竟能达到标准的个人投资者拿出这么多的钱,还是颇“游刃有余”。
不是歧视,而是保护
私募投资的项目大都有较长的回报期, 这就得确保资金的相对稳定。 假设没有投资门槛或者门槛太低,那超额收益就会吸引到各种各样的投资者。 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或许会因为暂时的波动,就慌张地取出资金,这就造成了资金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管理人做决策。
来自微博公募小散的心声
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因为频繁买卖导致错失机会,亏损巨大。 还有一点,若是参与人数过多,那私募岂不是就变为公募了吗?
所以,有这100万,既证明了合格投资者的财力,也保护了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普通投资者。 伴随着通胀和货币贬值,未来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你符合私募投资者的要求吗?评论+点赞+分享一键三连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