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基金业正规吗(创基金业交易软件安卓版)

jijinwang

厂长提醒: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人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这两天公募都在“响应号召”陆续自购,单昨天就有15家公募自购11亿,不过这个金额相比他们的管理费收入来说着实有点少,更多可能还是表明一个看好市场的态度。紧接着私募这边也开始了,汉和、弘尚两家老牌私募分别掏出1亿和6000万申购旗下产品,这个金额对于私募来讲,算是很有诚意了,那他们投资实力如何呢?




汉和自购了1亿



汉和去年至今的日子不算好过,由于不少2020年8月之后发行的6年期产品至今累计收益为负。


不少投资人对汉和颇有怨言,厂长的知识星球里就有几个星友比较关心汉和的情况。


比如下面这位2020年10月就买了汉和产品的朋友。




当时厂长的建议是红利继续投资,毕竟选了汉和就是准备好拿6年了,看好他们的长期投资能力。


汉和近期的表现也确实不错,最近两个月基本没跌。




截至今年1月21日,旗下绝大部分产品年内跌幅也都在4%以下,产品业绩一致性一如既往的好。




汉和前几年发行的3年期产品业绩有目共睹,已经证明过自己,所以后面发6年期产品,大家也比较买账。


纵观汉和过去7年的情况,他们家的产品也就去年业绩稍微不敌同期沪深300指数,即便在百亿私募里,也不算特别差的,毕竟是6年期产品,更多从自下而上选股的方式投资,波动稍微大点正常。




汉和不收管理费,去年由于负收益carry基本也没法提的情况下,还能拿出1亿自购,这点还是值得一个赞。




6年期产品最终业绩咱们后续慢慢在看,至少这个态度和投入是可以让汉和的持有人心理相对比较舒服的。


今年汉和的说法是,会继续坚持超长期价值投资策略,在行业和板块方面,坚持全行业覆盖,不过在具体板块上,汉和的掌舵人罗晓春比较看好高端制造业升级、国潮崛起背景下的消费升级、数字化转型、节能减排、国产替代、新基建等等。


对于风控,罗晓春则表示投资组合持有的公司始终都是内在价值相较价格被大幅低估,那么风险敞口就会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刚刚看到景林也发了声明说是要自购不少于一亿,持有时间不少于3年。


考虑到景林超千亿的规模体量以及比公募更贵的管理费,这个自购金额感觉略有点“形式主义”的意味。


规模千亿自购1个亿,有正面意义,但厂长感受到的诚意有限。。。


红杉背书弘尚



除了汉和,这周弘尚资产及员工也自购超6000万元。


这家也算是老牌私募了,成立于2013年,是红杉资本在国内唯一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目前规模不到50亿。


即便他们规模有50亿,管理费收入一年也就5000万左右,一般私募2%的管理费里面有1%给渠道。


作为一家规模不算很大的私募而言,6000万也很有诚意了。


他们家最近比较火的是从国泰君安资管加盟的知名基金经理张骏,前阵子应该是在各个渠道发他奔私后的私募产品,问张骏的人也比较多。


张骏从2006年就开始管券商自营基金,一开始就走的绝对收益路线,拥有21年从业经历,累计管理规模近200亿。


他曾管理超7年的代表产品成立于2013年12月27日, 长期业绩稳健优异,截至2021年8月13日,基金累计收益为663.40%,年化收益超30%,连续7年正收益,最大回撤为25.18%。




张骏认为做投资首先应该保证不亏,所以十分注重组合的安全边际,喜欢在自己熟悉的股票池子里低买高卖。


从过往的历史来看,张骏曾表示从左侧买的标的给组合提供了较大的收益。


他在投资中更看重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管理层,偏爱投资“世界改变不了的”股票。


张骏过往管理的公募基金君得明十大重仓股可以看到,他对白酒、医药、科技、保险等行业都有参与,且其中不少股票持有时间都在一年以上。






基金换手率较低,保持在1倍左右。




今年张骏主要关注大消费、先进制造、互联网IT服务业和大健康(创新药、医疗器械)等行业板块。


实际上弘尚还有另一位低调的基金经理何志俊,这几年业绩更为出色,回撤更小,收益更高。




何志俊拥有10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验,曾就职天风证券研究所,担任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2015年加入弘尚资产,成长股投资为主。


他管理的代表作产品成立于2017年3月,截至今年1月21日,基金累计收益为350.81%,年化收益为36.23%,最大回撤仅为-15.32%。




在何志俊的投资组合里,持股一般在30+只,喜欢挖掘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中长期资产通常占80%以上,行业配置上比较分散,单个行业仓位一般不超过25%,通常前十大重仓股会覆盖五个行业以上。


2020年主要配置医药、消费、光伏、电动车,加上港股的物业管理,不过到了去年减持了他最擅长的医药,原因是估值过高,但医药赛道长期看好。


去年主要配置金融、可选消费、高端装备、工业品,因此也获得了20%+的收益。


对于这类对医药研究颇深,敢于在自己认为医药估值过高的时候减持的基金经理,厂长觉得还是比较靠谱的,并没有一条路走到死。


奔私创业的基金经理都值得尊重



这几年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越来越多。


实际上跨出这一步并不容易,基金经理需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从一个基金经理变成一个企业家,以前不用管的市场、销售接踵而来。


投研团队也得重新搭建,要考虑的事情会很多,毕竟像高毅这个体量的平台型私募太少。


即便是基金经理奔私创业失败,可能也不一定是单纯的投资能力问题,毕竟要思考的事情太多会分散精力。


于洋虽然从富国离开一年后又回到了富国,但这种奔私的勇气也值得大家钦佩。


很多人说公奔私之后觉得不习惯回公募就好了,但是不是忘了一个情况,如果私募期间业绩很差,回公募真的那么容易吗?


不过有些公募后期业绩很差“被迫”转去私募的基金经理大家还是要保持警惕,因为这类基金经理并不一定真的想做绝对收益。


当然,即便这次很多私募还没有自购,这也不代表他们就对市场没信心。


因为在厂长接触的私募基金经理中,有很多都早已经把“身家”放在自己管理的产品里,这一个多月来他们亏的也不少。