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或将迎来更多海外精英的加盟。
2月18日晚间,中证协和中基协双双发布通知,明确了境外证券、基金专业人才在北京、上海、海南、重庆、杭州、广州、深圳等地从业的特别程序,其中重点对相关人才的从业资质、境外从业经历的认定进行了明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便利境外金融专业人才在境内从业的有关对外开放政策。
另据中证协统计,2018年至2020年,券商总部国际化人才占比持续提升,具有两年以上境外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从2.1%提升至2.4%;具有境外留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也从17.4%提升至20.7%,显示券商对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国内多个重点城市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额、提供补贴等方式支持境外金融人才引入。
放开境外人才从业认证
据中证协规定,凡是符合全部以下4条规定的境外证券专业人才,均可按照此次发布的特别程序办理执业登记。
一是,具有上海市/海南省/重庆市/杭州市/广州市/深圳市工作居留证件;
二是,被注册地为所在地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评级公司所聘用;
三是,具有(包含最近三年曾经具有)与中国证监会签署《证券期货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和地区(附件)证券执业资格;
四是,在境外未曾受到金融、证券监管部门处罚的境外证券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专业人才)。
中证协表示,为方便在境内从业,相关境外人才需参加中证协组织的《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测试达到基本要求,即可认为其已熟练掌握相关证券业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相关证券业务所需的专业能力,无须参加相应的专业知识测试。
而为便利专业人才参加测试,中证协还推出了中英双语法律法规测试及高级管理人员资质测试。
“专业人才可通过其所在公司按照特别程序办理执业登记,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专业人才所在公司应当确保专业人才符合有关条件要求,并对其境外执业资格、从业经历等的真实性承担核查责任。”中证协强调。
与此同时,中基协同样针对境外基金专业人才获取基金从业资格,公布了相关条件及程序。
公告显示,经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重庆市及杭州市、广州市、深圳市行政区域内的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或基金服务机构聘用,且在上述区域内从事基金业务活动的境外专业人才,已具备境外基金相关从业资格的,无需参加专业知识考试,通过中基协在境内组织的《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考试,即可申请注册基金从业资格。
而若执业所在国家(地区)不要求具备相关从业资格,但相关境外人才最近5年一直从事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分析、基金营销等业务,同样可纳入上述规定适用范围。
中证协发布的列表显示,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在内,目前共有67个国家或地区与证监会签署了《证券期货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理论上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精英均有机会到国内执业。
国际化人才持续增加
在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稳步扩大的背景下,处于国际化转型变革中的证券行业,对具备境外工作经验或留学背景的人员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占比明显增加。
中证协发布的2021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0年,在券商总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境外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从2.1%提升至2.4%;具有境外留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也从17.4%提升至20.7%(不少于78家券商对上述数据进行了有效反馈)。
事实上,在国内,具有国际从业经历的金融机构高管也并不罕见。
以招商证券为例,其今年1月刚刚官宣的新总裁吴宗敏就有着多年的境外从业经验,不仅长期在中国香港工作,也曾代表中国太保外驻伦敦;而其因年龄原因刚刚卸任的副总裁邓晓力则曾任花旗集团信用风险高级分析师。
基金方面,公开信息显示,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于1994年至2008年,曾任职于美国国际集团(AIG)国际投资公司美国纽约总部,从事固定收益类的投研工作。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双向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内金融机构对境外专业金融人才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行、资管机构纷纷进军国内金融业,以合资或控股形式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海外人才涌入国内金融市场。
但也有券商人士坦言,尽管金融机构一直在努力寻觅,但合适的境外金融人才引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由于不同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监管环境也不一样,行业文化和市场特点也存在诸多差异,真正能够与机构匹配上的境外金融人才并不很多。
“我们公司曾经在金融危机那一年特别去华尔街挖过人,当时确实很多人想来,我们也特意接触了不少华人,但是符合要求的很少,谈成的就更少了。”有券商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彼时美国高度成熟的资本市场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在理解国内政策、市场、投资者等方面确实很不容易。
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证券行业财富管理人士也曾表示,其过去的从业经验很难复制,毕竟内地与台湾、香港的证券市场存在很多差异,投资者的心理和知识结构也有很大不同,尤其内地巨大的投资者基数,使得过去的一些经验做法很难复制使用,往往需要另行探索符合内地的展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